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許多河濱公園都會提供自行車租借,增加民眾休閒的另一選擇,但很多人在騎單車後,常會感覺到身體痠痛,甚至持續好幾天。台北社區大學單車課程講師 Apple表示,除了運動後肌肉會感到疲憊之外,痠痛感可能也是騎車過程造成的運動傷害。出發前應該要挑選適合的車子,過程中也要注意騎車時的姿勢,才不會造成反效果。 報導╱劉欣欣 攝影╱吳朝奎
手臂彎曲,上臂頂住坐墊前端,前臂與坐墊平行,手掌朝上攤開,手指應觸碰到把手中間。
若手指觸碰不到把手中間,代表坐墊與把手距離過遠,也代表此台單車車體過大,騎車時會很吃力。
如果已經沒有其他適合的單車,可請店家幫忙調整坐墊向前移動,縮短與把手的距離。
單車坐墊高度應大約與身體骨盆位置同高。
坐上單車,一腿膝蓋微彎踩在踏板上,另一腿伸直,腳尖踮地為最恰當的高度。若腳尖無法接觸地面,代表坐墊太高;若腳掌可以直接接觸地面,坐墊高度則太低。
中間向下凹並中空的坐墊較為透氣,也可減少對重要部位的壓迫。
如果是完全沒有弧度且不透氣的坐墊,建議只騎短程。 調整安全帽 點下放大 成人與幼童的頭部大小不同,應分別配戴成人用或幼童用的安全帽。
扣上安全帽扣環後,扣環與下巴的縫隙約為一個指頭寬。安全帽的前緣調整至與眉毛同高。
用手壓住兩邊煞車把,確認煞車功能正常。若感覺不到煞車,應檢查兩邊煞車把旁的煞車線是否鬆脫,若鬆脫可用手將煞車線接回煞車環裡。
若仍無法煞車,可沿著煞車線找到前輪或後輪的煞車夾器,檢查夾器中的煞車線是否脫落,並用手將煞車線放回彎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