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頓身心 喚回快樂 減輕不安情緒的負載

  • Share this:

物價指數持續攀升、薪資成長停滯不前、政局混亂對立不安,「日子愈來愈難過」是許多人切身的感受。 在痛苦指數逐漸攀升的同時,快樂呢?快樂是否與我們漸行漸遠?

M型社會來了!中產階級消失,台灣將有80%的人,落入下層社會。」媒體上大喇喇的標題,讓人看得怵目驚心。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日前接受媒體專訪,針對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送給台灣人一句話:「歡迎來到新世界!」意指過往的好日子已喚不回,人們必須認真看待這個不爭的事實,改變既有的認知與思維加以因應,擔心自己是否已落入「下流社會」的焦慮,在許多人心中開始醞釀、發酵……。

不快樂的人愈來愈多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身心內科主治醫師嚴烽彰指出,情緒不安會減損愉悅感,導致不快樂。而造成情緒不安的原因,追根究柢還是與壓力脫離不了關係,壓力無法直接測量,必須經由「情緒經驗」來察覺,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壓力負荷過大時,最明顯的現象是出現情緒上的不安與急躁。舉例來說,嚴烽彰相當不贊成為了工作24小時不關手機,他說,「常有人為了服務顧客或工作所需,24小時全天不關機,隨時待命,但是手機不關機,也等同於身體系統不關機,身體無法得到真正的休息,相對於給予顧客24小時的服務,對自己的身體卻是給予24小時勞累與緊繃。」 嚴烽彰指出,人體在白晝和黑夜各有不同的內分泌,在夜間睡眠期間,因人體副交感神經作用,使得身體休息並進行修復,如果沒有充足且好品質的睡眠或經常熬夜,將使人體的內分泌被打亂,身體修復功能也無法完成,久而久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可想而知。 隨著愈來愈多人現代人視生活、工作如戰場,「工作的初衷,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但現在工作反而卻成生活上重大的壓力來源。」嚴烽彰說道。

長期情緒不安的後果

倘若一個人的情緒長期處於不安的狀態,將會產生何種結果?嚴烽彰指出,將可能導致:

焦慮與緊張:當人們過度專注、擔心某些事物,反而會剝奪原有的專注度與學習能力,導致退步或原有實力無法發揮出來。 性格暴躁易怒:人變得缺乏耐性,無法等待,對小事情的刺激出現莫名的情緒反應,久而久之影響人際關係。 悲觀與憂鬱:長期的壓力調適不良會引起思考上悲觀化的傾向,使得凡事鑽牛角尖,往壞處想。長此以往,心情會陷入憂鬱無法開朗的狀態。 記憶力、判斷力、專注力減損:對現實的掌握度降低,進而影響工作表現。 身體健康亮紅燈:身體開始產生如失眠、疲勞、免疫力下降、內分泌系統調節失當等現象,最後出現所謂的「身心症」或「自律神經失調症」。 嚴烽彰解釋,從生理反應的角度來看,身體為應付壓力,啟動大腦中藍核的正上腺素系統,雖可供應身體應付壓力的能量,但長此以往的代價卻可能造成自律神經的失調。再從內分泌的反應來看,在面臨壓力的狀態下,由壓力荷爾蒙(皮質素)主導,將身體的能量轉移至壓力反應器官,如:腦部、四肢或五官,相對地得暫時犧牲其他主要的,但在緊急反應時對生存沒有太大影響的系統功能,如生長、生殖及免疫能力系統,這就是現代人常有不孕、免疫力下降等現象的原因。

減輕不安情緒的負載

減輕不安情緒的負載,有助於愉悅心情,喚回快樂,對此,嚴烽彰給予以下幾點建議: 一、在情緒管理方面: 1.生氣不如和氣。 2.事緩則圓。 3.培養消除緊張的能力。 4.處理厭倦的感覺。 5.以樂觀態度面對挫折。 二、在時間管理方面: 1.在有限的時間中,應該少做很急但不重要的事,多做不急但重要的事,多加練習並養成習慣。 2.其次,評估一件事「想花多少時間去做」及「實際花費的時間」的差別。舉例來說,「三天可以解決的事,卻讓自己焦慮了半年。」因此,應思考如何權衡出完成事情真正需要的時間長度,將有助於免除心理壓力。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