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與準備:中國史教案二(南一提供)

  • Share this:

D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示 例

______ 國民中學社會教學活動設計範式

教學班級: ____ 年 ____ 班

教學人數: ____________

學習領域

社會領域

1. 投影片﹙含投影機﹚

2. 圖卡

3. 可上網之電腦設備

單元名稱

單元 2

秦漢帝國的興衰

教學時間

90 分鐘( 2 節)

教材來源

二上社會教科書(南一版)

1. 探討秦始皇的統制措施

2. 了解秦代覆亡的原因

3. 了解楚漢相爭的過程

4. 理解西漢的歷史發展

5. 分析漢武帝帝國規制及其影響

6. 探討王莽篡位的背景與改革失敗的原因

7. 說明東漢的建立,以及衰亡的背景

8. 說明秦漢時期的漢匈關係與互動

9. 說明漢代對西域的開拓與其歷史意義

10. 了解漢代的學術發展,包括經學研究與史學成就

11. 敘述兩漢的天文科技、醫學成就與造紙數的改進

主 題 軸

分 段 能 力 指 標

人與時間

2-4-2 認識中國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的發展過程,及其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2-4-6 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權力、規則與人權

6-4-1 以我國為例,分析權力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型態等如何相互影響。

6-4-6 分析國家的組成及其目的。

生產、分配與消費

7-4-5 舉出政府非因特定個人使用而興建某些工程或從事某些消費的例子。

科學、技術和社會

8-4-1 分析科學技術的發明與人類價值、信仰、態度如何交互影響。

8-4-6 了解環境問題或社會問題的解決,需靠跨領域的專業彼此交流、合作和整合。

全球關連

9-4-2 說明不同文化之接觸和交流如何造成衝突、合作與文化創新。

講述秦代興衰、楚漢相爭與漢高祖的施政。尤其解釋秦始皇施政的背景與對後世的影響,避免以傳統「 暴 君」論斷秦始皇功過。

講述漢武帝以後的政治演變、秦漢的對外發展與漢代的文化成就。儘可能可帶領學生思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思想統治政策,討論其意義與影響。

教學綱要

教學流程

時間

評 量

備註

1. 秦帝制的確立

2. 漢代的政治演變

1-1. 引起動機:請學生設身處地想像:「如果身處戰國亂世,對於政治發展會有何期待 ? 」引入主題。

1-2. 探討統一不僅是國君的施政目標,其實也是人民的心理需求,從而導入秦的建立。

1-3. 說明秦始皇為鞏固帝國的內外統治,採取哪些措施,而這些措施在當時及日後產生哪些影響 。

1-4. 說明秦末大亂的原因,六國遺民並起的背景。

2-1. 講述漢武帝對於帝國規制的建樹,並從中探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影響。

2-2. 分析王莽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並藉此了解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周密的計畫與明確的步驟。

2-3. 探討東漢中期以後政治衰亡的原因,以及古代皇權可能會受到哪些層面的限制或剝奪。

~第一節課結束~

5 分

5 分

10 分

5 分

5 分

5 分

10 分

能對政治發展有進一步理解

能清楚秦國統一的原因

能說出秦始皇的措施與影響

能明白秦末大亂的原因

能說出漢武帝的措施與影響

能理解王莽改革的理由及其失敗的原因

能清楚東漢的政治發展情形

1. 秦漢的對外發展

2. 漢代的文化成就

1-1. 引起動機:引導學生思考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互動關係,讓學生了解朝廷根據己方與匈奴勢力均衡採取戰爭或和親等不同手段。

1-2. 探討秦漢時期,漢民族與匈奴的和戰情形。

1-3. 說明兩漢對西域的開拓與張騫、班超在古代中外交流史上的貢獻。

1-4. 了解古代中國與亞洲的互動關係,以及不同文化接觸時,所造成的衝突、合作與文化創新。

2-1. 了解兩漢學術思想的發展,包括漢初道家盛行的背景,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原因,經學的研究與史學的成就。

2-2. 簡述漢賦的特色,彰顯其反映帝國強盛的特色。

~第二節課結束~

5 分

10 分

5 分

10 分

10 分

2 分

3 分

能明白草原民族與農業民族之間的關係

能清楚秦漢與匈奴之間的關係

能理解西域開通的意義與重要性

能知道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

能明白漢代學術發展的情形

能知道文學反映出的社會情形

能清楚漢代的科技成就

參考網站:

1. 史學連線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liutk/shih

2. 國立故宮博物館 http://www.npm.gov.tw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