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與教學:中國史教案一(南一提供)

  • Share this:

D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示 例

______ 國民中學社會教學活動設計範式

教學班級: ____ 年 ____ 班

教學人數: ____________

學習領域

社會領域

1. 投影片﹙含投影機﹚

2. 圖卡

3. 可上網之電腦設備

單元名稱

單元 1

從遠古到三代

教學時間

135 分鐘( 3 節)

教材來源

二上社會教科書(南一版)

1. 認識舊石器時代,史前人類的生活環境與文化特色

2. 認識新石器時代,史前人類的生活環境與文化特色

3. 了解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的神話傳說

4. 明瞭黃帝的武功與文化成就,以及被奉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原因

5. 知曉堯傳舜、舜傳禹的禪讓政治及其歷史意義

6. 說明夏代的歷史發展,了解夏朝開啟世襲制度的歷史意義

7. 知曉殷商的政治發展以及精神、物質文明的成就

8. 理解中國慎終追遠的精神

9. 了解西周建立的過程,以及西周初期的政治局勢

10. 明瞭封建體制形成的要素以及運作方式

11. 理解封建體制崩解的原因,以及春秋戰國的政治與軍事變局

12. 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理解秦統一天下的原因

13. 探討大變動的環境之下,產業經濟的進步

14. 了解東周社會階層流動的情形與意義

15.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背景與各派學說思想梗概

主 題 軸

分 段 能 力 指 標

人與空間

1-4-3 分析人們對地方和環境的識覺改變如何反映文化的變遷。

人與時間

2-4-2 認識中國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

革等)的發展過程﹐及其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多元性。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演化與不變

3-4-1 舉例解釋個人的種種需求與人類繁衍的關係。

生產、分配與消費

7-4-1 分析個人如何透過參與各行各業與他人分工,進而產生整體的經濟功能。

科學、技術與社會

8-2-1 舉例說明為了生活的需要和問題的解決,人類才去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本單元首先介紹遠古到夏代。希望藉生活環境與物質文明的比較,讓學生明瞭環境因素與文化變遷的關聯,強調傳說背後蘊含著歷史事實的線索,以及考古遺址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 。接著講述商的政治發展與文化特色,以及周實行封建的背景,使學生了解漫長上古史是部族到國家的緩慢演變。最後講述東周政治發展與社會變遷。強調西周與東周、春秋與戰國的不同;社會、經濟與文化的改變,及其所代表的時代意義。

教學綱要

教學流程

時間

評 量

備註

1. 遠古文明

2. 神話傳說與夏朝

2-1. 敘說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的神話傳說以引起學習興趣。強調雖不知人物的真實性,但是代表著古代人類生活的演進,顯示神話對歷史研究的意義,並進一步以其他神話為例舉一反三。

2-2. 講述黃帝的功業,以便於明瞭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原因。

2-3. 說明禪讓政治,強調傳說背後蘊含著賢者政治的時代需求。

2-4. 簡述鲧與大禹治水成敗的原因,以及禹死後帝位傳承的發展,以解釋為何夏朝是中國第一個王朝。

2-5. 以考古資料進一步佐證夏朝存在的可靠性,並說明宮殿建築須人力物力的動員,因而象徵著國家的出現。

~第一節課結束~

2 分

3 分

5 分

5 分

10 分

5 分

5 分

5 分

5 分

能明白何為「北京人」。

能區別「北京人」與「山頂洞人」

能比較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異同

清楚環境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能明白遠古神話代表的意涵。

能清楚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原因

能明白何為禪讓政治

能清楚禹的功績

能理解大型公共工程與國家的關係

1. 殷商文明

2. 周代的政治發展

2-1 說明西周建立的過程,周公東征的背景與善後措施,使學生了解西周建國初期的情勢。

2-2 說明西周封建制度的內涵,包括宗法制度、禮樂制度與井田制度,並強調封建下的階級關係。

2-3 說明犬戎攻鎬京導致西周滅亡,平王東遷進入東周的歷史過程,並說明東周時代天子地位的改變。

~第二節課結束~

2 分

10 分

3 分

2 分

3 分

5 分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