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與教學:對國文教學的個人淺見二(作者)

  • Share this:

教「作者」真有趣

有關「作者」的介紹,恐怕是國文教學過程中最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部分,因為人都是愛聽故事的吧!這樣說來老師應該很能發揮,教「作者」也得心應手,事實則不然。在進度及考試的壓力下,「作者」部分反而常被忽略帶過,「不是考試重點所在」,「時間不夠」是大部分的理由。最能讓老師自由揮灑,及學生享受聽故事而與作者神交的機會消失了,實在可惜!

所謂「知人論世」,了解作者,能幫助學生更認識文章的意涵。若按照課本上的幾行資料「唸過去」無疑是沒有效果的。但有時關於作者的故事太多了,又如何取捨?這真是很傷腦筋!就算中文系的教授也難有幾人敢說自己能完全掌握的恰到好處吧!

有些作者能講的東西很多,像李白、蘇軾,我的習慣是選擇較「趣味化」的資料,且能夠表現作者生命的精神為佳,尤其與課文相關的部分更不可省略。我發現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由於學生的語文程度愈來愈差,也愈來愈物質化與社會化,不少老師便覺得精神層面的部分講了學生也無法體會,不愛聽,我自己的經驗是不妨試著去引導他們。如蘇軾屢遭貶謫的經過及心情,竟使得血氣方剛的毛頭小子(女)聚精會神地聽講,有的義憤填膺,有的臉龐閃過一絲惆悵,可見有時候我們低估了學生的成熟度及思考能力了!

有些作者乍看課本上的資料似乎「無話可講」,但多方查考的結果卻不是如此「單調乏味」。若上課前才蒐集資料時間上來不及,且未必能找到所需要的,而現在教師的工作又十分繁重,因此我覺得「隨性」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平時多看報章雜誌,卻不一定要與教學相關,有時候「無心插柳柳成蔭」,就給你看到了相關的資料,這時最好立刻影印剪貼下來,否則很容易成了「過眼雲煙」,如此方法得來的資料也往往較為「有趣實用」。

媒體的應用得宜能使作者教學更為精采。像《大陸尋奇》曾介紹蘇軾、白居易、曹雪芹、諸葛亮等人的流風遺跡,《八千里路雲和月》介紹過范仲淹、王勃等人,《公視》也曾有節目介紹近現代作家,這些節目目前都已製作成錄影帶,課堂時間不允許時,可利用早自習等時間播放。

現今網際網路十分發達,亦可要求學生上網查詢作者相關資料,只是常造成學生只用印表機印出漂漂亮亮的報告給老師看,而自己卻未看的缺點,因此我們在方法上要稍加設計改進。可將班上分組,每組給予一主題,使學生查考起來較有方向,或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找答案,利用學習單寫下看資料後的心得等。老師看作業不要以「量」取勝,也不要光注意花俏的影印,重要的是學生是否有「收穫」。

個人認為國編本《國中國文教師手冊》內容太學術了,並不適合在教學過程中補充,反倒是高中教材開放後各家出版社出的教師手冊,較為活潑實用。而萬卷樓出版社的《高中國文趣味教學手冊》,及《新國中國文動動腦》亦是很好的參考書籍。

如果沒有進度的壓力,如果沒有一再重複枝微末節的小考,讓老師能充分發揮,使「作者教學」豐富學生的生活,塑造健全的人格,學生有個喜歡的作家,願意多花時間親近他的作品,該有多好啊!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