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煙花三月--環保議體電影放映

  • Share this:

地點:   虎尾科技大學音樂廳

永不妥協 Erin Brockovich

時間: 2010年3月8日  19:00

一個改編自 1993 年發生的真實事件。艾琳是一名教育程度不高的單親媽媽,她離過兩次婚,她沒有錢、沒有工作、只有三個年幼的小孩,當她生活陷入困境時,還發生了一場車禍的意外,艾琳請艾德擔任她這場官司的辨護律師,不過艾德卻未能為她贏得這場官司的賠償金,於是生活陷入困境的艾琳,強迫艾德雇她做為律師事務所的事務員。當她無意間發現當地的電力公司正在污染公共用水時,基於她正義、積極的個性,她決定挺身而出,調查事情的真相。 艾琳和艾德在調查過程中遭遇種種挫折和危險,但她絕不妥協,為了對抗大企業的污染,她一邊和對方的大律師周遊,一邊搜集電力公司,最後還創下了全美歷史上三億三千三百萬美元的最高庭外和解金額,不但悍了正義,也重新認識了自己。《片長約 113 分鐘》

明天過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

時間: 2010年3月10日  19:00

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冰河世紀,讓恐龍全面滅絕;如果新冰河世紀來臨,人類會在哪裡?電影「明天過後」為喚起世界對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及理論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紀威脅,針對全球著名地標設計了一系列相關冰凍圖像,顯示氣候對人類的威脅的急迫性與全面性。《片長約 124 分鐘》

不願面對的海洋 - 「魚線的盡頭」

時間: 2010年3月11日  19:00

目前全球捕魚能量是總漁獲量的四倍以上,延繩釣漁業每年設下 14 億個魚鉤,魚線總長可以繞地球 550 圈以上;全球最大的拖網,開口足以裝下 13 架 747 廣體客機,而精良的電子探測設備更讓魚群無所遁形,這些都讓魚群快速面臨枯竭的厄運。

「魚線的盡頭」是根據英國記者查爾斯克勞福的同名書籍拍攝,由歐美民間組織和基金會贊助

釣魚線的盡頭,有黑鮪、旗魚、龍蝦、石斑等豐富的海洋資源?或只剩下泥沙、小蟲?科學家大膽預言,如果饕客繼續追逐價廉味美的海鮮,到了二 ○ 四八年人類將無魚可吃。「魚線的盡頭」( The End of the Line )紀錄片,宛如「海洋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這部紀錄片是根據英國記者查爾斯克勞福同名書籍改拍,由歐美民間組織和基金會贊助,去年才殺青。片中專家學者對人類「過漁」(濫捕)造成海洋生態浩劫,有詳盡的分析及警告。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邵廣昭取得台灣播映權,並加製中文字幕,提供機關團體免費索取播放,希望推廣國內海洋保育觀念。

饕客把生魚片送進嘴裡的特寫,配上魚在甲板上掙扎的畫面,背景音樂是居爾特曲風悲涼的小提琴獨奏,傳達「魚類輓歌」的意念十分明確。海洋魚群從一九九八年開始減少,光是從大西洋游到地中海的鮪魚,過去十年就減少了八成;每年有七百萬噸的漁獲(即下雜魚)又被丟回海裡,因為「漁民只拿他們想要賣的」。

高科技的捕魚技術是造成海洋浩劫的主因。專家估計,現在全球捕魚能量是總漁獲量的四倍以上,延繩釣漁業每年設下十四億個魚鉤,魚線總長可以繞地球五百五十圈以上;全球最大的拖網,開口足以裝下十三架七四七飛機,更不用說精良的電子探測設備讓魚群無所遁形。紀錄片用動畫描繪這些景象。

用養殖取代捕撈野生魚類並不能解決問題,秘魯學者指出,養殖漁業多半是用野生的小魚或下雜魚磨製成飼料餵養,「犧牲的魚比產出的魚更多」,五公斤的鯷魚只能產出一公斤的鮭魚。所以片中呼籲,寧可直接改吃像是鯷魚、鯡魚、鯖魚等小魚。

漁業生物專家並不悲觀,他們認為只要民眾意識到這個問題,改變觀念和飲食習慣,海洋生態還是有時間恢復元氣。

● 機關或民間團體如果想播放「魚線的盡頭」紀錄片推廣海洋生態保育,可洽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網站: http://biodiv.sinica.edu.tw/ 。紀錄片網址: http://endoftheline.com/ 。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