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的課程內容是七字調教學,略述及補充供同學參考。
七字仔調是以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的歌詞結構而得名,又稱為「歌仔調」,因此「陳昭錦」老師再三強調唱歌時一定要有「歌仔韻」。什麼是歌仔韻?或許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有學過工尺唱譜的同學,可能就比較能夠了解,七字之美在於字與字的連結間會運用啊、哪、呀、喂是...等諸如此類用語銜接且拖出音韻,讓每個字都能產生抑揚頓挫,結構出整句,並隨著演員的情感、行當詮釋出不同的七字仔,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個歌仔戲演員的歌仔韻都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學習七字仔的方向就是要找出最適合的歌仔韻。
七字仔表現方式: 原則~依字行腔、依腔傳情,怎麼說話就怎麼唱。
● 七字仔白- 當被用作長篇說唱或對話時,也採用一種半念半唱的方式最普遍的唱法是,第一句唱(也有例外),第二句念白,第三句念白,第四句必唱,在半念半唱時,一般都加間奏。
● 中板七字調- 演唱時不快不慢,保持一般速度,做敘述或感懷時常使用。
● 快板七字調- 情緒激昂快樂時所用的快節奏曲調。
● 慢板七字調- 於哀傷、失戀、憂鬱使用之,速度稍慢;若唱至最慢時則亦稱為七字哭。
● 七字調背調- 直接向南管戲曲吸收背詞的一種曲調。 七字調一快一慢-兩人對唱,一人唱快板,一人唱慢板,讓節奏忽快忽慢,以營造氣氛。
● 七字調綴字- 七字調雖以一句七字為多,但有時亦增加綴字,以表現演唱者的功力,或基於劇情的需要而增加唱詞。
● 七字調連段- 針對冗長情節劇中二角的對唱,是一唱一答之方式,而且不止以四句表現之。
● 古早七字調- 早期歌仔戲的演唱方式。
● 七字連空奏- 顧名思義就是二角對唱,一角唱主音,一角用伴奏旋律對唱,通常用於思念、離別、悲傷時。
另外,七字仔也常被雜唸仔及其他曲調當作開頭或收尾,隨著時代的進步,在音樂性方面更有了清板、散板、搖板的變化。
清板- 伴奏時只演奏前奏、間奏、尾奏,唱腔出現時完全停止演奏。
散板、搖板- 以演出者情緒區分。
總括來說,學習七字仔,不二法門就是 勤聽 、 咬字完全 ,先學會唱再求轉韻,找到自己的「歌仔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