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與教學:對國文教學的個人淺見四(白話文)

  • Share this:

教白話散文真有趣

白話散文在國中國文佔極重的比例,高中國文內容以文言散文為主,若有白話的文體,白話散文亦為首選。白話散文可以說是上起來最為自由的,但往往也會出現一個問題:注釋講完了,修辭教完了,還有什麼要講的東西嗎?

我認為教白話散文有兩個觀念值得我們注意:一是引導學生學習寫作的技巧,二是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國文教學最成功的是學生得到精神陶冶,一輩子不放棄閱讀的習慣,樂於欣賞美的事物。因此注釋雖要講,修辭雖要教,但這些並不是教白話散文的中心所在,能講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老師心中得先喜歡這些文章,才有辦法讓學生也喜歡讀它們。當然不諱言目前的教科書仍有一些說教意味濃,較為枯燥的文章,憑良心說連身為老師的我們都不愛讀呢!不過隨著教材的改革開放,這種情形已改善許多。

現在的學生普遍語文能力低落,更不用說能夠寫作意暢辭達的文章。而在一切以升學功利為導向的情況下(雖有多元入學的教改,學力測驗仍是評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指標),「作文」是被忽略犧牲的,國文教學時數也日漸縮減,作文的教學更要「把握時間」,何況作文本應與範文教學結合,所以教白話散文便有這麼一個「重大使命」在。

論說文的寫作是一般學生最感困難的,在教〈從今天起〉,〈最苦與最樂〉時,不妨多教他們「正反合」的寫作方法。而像〈享福與吃苦〉,〈自由與放縱〉,〈敬業與樂業〉這類文章就是教學生並列式題目寫作技巧的最好材料。又如〈路〉這一課更可引導學生如何由具體的事物引申發揮抽象的哲理來。而記敘與抒情文要真正寫得好倒也不容易,在教〈背影〉、〈鳥〉、〈聲音鐘〉、〈故鄉的桂花雨〉等課時就可深入分析這些作品的寫作特點,還可利用作文時間讓學生仿寫,像〈吃冰的滋味〉這類懷舊文章亦是記敘式抒情文的範本。此外〈父親的信〉可以讓學生學習書信的寫作方法,〈田園之秋選〉能讓學生明白日記也能是如此發揮,更可鼓勵學生養成寫日記或札記的習慣,在心情如晴時多雲偶陣雨的青春期,寫寫東西對他們會很有幫助。而〈差不多先生傳〉亦可使學生認識諷刺文章的寫作方法。

在陶冶性情方面,〈鳥〉是動物之美,〈我所知道的康橋〉、〈瑞穗的靜夜〉是地方之美,〈久違了,故人〉是古文物之美,〈山中避雨〉、〈美濃的農夫琴師〉是音樂之美,〈故鄉的桂花雨〉是花朵之美,〈億載金城〉是史蹟之美,要上好這些課並不容易,老師自己得先充實「美的能力」及生活經驗。而〈雅量〉、〈你自己決定吧〉、〈孔子的人格〉、〈生之歌二則〉更是勵志的好文章。〈紙船印象〉、〈母親的教誨〉、〈不驚田水冷霜霜〉、〈背影〉、〈麥帥為子祈禱文〉等課可引導學生體會父母對子女的愛,進而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

白話散文能教的東西實在太多,還怕不知如何取捨的問題產生呢!讓學生和我們一樣熱愛閱讀吧!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