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還是感冒?
根據中國古籍說法,暑為夏季主氣,是夏季火熱之氣所化,有其明顯的季節性,在《素問狺熱論》中有說道:「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故暑邪致病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秋分之前。
中醫學將暑熱為病稱之為「傷暑」,如戰國《難經》記載:「傷暑……,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元朝朱丹溪云:「暑乃夏熱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清朝溫病學醫學家王孟英在其著作《溫熱經緯》中也提到:「暑月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說,「傷暑」的症狀以頭痛、身重、胸悶、口渴、汗多、食慾不佳、身倦無力為主,在夏日時常會讓人體感到不適。比較容易讓人混淆的觀念,是有些「傷暑」的患者認為自己是感冒了,也就是其實已經「熱到了」,還以為是「著涼了」,就逕自買感冒藥服用或主動告訴醫師要求治療感冒。
申一中從中醫理論探討指出暑邪性質及致病特點,暑性炎熱時,暑邪傷人多出現陽熱亢盛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再來是易傷津氣汗多,常見症狀包括口渴喜飲、小便少而黃;汗多氣隨汗出,則致氣虛,會導致身體乏力、倦怠等。
一般來說,暑多挾濕,在夏月季節,若環境潮濕受暑熱蒸發而致病,稱為「外濕」。另外,因為天熱貪涼飲用冰品或多吃生冷瓜果,以致影響脾胃運化功能,稱為「內濕」。濕邪致病多令人四肢沉重無力、食慾不振、胸悶、腹脹、嘔吐、便軟或伴腹瀉。
另一位中醫師顏志誠也說,中暑是因為人體無法正常散熱造成,而從中醫的觀點,其實還因濕熱的比重不同而分為濕溫、暑溫、暑熱,另外還有伏暑、風溫、溫疫等,這些都會造成人體內熱量與水分代謝不均衡,並因過度流汗而消耗人體正氣。
中醫解暑法
錯誤的解暑方式也是導致中暑原因之一,比如大汗時沖冷水、吹冷氣、喝冰水等,都會造成暑熱無法排除。
而依中醫觀念來解暑治療,顏志誠推薦以能達到「清熱」、「益氣」、「生津」目標藥湯為主,常用方劑如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清暑益氣湯、生脈飲等。讀者可到中醫診洽詢配藥。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此外,由於中暑易造成睡眠不適,他也建議大家可以從日常生活就做好預防之道,比如多喝綠豆薏仁湯、桂花酸梅湯,或以薄荷葉與紫蘇葉各100克放入浴缸中浸洗,都有助於身體散熱。
防治中暑-- 藥粥
夏季烈日熏蒸,酷暑難耐,人們在工作、勞動或學習時,往往因氣候炎熱而發生中暑。若能經常食用一些清熱防暑,利尿通淋的藥粥,可有效地預防中暑的發生。現介紹幾則防暑藥粥,供選用。
1.竹葉粥:鮮竹葉50克(幹者30克),蘆根30克,生石膏、大米各60克,白糖適量。將竹葉、蘆根、石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爲稀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每日分2 ̄3次服食,可清熱除煩,利尿通淋。竹葉清心火,利小便、石膏清熱瀉火、蘆根養陰生津,除煩止渴。竹葉粥既可預防中暑,又可治療中暑發熱,口渴心煩,小便短黃。
2.蘆根粥:鮮蘆根150克,竹茹15克,大米60克,生薑3片。將蘆根洗淨,切段,與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大米、生薑煮爲稀粥,分2次服食。可清熱除湎,生津止嘔,可治療中暑煩渴,噁心嘔吐。
3.決明子粥:決明子15克,白菊茶10克,大米60克,白糖適量。先取決明子入鍋中炒至有香氣溢出時取出,候冷後與菊花同煎取汁,加大米煮爲稀粥,待熟時調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可,可清熱瀉肝,明目通便。決明子清肝,明目,通便;白菊花清肝火,散風熱。適用于中暑頭目眩暈,頭痛便秘。還可防治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等。
4.白扁豆粥:鮮扁豆120克(幹者60克),大米60克。將扁豆洗淨,與大米同煮爲稀粥,分早晚2次服食。可清熱解暑,健脾利濕,和中目嘔,此方既可預防中暑,又可治療中暑。
5.花粉生地粥:花粉、生地各30克(鮮者60克),大米30克。將二藥水煎取汁,或將鮮者切片煎取濃汁,加大米煮爲稀粥,每日2劑,可清熱生津,涼血止渴。《本草新編》雲“生地,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神農本草經》言花粉“主消渴,身熱,煩渴,大熱,補虛安中”。因而花粉生地粥既可防治中暑,又可治療暑病傷陰,低熱不退,口鼻出血諸症。
6.車前葉粥:鮮車前葉30克,蔥白1莖,大米50克。先將車前葉洗淨,切碎,與蔥白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爲稀粥服食,每日1劑,可清熱解暑,利尿通淋。車前葉性味甘、寒而無毒,《藥性論》言其可“利小便,通五淋”,因而對中暑心胸煩悶,小便短赤,淋瀝澀痛等有明顯療效
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效】 清熱生津。
【主治】 陽明氣分熱盛,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或滑數。
【臨床應用】 感冒,麻疹,丹毒,猩狂熱,高熱口渴,煩躁,皮膚搔癢症,日射症。
【使用注意】 本方為寒涼清泄重劑,面色恍白,氣虛發熱者不宜使用。
白虎加人參湯:即白虎湯加人參,治白虎湯証兼見煩渴不止,身體倦怠,熱盛氣油兩傷者。
(李東垣方)
組 成
黃耆 、 人參 、 白朮 、 當歸 、 陳皮 、 升麻 、 甘草 、 生薑 、 大棗 、 麥門冬 、 五味子 、 蒼朮 、 神麴 、 澤瀉 、 黃柏 、乾葛、 青皮 。
說 明
本方出自李東垣方。能清暑熱,益氣生津,由補中益氣湯加減而成。為長夏熱傷氣引起疾病的常用方。適用於治頭痛身熱,四肢無力,精神不佳,胸滿氣促,自汗、口渴、心煩頭昏,便黃溺赤,脈虛等症狀。
適 應 症
中暑、自律神經不安定症、四肢無力、食慾減退。
運用參考
中暑受熱心煩口渴、頭昏自汗、小便黃赤加五苓散或竹葉石膏湯。中暑腹痛加紅骨蛇、白芍。小兒夏季熱加白薇或蟬退。
辨別比較
本方以治夏天手足無力,疲勞、全身有熱感,口渴、小便赤少為主。白虎加人參湯以治有劇烈口渴,出汗或尿量大,發熱怕寒,口舌乾燥為主。
生脈飲的做法 很簡單,只要用
黨參或粉光參三錢、麥門冬三錢、五味子一錢、生甘草三錢,加二公升的水後煮成茶 來喝,就可以補氣、防中暑。只要平時常飲用,就不用擔心在炎熱高溫下會發生中暑。
竹葉、甘草、人參、麥門冬、粳米、半夏、石膏、生薑。 [主治效能] 治傷寒解後,胃虛有熱,少氣煩渴,作嘔,應用於麻疹後餘熱,支氣管炎咳嗽,感冒,肺炎之餘熱咳嗽等。 [運用經驗] 本方為滋養清涼解熱劑,治各種熱性病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症高熱稽留不退,口渴而不多飲,飲則欲嘔,脈大而弱者有效,如大渴,壯熱,脈大而洪者,則宜用白虎湯,本方對肺炎餘熱有卓效。
竹葉石膏湯
[組成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