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的乒乓人生

  • Share this:

施密特的乒乓人生 蔡妙蘭

施密特出生的時候,驚動了全村,因為他一生下來就只有半截手臂,腳也不完整(右大腿沒有膝蓋,比左腿短了 30 公分 )。外婆第一眼看到他嚇得驚慌失措,小小的加德洛特村(位於德國科隆南部) 450 位居民,也幾乎同時風聞這個天大的消息。

可愛的小施密特還傻乎乎地吸著奶、睡著覺,不知道自己已經為小鎮投下一顆超級爆彈。當時誰能想到,這個畸型小兒將來還要驚動全球-不只成為德國殘障奧運的桌球國手,連續七屆奪得 4 金 3 銀;還贏得世界盃、歐洲盃獎牌無數,成為德國殘障運動聯盟顧問與發言人?

現今的施密特是幽默風趣的牧師、教育神學中心的講員,緊急心靈諮商顧問、以及自由作家。近期更透過出書和廵廻演講,分享自己生命的學習和體驗:「寧可缺手,但無缺憾」、「贏得有趣、活得堅強」。而 「施密特的乒乓人生」,便是根據上面二書,以生命教育教材的方式編著。

本書以接近繪本的方式編印、並收納多張精彩圖片照片,淺顯易讀,可以推薦給兒童青少年。老師家長,則可利用作者逐章設計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討論,同時點出作者所要傳達的信念與價值。

對於導讀者,這本書更是一顆「震撼彈」。可以丟出許多問題來挑戰我們傳統的文化和思維:

當這樣一個小孩出生的時候,他的父母選擇了自己照顧,而不是抛棄、或送到養護中心-換是我們呢?

當他想要跟別的孩子一起打乒乓球的時候(這是決定他一生的重要關鍵),一個在旁邊觀球的「路人甲」,為他設計了一個可以打球的道具,之後他的父親加以改良,讓他可以揮拍自如。這兩個大人都只是看重孩子的興趣,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換是我們呢?

當他在奧運失利,回到家鄉時,他的朋友盛大歡迎他-換是我們呢?

這樣的孩子必然有其成長過程中更甚深於一般青少年的煎熬和痛苦-

他是怎麼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呢?

他是怎樣領悟自己的「限制」和「天賦」?聖經中的故事,給了他怎樣的啓發和幫助?

他的夢想是否也是你的夢想 ? -在那裡,人本身的價值,勝過於他所有能力的總和!

他正在一步一步實現夢想,而我們呢?

透過此書,我們可以為自己找到更多的問題和反思的空間。

「寧可缺手,但無缺撼」 蕭宗智

這本書是作者特別為那些充滿好奇心的人寫的。

目的是要透過許多故事告訴讀者,「作者對於自己的限制抱持甚麼樣的圖像」。

讀完本書後會說:「這些對我來說是新的想法」,施密特牧師就會覺得非常幸福了。

所 以,這不僅僅是一般勵志的書,應歸類為一本探索生命與信仰的好教材,不僅個人閱讀,更好是團體對話,因為出版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不是為著感動或激勵人,作者 在書中多次重覆道是希望透過經驗分享,描述他個人內心的觀點,好讓讀者能對受限制的生活所碰觸的問題,有新的思考和概念。

全書分四部分 11 段章節,第一部分就以 2 章先陳明這本書所關切的事,說出寫書的主要負擔,並以自己的故事為探討的題材,簡要的陳述自己成長的歷程,並附上相片集錦。

接著第二部分以 4 章 篇幅直接討論何謂「身心障礙」?引述各個權威單位和學術機構的定義,精彩討論有關「身心障礙」的議題,將論述、聯想和事實交互對話,讓讀者對習以為常的描 述名詞產生深刻的反思,發現障礙的本質就是人的能力受到限制,那每個人都有其限制,差別只在於限制的程度而已,因此,作者極力避免使用「殘障」這個概念, 認為話語會創造事實,言語製造了障礙,他引用前西德總統馮.魏茨澤克的一句話:「人原本沒有障礙,障礙是別人加諸的。」他改以弱點或限制的觀點來思考,有 狹隘與廣泛的限制,不同的限制就可能發展出不同的價值,一方受限制,一方有天賦,一方面看見人都是有限的,一方面人可以發展其他的天賦來彌補某些限制,更 重要的是因著這些限制,每個人都需要幫助。

第 三部分討論到信仰的觀點,作者如何將個人的想法和其信仰取得一致,其次是這信仰如何幫助他學習好好對待自己的障礙。其中區別「得救」與「得醫治」的聖經論 述是非常精彩的一段,對於強調神醫、奇蹟的信徒,是一段很有幫助的平衡。這部分也提出許多與神蹟有關的好問題,值得團體一同來對話和反思。

第 四部分「我有障礙,還是社會有障礙」,則以倫理學的角度和人的價值與尊嚴來探討,即將為人父母者面臨「如果孩子是殘障兒,我們該怎麼辦?」的諸多問題,在 我們的周遭人際都會碰到,都是需要真實面對的實際問題,怎樣回應最能造就人、幫助人,從這本書的善讀善用我們在學習上會有豐盛的收穫。

最後,施密特牧師將自己的想法、觀點整理成結語:「我的夢想」,每個點都值得深入的討論,這是一本讀書會或小組在教會或社區中討論的好材料。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ExFXaEaCQUUuEVtyOGyQEOQR/article?mid=540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