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與教學:對國文教學的個人淺見五(文言文 )

  • Share this:

教「文言文」課文真有趣

文言文課文讓大部分學生都感到頭痛,由於文字的隔閡,使他們幾乎不曾好好欣賞文言文的美,充其量只是拚命把課文的語譯囫圇吞棗地背下來而已。真正能藉由優美精鍊的文言文提昇自己文學素養的少之又少,學生仍是相當依賴老師和參考書,面對這樣長久以來的問題,身為國文老師的我們是否多少也該負點責任呢?

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應是使學生能看懂文言文,至少也得看出內容大要,能試著自己說出文句的意思。可惜目前的狀況仍然只有「老師」才會語譯,學生對文言文因困難而排斥,而老師也愈教愈辛苦。這樣的結果,據我觀察,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做老師的把學生寵壞了!

學生往往會要求我把現成語譯印成講義給他們,理由不外乎可以節省時間,許多老師也這樣做等等,我則堅持繼續保有「龜毛女」的綽號就是不印。知識需要經過思考理解的過程,更需要時間消化吸收,才能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印語譯給他們乍看之下很清楚有條理,我講起來也輕鬆,更省下寫板書及學生抄筆記的時間,但長久以後譯得好的永遠是參考書,會翻成白話文的永遠是老師,學生沒有進步,自己還是看不懂文言文,搞不好因為有現成語譯可看懶得聽課呢!不過這個方法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如果學生程度實在太差,或是像資源班的孩子,那麼印語譯給他們會幫助進入情況,增加學習成就。

從前人的讀書方法就是多讀多背誦,現在則不講究這些,不過我認為老方法還是有用的。文言文課文倒不一定要背下來,但常讀,讀得滾瓜爛熟,其中的佳句自然也就記住了。這些精鍊的句子有助於學生遣詞造句能力的提昇。他們平時接觸的網路電視等媒體,文字愈來愈俚俗,國文老師正是扮演挽救他們「向下沉淪」的語文能力的救星,得「嚴」格把關。而且多讀能讓學生更熟悉文言文,翻成白話文的能力會在無形中加強。

在講解文言文課文之前,先將課文內容大要告訴學生使他們具備概念,而「注釋」是暖身操,暖身動作一定要確實,之後的動作才能進入情況。我的方法是每一句課文在講之前先讓學生說說看,注釋熟了,課文意思也知道,很多句子都能順利譯成白話,當然是還不夠簡練的句子,可是能說出來已經很不錯,我都會讚許他們。可再試著問學生句子是不是再修飾漂亮一些會更好,有些程度好的學生也能想得出來,不過基本上我不太改動他們想的語譯,而要求他們寫下來,因為自己想出來的印象深刻,且語譯並無標準答案,只要意思正確,文句通順即可。此外,課文行與行總是印得很密,往往學生語譯寫得密密麻麻,最後連自己也看不太懂,又反求參考書。因此有時候我要學生利用作業簿,中間畫線分成上下兩半,上半一行一行將原文分句抄下,下半再寫上該句的語譯,重點是一句句上下對齊,這樣便清楚多了。如果有時間,亦可利用作文課作語譯的練習。國中時期如此長期訓練下來,學生面對文言文會較有信心,上高中以後遇到更深的文言文適應力也會比較強。

文言文教學當然不只是語譯而已,不過這畢竟是其中相當重要的部分。至於其他關於文言文教學的心得,日後我會在別的文章再做闡述。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