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教育,你可以這樣做

  • Share this:

現在的孩子太容易得到滿足,以自我為中心,當別人在交談的時候,他往往會不顧場合、不顧情況地打斷別人的說話。在家裡也就罷了,可是在公共場合老出現這樣的情況確實是令家長頭痛的一件事情。

支你一招: 應該注意的是父母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立刻回答他們,不妨心平氣和又非常認真地告訴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時沒有禮貌的行為。”如果孩子一插嘴,你立刻作出應答的話,孩子會以為這種行為沒有什麼不對,自然會重複這樣的行為。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要主動問孩子:“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這會讓孩子明白,當大人結束談話後才能聽他說話,與他交流。

還有一個方法時可以與孩子形成一種默契。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孩子如果想跟你說話,他可以跑來捏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幫助他解決。在這種肢體語言中,捏手的動作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暗號,這種只有父母和孩子才明白的語言也許可以?明一些迫不及待的孩子。

場景2 不打招呼的靖靖 週末家裡來客人,媽媽對靖靖說:“靖靖,快叫叔叔阿姨好。”靖靖看了客人一眼,扭頭就回房間,留下尷尬的媽媽。孩子這麼沒有禮貌,真讓媽媽覺得臉上無光。

見到人會微笑,會主動問候,是最基本的禮貌,但孩子卻不是每次都能這麼做,常讓一旁的大人乾著急。

支你一招: 父母在會客前最好事先告訴孩子待會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見了客人,一定要留時間給小孩主動打招呼,而不是大人只顧自己忙著招呼、說話,而忘了孩子的存在。當然也不能急著催孩子打招呼或者是強求他叫人,更不要罵孩子,否則只會更加尷尬。如果孩子真的很害羞或者怯場,也可以讓他點點頭或者向客人微笑。

客人離開後,父母要讚賞孩子今天的表現,例如“你今天叫‘叔叔阿姨’叫得很大聲,很好。”甚至可以送點小禮物作為獎勵。

日常交往是培養孩子禮儀的絕好機會,生活中的你來我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人來訪,或到別人家做客時,家長就可以利用這種機會培養孩子的禮儀習慣。

場景3 不肯說“對不起”的大衛 幼稚園裡正在活動,文文專心地搭積木,大衛跑過來,把文文精心搭起來的“大樓”碰倒了。“我不是故意的。”大衛居然先替自己辯解了。老師看到後堅持要他向文文說對不起,並提醒他:“上次,雷雷不小心把你的積木撞倒了,他也不是故意的,但你很難受,記得嗎?”大衛若有所思,猶豫了幾秒鐘,還是向文文道歉了。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在孩子看來似乎都是理所應當的,作為父母,你也這麼認為嗎?是時候讓孩子學會用“請”“謝謝”“對不起”了。

支你一招: 不論生活中或遊戲中,只要孩子與人接觸,父母就可以用一切機會使用“請”和“謝謝”,如吃飯的時候對孩子說:“請給我湯匙。”孩子拿給你後也別忘了說“謝謝”。到超市購物,鼓勵孩子付款後對售貨員說“謝謝”“再見”。如果希望小孩有良好的禮貌用語使用習慣,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模仿是幼兒在交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同時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如果父母每天出門都能主動向社區的工作人員問好,相信孩子也一定習慣使用這些禮貌用語,這就是榜樣的作用。

場景4 喜歡“獨佔”的冬冬 過年了,親戚們都聚在一起聊家常。孩子們也難得聚到一起玩耍,冬冬還慷慨地把家裡所有的玩具都拿出來給弟弟妹妹們玩。“哇……”突然間妹妹大哭,原來是冬冬在跟她搶一個洋娃娃,妹妹搶不過,只能哭了。

現在的家庭往往只有一個孩子,所有的東西理所當然歸孩子一人獨有,什麼都是“我的”。似乎他不需要與別人分享什麼,從一出生就已經習慣了獨佔。

支你一招: 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有時候父母把所有好吃好玩的都讓給孩子一人享用。有時候孩子誠心誠意請父母分享,比如請媽媽吃一塊蛋糕,但是媽媽卻不肯接受,拒絕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沒有與他人分享的意識。

所以,首先父母不用拒絕孩子的心意,他願意把自己碗裡的糕點分給你吃,你就接受吧。如果你碗裡也有一種糕點,也請孩子吃一個,本來一個人獨佔的時候只能吃到一種味道,但是如果兩個人能分享各自碗裡的糕點,那麼每個人就能吃到兩種味道了。在幾個孩子一起遊戲的時候,也可以要求孩子們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該等候的等候、該輪流的輪流,引導他與人分享、學會等候。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的話,可以對他說:“等電視裡的這首歌放完後就輪到你玩,好嗎?”給他一點時間,別太擔心,孩子們總有一天會學會分享,只是現在你還需要耐心地給他們當當裁判。因為一個自私任性的孩子不會被同伴接受,要贏得大家的喜愛,就必須懂得分享與自控。

場景5 “突然襲擊”的丁丁 丁丁媽媽最近反映,孩子去鄰居家玩從不敲門,不管別人在不在家都橫衝直撞,弄得鄰居小姐姐無法做作業,真是傷腦筋。有的時候丁丁爸爸在書房工作,也時常會被丁丁的“突然襲擊”弄亂了思路,怎麼讓孩子學會敲門呢?

支你一招: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在進爺爺奶奶房間的時候敲敲門,得到允許後才進入。帶孩子外出時,要鼓勵孩子主動敲門,得到主人的同意方可進入。這樣做給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有了良好的行為規範後,家長還要為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比如可以安排孩子去爸爸的書房傳話或者給鄰居送茶點,製造一些敲門的機會。

場景6 不讓路的小瑩 小瑩的媽媽帶她到同事家串門,那是個舊式的樓房,樓梯很窄。上樓時,小瑩拉著媽媽的手,靠在媽媽的身邊,窄窄的樓梯立刻變得擁擠了。恰好對面走來一位老奶奶,小瑩站在那裡不知道如何是好。媽媽告訴小瑩:“不要拉著我,把左邊的路讓出來,讓奶奶先過去。要記住上下樓梯要靠右走。”

乘車先下後上,上下樓梯有序,靠右行,不推不擠……這種在公共場合的秩序有時候連大人也會忽略,怎麼去教育孩子自覺遵守呢?“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不管成人世界是不是能夠做得完美,我們依然不能夠放棄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支你一招: 父母做個有心人,告訴孩子為什麼要上下樓梯靠右行——為了方便別人,為了不發生衝撞,遵守秩序,避免擁擠,利人利己。上下樓梯是每天都要經歷的事情,其實這並不難,難的是堅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