[書籍]什麼東西不是大就有用-小是我故意的

  • Share this:

小,是我故意的

小,是我故意的:不擴張也成功的14個故事,7種基因

定價:360 元 優惠價: 284 元

Small Giants: Companies That Choose to Be Great Instead of Big

定價:873 元 優惠價: 786 元

年度企管好書 《從A到A+》作者吉姆‧柯林斯 強力推薦

傳統企管書都在教經營者如何成長為大企業,

然而,誰說企業要「大」才好?

書中所揭露的企業,規模不大,

卻創造驚人的價值,擁有良好的獲利......

元智大學講座教授  許士軍 導讀推薦

開啟企業經營的新境界 --- 大,不是你唯一的選擇

很多企業都想快步成長,努力坐大。但,多大才夠呢?

《Inc.》 雜誌總編輯,鮑.柏林罕想要在這本書解答的兩個關鍵問題是: 第一,假如成長是所有企業起步之後必走的路,那麼,這條路有沒有終點? 第二,假如規模不是唯一的成功標準,那麼,一個成功的企業不追求成長,應該追求什麼? 本書所精采描述的十四個企業故事,來自不同產業,規模也差距甚大,但是都共同在企業成長到某個特定階段時,選擇「故意」不要擴張。也讓我們看見:大,雖然是企業發展最順理成章的方向,卻不是企業成功的唯一標準,更不是經營者僅有的選擇!

推薦序 大,不是你唯一的選擇 許士軍

推薦序 尋找企業的靈魂 葉匡時

導 讀 小,正在流行 沈雲驄

前 言 這些小巨人如何創造自己的魔咒

第一章 選擇的自由 Free to Choose

「 …… 對於所有想創業的人,如果要讓企業生存下去,遲早有一天你必須決定自的事業要成長到多大、要成長多快。沒有人會對你提出警告,或是幫助你最好準備,或是告訴你這個時刻何時來到」

第二章 這裡誰在負責? Who’s in Charge Here?

「 ...... 如果你將股票出售給外部投資人,雖然公司仍是你個人所有,但是你已經失去了部份自主性。外部投資

人啟碼得接受你的願景,可是除非他們能從這筆交易中得到他們想要的,否則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第三章 蒙娜麗莎原則 The Mona Lisa Principle

「 … 我不知道蒙娜麗莎畫像的裱框、懸掛與照明方法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如果放在不同博物館,不同城市、不同國家,一定有不同的感覺」

第四章 聯繫 Ties That Bind

如果你分心,如果你不努力強化與那些和你有生意往來的人之間的聯繫,緊密的關係就會消失,信任不再,連結破裂。

第五章 親密的文化 A Culture of Intimacy

「 …… 雖然不容易,但是任何一位領導人都可以和所有的員工建立直接的一對一關係,即使超過一千人也能做到。」

第六章 高特峽谷 Galt’s Gulth

「俄裔的美國女作家 Ayn Rand 在她的小說中,小說中的主角約翰高特是一位工程師,他設計了一處隱密的避難所,讓所有有創意的人避居於此。」這意謂每家企業便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天堂,對於自己希望在什麼樣的社會中生活與工作,他們有相同的願望。

第七章 傳承 Pass It On

「小巨人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永久維持它的魔咒,因為它必須在變動不安的環境中努力求生存。然而,在所有權與領導權轉移時還得同時維持公司的魔咒,就更困難了」

第八章 創業的藝術 The Art of Business

「創業家就像是藝術家,創業是他唯一的表達方式 …… 他憑藉著看到別人所沒看到的能力,從無到有創辦了一家公司,就像是從一片空白的畫布變成一幅畫,真的很不可思議!」

小,正在流行 --- 讓你耳目一新的一堂企管課

夠了。鮑 ‧ 柏林罕( Bo Burlingham )這本書,要我們暫時停止膜拜大企業、大老闆。小,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種商業智慧。

賺大錢,令人羨慕;事業龐大,光想就覺得很過癮。所以,很多企業,都想快步成長,努力坐大。一家店不夠看,最好能開分店、搞連鎖。今年賺一億,明年要五億。最好趕快上市上櫃,不然也要擠上一千大、五百大企業的排行榜。老闆們這麼想,媒體也這樣覺得,於是,翻開報紙雜誌,觸目可及的,不是大企業的新聞、大老闆的豪語,就是小企業力爭上游的動人故事,以及小老闆們勵精圖治、努力想當大老闆的勵志小品。

但,多大才夠呢?想像一下,假如你要開一家店,或是正在經營一家公司,五年、十年後,你希望自己的事業到什麼樣的規模?假如一切順利,你的下一步,會做什麼樣的選擇?

如果你從媒體與企管書籍中尋找答案,成長,擴張,坐大,是最可能的一條路。畢竟,身為經營者,挑戰極限,天經地義;對股東而言,樂見更多獲利落袋;對員工而言,公司愈大舞台愈大,也愈有機會加薪。何況,大家都說,商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小公司,容易被吃掉,要大 ── 至少,要想長大 ── 才能提高經營效率,才活得下來,小 ── 照很多管理顧問的說法 ── 其實很危險。「要知道你是在跟數以百萬計的企業競爭,」前英代爾總裁葛洛夫說的「唯偏執狂能存活(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企業界一度朗朗上口。

真的是這樣嗎?難道,經營者除了瘋狂、偏執地追逐成長,沒有別的更理所當然的選擇了嗎?

不是。鮑 ‧ 柏林罕這本《小,是我故意的 ── 不擴張也成功的 14 個故事, 7 種基因》,就是要讓我們看見,其實在媒體的鏡頭之外,在企管課堂上熱烈討論的案例之外,有很多公司,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一條路:故意不擴張,刻意限制自己的成長。這些公司,抵抗了巨大名利的誘惑,拒絕上市、婉拒併購邀請,敢與當前「向大看齊」的管理主流論述背道而馳,甘願做一家別人眼中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

有趣的是,鮑 ‧ 柏林罕發現,這些企業都非常、非常成功。產品很棒,品牌很強,公司很賺錢,更重要的:經營者開心,股東滿意,員工向心力高,而且廣受消費者的愛戴。從這些企業身上,讀者將可以發現,原來,規模並不是檢驗企業成功的唯一標準。沒有令人稱羨的高營業額、高成長率,沒有「股王」、「產業龍頭」光環的加持,沒有分析師與媒體的熱烈追逐,照樣可以是令人景仰的好公司。

先不要誤會。鮑 ‧ 柏林罕並未否定大企業的貢獻與成就,也不是要企業都回過頭來把規模變小。寫這本書,據鮑 ‧ 伯林罕自己說,是想提出一種新的思考,給經營者一種不同的選擇。目前擔任美國 Inc. 雜誌的總編輯的鮑 ‧ 柏林罕,大半輩子浸淫在財經新聞圈,看過很多大企業、大老闆成功的軌跡,卻也看見更多失敗的案例。「在實際的商業世界中,」他說,「大部分的企業,都無法做到媒體所喜歡歌頌的那種規模。」硬要成長,往往得到的結果適得其反。

也難怪企業顧著追求成長。長期以來,向「大」看,一直是全球企業共同的目標,也左右著企管界的論述。尤其是一九八 ○ 年代以來,企業併購大行其道,食髓知味的經營者與金融業者更是樂此不疲,各種引導企業快速成長的論述與研究傾巢而出。大企業的成功案例,反覆在企管課堂上被討論,大企業坐大的方法也廣受膜拜與學習。

遠的不說,過去十年來,大企業所創下的傳奇就已經令人目不暇給。戴爾電腦精心安排的生產供應鏈,讓世界目睹一家世界級的個人電腦龍頭,如何以「大」取勝;IBM的連番改革,讓人們相信「大象也可以跳舞」。更別談鴻海、台積電、廣達、宏碁,這些台灣企業在成功卡到不同產業中的全球「大」位後,老闆們身價動輒數百億,呼風喚雨的姿態,更儼然成為企業典範。就這樣,不僅無數的中小企業都在努力追求「一暝大一吋」,連全球最大的企業,平均規模都還在不斷擴大。

「在商場上,如果你跑得太慢,競爭者會咬上來;如果你停止不動,他們會吞掉你!」福特汽車前董事長威廉 ‧ 努森( William Knudsen, Jr. )多年前這句話,似乎仍然迴盪在今天的企業經營者心中。

然而,停下來不長大,真的會被吞掉?急速向前衝,真的是企業最好的選擇?管理學界早就注意到,許多公司膜拜成長,卻沒有弄清楚自己的條件,搞不清楚經營事業的根本目的,結果反而在追逐高成長的過程中「行差踏錯」,而一敗塗地。就算沒有行差踏錯,在許多企業個案裡,瘋狂迷戀成長也到了一種損人不利己的地步,經營者終日忙得不可開交,沒有休閒時間,失去家庭生活,無數經理人與員工跟著業績纏身,壓力揮之不去。更糟的是,從美國到亞洲,大企業的經營模式,引起愈來愈多人的反感。百事可樂在印度,耐吉在亞洲,沃爾瑪在美國本土,所面對的消費者反彈雖然還不致於撼動這些企業的江山,卻足以讓這些大企業在管理上左支右絀,在公眾形象上灰頭土臉。

其實,小有小的好處,這點企業也不是不知道。早在經濟學家修馬克( EF Schumacher )在一九七三年提出「小即是美」( Small is Beautiful )的主張以來,各種繞著「小而美」的論述就此起彼落,提出這類反向思考的經濟學與管理學者也不乏其人。媒體 ── 包括鮑 ‧ 柏林罕主編的 Inc. 雜誌在內 ── 也不停地報導成功小企業的故事。

特別是最近幾年,愈來愈多鼓勵小企業與大企業分庭抗禮的著作,陸續問世。例如 Fast Company 雜誌專欄作家、《紫牛》作者賽斯 ‧ 高汀的《小,是新大》( Small is the New Big ),就強烈主張「大,不再是種優勢」;長期投入地方企業研究的麥可 ‧ 舒曼所寫的《小爾瑪革命》( The Small-Mart Revolution ),則相信「有特色的在地化」經營模式,照樣能與沃爾瑪這種跨國企業競爭。

然而,對鮑 ‧ 柏林罕而言,這些專注於小企業的論述,之所以無法抵擋全球企業集體朝「大」奔去的狂潮,最大的原因在於本質上,這些論述大多仍然鼓勵企業朝大而去。例如高汀雖然認為大企業的優勢不再,但是在書中依舊鼓勵小企業們設法長大,只不過「想變大,你得從小開始,」高汀說。

因此,鮑 ‧ 柏林罕想要在這本書解答的兩個關鍵問題是:一,假如成長是所有企業起步之後必走的路,那麼,這條路有沒有終點?第二,假如規模不是唯一的成功標準,那麼,一個成功的企業不追求成長,應該追求什麼?

藉由接下來書中發人深省的故事,鮑 ‧ 柏林罕將一一解答這些問題。他在這本書中所精采描述的十四個企業故事,來自不同產業,規模也差距甚大,但是都共同在企業成長到某個特定階段時,選擇「故意」不要擴張。當大家都想坐大,他們卻故意維持原有的規模;當大家都想賺大錢、想當「產業龍頭」,他們卻為了追求不同的成就,而勇於拒絕客戶,推掉捧上門的鈔票;當大家都怕大公司的競爭,擔心被那些財大氣粗、喊水結凍的財團壓著打,他們卻有自己的一片寬廣天地。鮑 ‧ 柏林罕稱這些公司為「小巨人」,因為這些公司雖小,卻有著偉大的「靈魂」,也讓我們看見:大,雖然是企業發展最順理成章的方向,卻不是企業成功的唯一標準,更不是經營者僅有的選擇。

小,又怎樣?

更多精彩內容試閱》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