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醫治療原則

  • Share this:

一、初起: 1.一般臨床前驅症狀是38度上下的低熱,頭痛,咽痛,食欲不振,輕微便祕或軟 便等。這時以中醫而論是溼熱阻於胸膈,微兼腑實。必須用清涼藥物稍微發汗 ,如銀花、薄荷、藿香、梔子、竹葉等,最好與輕微通便藥物一起併用,以阻 止腸病毒在腸管複製,如大黃、芒硝等。 2.選用方劑:涼膈散(大黃、芒硝、炙甘草、梔子、連翹、黃芩、薄荷、竹葉) 或是防風通聖散(加減,這兩組方劑都有輕微通便瀉下效果,此一階段必須留 意患兒只要一出現便祕現象,就先用這兩組方劑通便,大便一通,就可以停藥 或換藥,一旦便祕,則立刻再通。處理適當,可以讓手足口病沒有發病機會。 3.如果腹脹便軟,則可減少芒硝用量,加上焦三仙、佩蘭。 二、手足口病發疹: 1.手足出現水皰,水皰處有麻癢或針刺感,常引起患兒搔抓,此階段發熱較明顯 ,腔內潰瘍出現,因此患兒多半不願進食,口渴,小便量少且色深,此時多半 屬於中醫範疇的溼熱蘊結症候,原來的清涼藥物可能無法及時排除體內過度熱 量,發汗也來不及帶走多餘水分,必須加用苦寒藥物如黃芩、滑石、石膏、生 地、板藍根、大青葉等。並加上利濕藥物如木通、滑石、澤瀉,或是燥濕見渭 的藥物如白豆扣、石菖蒲等。以求更有效降低體溫,更迅速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2.選用方劑:甘露消毒丹(藿香、白豆蔻、石菖蒲、薄荷、連翹、射干、黃芩、 滑石、茵陳、木通、川貝)最為對證,此一王孟英收載的葉天士名方,是溼溫 時疫的主方,曾在清末溫疫大流行時救回許多人的生命,連水土不服的吐瀉都 可以收效。其他如小便特別紅赤、量少則是導赤散,腹脹較重則以瀉黃散加減 運用都可以。 3.必須注意如果患者出汗已多,因小兒容易脫水,必須及早使用石斛、天花粉、 生葛根等清熱生津藥,手腳水皰過多加茯苓皮、紅花,體力不繼加生黃耆、沙 參、炙甘草以提升免疫力,或是改用東垣清暑益氣湯(當歸、黃耆、青皮、陳 皮、蒼朮、白朮、黃柏、澤瀉、神麴、甘草、生薑、大棗、升麻、葛根)加減 運用都可以。 4.如果併發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會出現體溫快速上升,嚴重的喉痛、 噁心嘔吐、唾液多量及倦怠感等症候,以上諸方可以選用,還可以用生甘草、 桔梗、玄參煎煮後微溫啜服,這是醫聖張仲景的名方桔梗湯加減,用藥簡潔, 效果極佳,並可外吹西瓜霜。 5.給藥同時,可以用吳茱萸研末,與麵粉調醋做成一元硬幣大小藥餅(約一元硬 幣兩倍厚),貼在腳底湧泉穴(腳底心),睡前貼上,醒後撕掉,可以大幅縮 短口腔潰瘍的療程,這是清初兒科名醫馮兆張收錄在錦囊秘錄中的特殊用法, 醫學博士陳必誠的臨床結果證明,內服中藥加上此一穴位敷貼處理,可以將口 瘡期縮短到三天。 三、手足口病後期: 1.一般在手足水皰十日之後乾平消失、口腔潰瘍也會癒合、體溫回復正常,但有 些患者可能體力較弱,會產生口乾、咳嗽、慢性咽炎及有少許水皰復發等情形 ,此時不必再用大量清熱藥物,選一些養陰生津藥物如麥冬、沙參、石斛、玉 竹、黨參、甘草及少量清涼藥物如銀花、薄荷等就可以。 2.選方:如麥門冬湯(半夏、黨參、麥門冬、大棗、甘草、梗米)、清燥救肺湯 (桑葉、石膏、黨參、甘草、胡麻仁、麥門冬、阿膠、杏仁、枇杷葉)還有沙 參麥冬湯都可以應用。 3.也有些患者病後全身輕微浮腫、四肢沈重、低熱不退、大便軟,此時中醫上屬 於溼邪未盡,必須在利溼藥如澤瀉、茯苓、薏苡仁中加入益氣健脾藥如黨參、 山藥、陳皮及生津藥如枸杞、葛根、五味子等。 4.選方:清暑益氣湯,或是平常用生脈飲(參鬚、五味子、麥門冬)當成茶水飲 用,都可以逐漸恢復患者的體力。 參、手足口病致命性併發症的預防及中醫治療 一、 預防: 1.病毒性心肌炎:生脈飲加減(沙參或參鬚、麥冬、五味子、茯苓、丹參)是極 佳的選擇,可以當成患兒的飲用茶水,煮過後放涼飲用,可以預防心肌炎。 二、併發症的中醫治療: 1.腦壓過高、腦水腫:這時必須調整水分代謝,降低腦壓,可以使用苓桂朮甘湯 ,並加重澤瀉及鉤藤的用量。 2.無菌性腦膜炎:傷寒溫疫條辨中的升降散(僵蠶、蟬蛻、薑黃、大黃)以3:3: 1:10的比例用藥,可以有效解除無菌性腦膜炎引起的頭痛、畏光、意識不清的 症狀,並足以對抗最兇悍的71型腸病毒。其中大黃劑量較高,其衍生物可以對 抗腸病毒,而且可以反射性降低腦壓。是非常有效的方劑。 3.急性心肌炎:會造成心悸、乏力、眩暈、甚至心臟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a.如果發熱症狀不重,表現為搏動無力,氣短面白的可以採用寧心湯加減(人 參、麥冬、生地、棗仁、桂枝、瓜蔞殼、夜交藤、丹參、炙甘草、澤瀉、赤 茯苓),這組方劑可以減輕症狀,並穩定心搏。 b.如果發熱嚴重、水分代謝不佳,雙腿浮腫、胸悶嚴重,此為中醫溼熱並重, 就不能用太多養陰藥、可以用黃連溫膽湯加減(黃芩、黃連、竹茹、陳皮、 半夏、生甘草、赤茯苓、丹參、滑石、枳殼) c.如果心悸嚴重,加上柏子仁、遠志、酸棗仁等,胸悶嚴重加薤白、陳皮、木 香,發熱嚴重加板藍根、銀花、連翹、竹葉心。 肆、手足口病的預防及家庭護理 一、預防: 1.乾冷的環境不利於病毒複製,維持家中乾燥,未受污染的冷氣房是不錯的選擇 。 2.腸病毒為糞口及飛沫型傳染,因此勤洗手,多漱口及外出戴口罩習慣可預防感 染。 3.盡量使用公筷母匙。 4.成年人可能是無症狀帶原者,除了小朋友,大人出門前、回家後,還有親親小 嬰兒前都最好刷牙漱口或用西瓜霜吹喉。 5.家中可將煎煮一些青草茶當成日常飲品,如鳳尾草、萬點金、石柑仔、九層塔 、野牡丹、半枝蓮、山藥、都有清熱利濕的效果,均可選用,或是簡單的綠豆 苡仁湯加生甘草都可以。 二、居家護理 1.手足口病發生時,家庭護理工作格外重要,手足出現的水皰,除非抓破,一般 不會留下疤痕,因此小心不要讓患兒搔抓弄破水泡,如果真的不舒服,可以用 等量的黃芩、黃柏、黃連、貫仲先用水煎煮過後外洗手腳水皰。如果能夠買到 草藥,馬齒莧(豬母乳)全草水煎煮後清洗手足水皰患部、或是濃煎後用紗布 敷貼水皰患處極佳。 2.口腔潰瘍嚴重的,可用冰硼散或西瓜霜、姜柏散吹喉。 3.口腔潰瘍,食慾不佳,進食進藥都不容易,必須吃流質高熱量食物,不冰的奶 昔是不錯選擇。 4.發病兒童的餐具、毛巾、衣服等污染物品要進行消毒,最好與其他兒童隔離。 5.危險警訊:頭痛、畏光、意識不清、嗜睡、抽搐是腦膜炎的前兆。胸悶痛、心 悸、乏力、眩暈嘔吐、心律不整是心肌炎嚴重的訊號,都要格外留意。 除了多洗手、少外出,面對手足口病時,選擇中醫,多給患者一次機會! 本文的完成,承蒙中西醫學博士陳必誠醫師大力協助,特此致謝!

中醫防治手足口病配方

★預防方

金銀花6g,大青葉6g,綿茵陳15g,生苡仁10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分兩次服用,連續5~7天。本方劑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化濕之功能,適用于易感人群預防。

以上為3~6歲劑量,3歲以內嬰幼兒可減量服用,6歲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治療方

對付皮膚皰疹:苦參、野菊花、紫草、地膚子各30g,加水3000ml,煎至2000ml,涼至35℃~38℃,泡洗手足臀部10~15分鐘。

對付口咽部皰疹:西瓜霜吹敷口腔患處,或口腔炎噴劑噴患處,每日2次。

對付口疼牙齦腫:可用板藍根10克,黃芩、白蘚皮各6克,雙花3克,竹葉、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食療方

紅蘿卜1條,白茅根15g,竹蔗1節,生苡仁15g,每日1劑,煎水代茶。

燈芯草5扎,蟬蛻3g,木棉花1朵,雞骨草10g,瘦豬肉50g,煲湯飲用。

荷葉粥:鮮荷葉2張,白米50克,將荷葉切碎,煮粥吃。

以上均為3~6歲兒童1人份劑量,可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劑量。

手足口病患兒如何護理?

許華指出,如果不是重症患兒,一般無需住院觀察,可看門診後遵醫囑回家悉心護理。建議家長在護理過程中可遵循如下九大要點:

1.寶寶患病後應留在家中,直到熱退、皮疹消退及水皰結痂。一般需隔離2周。

2.患兒用過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應徹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曬。患兒的糞便需經含氯的消毒劑消毒2小時後傾倒。

3.患兒居室內應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定期開窗通風,每日進行空氣消毒。

4.患兒一周內應臥床休息,多飲溫開水。飲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爛時可以吃一些流質食物。禁食冰冷、辛辣、酸鹹等刺激性食物。

5.應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細菌繼發感染,每次餐後用溫水漱口。口腔有糜爛時可涂金霉素、魚肝油,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愈合。

6.患兒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應寬大、柔軟。床鋪應平整幹燥。剪短患兒指甲,必要時包裹患兒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7.臀部有皮疹的嬰兒,應隨時清理患兒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幹燥。

8.皰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龍膽紫或抗菌素軟膏。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9.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等熱度,無需特殊處理,可讓患兒多飲水。如體溫超過38.5℃,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劑。(文/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方寧、張秋霞 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