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與教學:對國文教學的個人淺見八(演戲)

  • Share this:

「演戲」真有趣

我從小就喜歡表演,小學時就演過話劇,還編過劇本,我相信人都是有表演欲的。「戲劇」可說是所有文學藝術的結合,將它應用於國文教學上,相信是許多老師都曾有的經驗,「演戲教學」花的時間相當多,但效果好不好呢?

因為我自己也愛看戲,日復一日的講課生涯也挺無聊的,於是大膽讓學生「動一動」。我第一次要學生演的戲是國中課文《張釋之執法》,這一課課文很短,角色也少,應該很好發揮,但真要演得好也不容易。主要角色只有三個:漢文帝、張釋之、犯人,於是我自己又在黑板上添加許多角色:宮女、愛妃、太監、侍衛、車伕、路人,甚至馬和橋,結果學生竟七嘴八舌還要增加角色,並問我是否劇情一定要跟課本上的一樣,我只要求他們主要內容不能改,細節部分隨他們發揮,並要他們做簡單的道具,提示一些演戲的要訣,大概給一星期時間準備就要他們上場表演。

到了正式表演那一天,我並沒有事先看過學生的劇本,甚至有的組別告訴我他們沒有劇本,我也不加責難,不過演出效果還真令我驚訝。有的組別道具極為逼真,且都是廢物利用;有的組別事先排練得很認真,每個人都認真背著有點文言的台詞,最後還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旁白;有的組別事前練習不夠,狀況百出,也笑料百出;甚至有用「閩南語」演出的,大概因為電視台鄉土劇盛行之故。我覺得他們都很有創意,很有特色,學生「玩」得很高興,其實是老師也玩「瘋」了!不過玩歸玩,還是得從中學到東西。因此我利用一些剩餘時間舉辦一個金馬獎頒獎典禮還有影評人大會,做個綜合檢討,那一次效果不錯,也讓我發現到幾個不愛唸書的孩子其實是「綜藝型」人物,可以好好引導,甚至讓我發現班上一些悶騷型學生,平時上課正經八百,一演起戲來倒挺放得開的。後來陸續演了《木蘭詩》,《王冕的少年時代》及高中課文《劉姥姥》等,學生似乎得到精力發洩的管道,也從考試成績以外建立信心,一些退縮的孩子在鼓勵之下也活潑多了,學生之間的情感與默契更好了。演戲教學的效果不是一時可見的,可是我相信將來一定有收穫。

演戲的教學對老師是一項頗為艱難的挑戰,老師要懂導演、編劇等等工作,甚至要有「劇場」的概念,才能指導學生,老師自己要放得開,我自己常用一些賣座的電影或學生著迷的電視劇作例子,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他們不一定能創新,但至少能模仿。在現在這個盛行功利主義的時代,老師們必須要趕進度,逼學生成績以應付家長的壓力,或許想讓學生發揮一下表演天份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吧!

附帶一提的是,「鐵獅玉玲瓏」在學生族群間紅得不得了,我任課的班級剛好也有這樣善於「瞎掰」的人才,便嘗試讓他們模仿那種說書方式來講《空城計》,「笑果」不錯呢!我想高中生來講《草船借箭》一定更精彩。不要怕學生不會演,不會講,「潛能」是要激發的,或許我們也正扮演「伯樂」的角色。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