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注釋」真有趣
一般老師在教「注釋」這個部分時,通常有兩種教法:一種是一次講完所有注釋,一種是分段逐講,我自己則是看課文長短與學生程度決定。這個部分好像就是要學生「背起來」,如何「有趣」呢?
學生多半怕背注釋,討厭背注釋,或是認為國文一科就等於背注釋及課文。注釋要不要背,見仁見智,但我的觀念是至少要「熟」,這是增進語文能力的基本功,要達到熟,「背」的功夫是最快且有效的。只是如何讓學生不視它為畏途,確實需要花點腦筋,得先讓學生了解為什麼要背注釋,花時間去背有什麼好處,然後鼓勵他們。老師不要看不起「口頭誇獎」或「加分」的功用,這些「小惠」是很能鼓勵學生的。背不起來的時候先不要責罵他們,而是和他們站在同一線,一起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比較容易記住某個詞語的意思,有時候學生想出來的「絕招」還滿有用的,孩子們對老師能用「同理心」,一定會有所回饋。
通常老師會用筆試來測驗學生注釋背熟了沒有,我也是如此,這可以訓練學生書面的表達能力。考完我喜歡讓學生交換互相批改(當然剛上國一的孩子還不習慣注釋這種東西的時候,老師得自己批改),再收回來檢閱。這可不是我偷懶,實際上比我自己改要累得多呢!我的目的是訓練學生思考判斷的能力。因為注釋是活的東西,沒有人規定非跟課本上的一字不差才對,各家大詞典同一個詞語的解釋都會有出入,因此我也會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注釋不是死死地背下來,而是把這個詞語的意思貼切地表達出來。當學生「老師,這樣寫對不對?」此起彼落的疑問聲響起時,我反而會抓住這個好機會讓學生共同來思考、討論,花的時間很多,不過學生對這些詞語的意思卻更清楚,印象更深刻,改別人的同時也會發現自己類似的問題,我是很願意花時間在這上面,這往往也幫助我去思考教科書注釋的「合理性」,並反省自己的教學,收穫很大。記得有一次因為家長來找我談話,晚了三分鐘進教室,我很驚訝學生已將注釋自己批改完畢,我懷疑地問:「沒有問題嗎?是不是亂改啊?」有學生回答了:「拜託!改那麼久了還不會嗎?不信老師自己看!」等我收回簿子一一檢閱,學生真的沒亂改,那是一個語文程度不甚好的班級,有這樣的成果,讓我很感動。
筆試並非唯一的方法,我有時候也改成口試,學生喜歡比賽,說這樣比較刺激,我也樂於使用此法。不論怎麼比,總要顧慮到公平原則,也就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練習。尤其比較靜默,或程度較差的學生,我更是鼓勵他們。當他們講對答案替其他組員爭取到分數時,我總是大加誇讚,使他們建立自信心,不退縮,也讓其他同學知道不可輕視別人的道理。此外,國字注音亦可順便比一下,多給學生寫黑板的機會更能增強學習效果。我曾模仿綜藝節目《超級星期天》「超級比一比」的單元,讓學生自己組隊,一人比手畫腳,另一人猜注釋或與注釋相關的成語,趣味橫生,笑料百出,學生對注釋不再那麼排斥。在成語方面,我不主張多增加學生負擔,乃是隨著注釋而補充。我也參考過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看圖說成語」的單元,設計一些圖要學生猜,他們興致很濃,我有一次要他們自己設計圖來考同學,真驚訝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及創造力。
以上所說的方法都要花掉一些上課時間,今天的老師普遍都有進度上的壓力,因此,隨機應變,利用零碎時間,讓「搶答」聲把學生從昏昏欲睡的課堂中驚醒。而高中生也同樣可以使用,且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