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系列文章是我對國文教學的青澀看法
無聊時讀來助眠效果不錯
教「小說」真有趣
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一段特別愛讀小說的歲月,即使沉迷於聲光動畫的新新人類,小說仍較其他文體容易獲得傾睞。不論是金庸武俠小說,或愛情文藝小說,甚至是網路小說,學生們都津津樂道。目前中學國文教材所選錄的小說大都是古典小說,例如國中國文自《儒林外史》選錄的〈王冕的少年時代〉,自《老殘遊記》選錄的〈大明湖〉,還有自《三國演義》選錄的〈空城計〉。而高中教材雖已開放,但各家版本仍保留大部分國編本時代所選的小說,選材不外乎來自《太平廣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老殘遊記》等古典小說。學生對小說感興趣,不過「教」小說的困難度卻很高。教學年資尚淺的筆者對此摸索一段時間後,特提出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故事情節」一向是小說最為吸引人的地方,由於時間有限,最好請學生先預讀小說內容。可以讓學生報告讀後感,或事先設計幾個與內容有關的問題作引導。學生對內容有了初步概念後,教師再作分析,便容易進入狀況。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教師分析小說內容及思想背景。例如〈王冕的少年時代〉是《儒林外史》「楔子」的一部份,是要以王冕的高潔和其他士子的趨炎附勢、寡廉鮮恥作映襯。但《儒林外史》畢竟是小說,小說中的王冕未必與史書中的形象相同,這是小說作者為了主題需要所作的改動,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告訴學生的。 又如〈大明湖〉一課經編者刪訂後的內容已不太看得出《老殘遊記》的寫作背景與作者思想,不過還是要花點時間介紹給學生知道,使他們在閱讀該課文時能有一番新的體會,不會當它是單純的遊記而已。而〈空城計〉一課選自《三國演義》,學生對此小說頗感興趣,尤其是男學生大都玩過「三國志」的電玩遊戲。讀這一課時擁有三國時代的背景知識相當重要,可考慮和歷史科教師協同教學,將歷史與國文兩科作整合。
由於課文大都是節錄小說的其中一回,這些古典小說又都屬長篇小說,比較不易讓學生明白小說的敘述觀點和結構,在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建議製作講義讓學生帶回家閱讀,使他們能對小說更有整體性的認識,甚至激發出閱讀整部小說的興趣。而在「人物刻畫」部分,我會花較多的時間,因為人物可說是小說的靈魂。這裡可採分組討論的方式,當然老師必須隨時作引導,你會發現學生對王冕、老殘、諸葛亮等人的看法相當 e 世代,我也喜歡叫學生試著自己刻畫這些人物,時間允許時,配角人物的刻畫也是觀察討論的範圍。
小說中「敘述語言」的撰寫也是重頭戲,當學生學過多篇小說課文後,可試著讓學生比較不同的敘述方式所產生的特色與效果,尤其中國古典章回小說仍保留「說書人」的口吻。此外「對話」的部分更顯示作者的功力及技巧,可引導學生經由「對話」去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我很喜歡讓學生演戲,就是想讓學生模擬這些人物的對話語氣聲調,將幫助他們對小說人物有更深的認識。
為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小說的教學可與電影或電玩作結合。我曾要求學生以課文為藍本,扮演導演的角色來重新詮釋〈空城計〉或設計相關的電腦遊戲,他們的興趣很濃厚,許多潛力也被激發出來,我反而要向他們請益,真可說是「教學相長」。附帶一提的是〈大明湖〉一課學生的地理空間背景知識相當模糊,教師最好在黑板上畫個簡單的地圖,或自己扮成導遊,帶領學生來個「大明湖一日遊」,玩角色扮演遊戲,上起課來效果會較好,也能達到「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有關於小說的知識實在太多,教師雖不可能是「通才」,但憑著文學的專業素養加上不斷的吸收相關知識,相信都可以愈教愈好,愈教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