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大提琴演奏配樂 呂超倫,10/19於國家演奏廳舉辦個人獨奏會 [親愛的 我把大提琴變小了!] 邀請您的蒞臨

  • Share this:

**我超級好兄弟的音樂會,歡迎大家來喔!

「強烈的舞台溝通魅力,具有真正的音樂個性。」 ─ 紐約樂評季刊

ㄟ! 這不是小提琴的曲目? 怎麼會是用大提琴演奏呢?

當我們看到美好或是好玩的東西時,我們會說:那個我要玩!這就是 2005 年超倫留美歸國至今,

用大提琴挑戰小提琴曲目,個人獨奏會取名為 [ 親愛的 我把大提琴變小了! ] 的原因。

就像貝多芬知道莫札特和海頓的音樂辭彙,將之納入自己的音樂中,並創造出屬於他自己的風格;

李斯特改編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給鋼琴獨奏,因此大提琴不會侷限在自己的曲目裡,它會說:那個我也要玩!

音樂文化就是這樣開始的。

讓暢遊空間與時間的提琴魔法師,展開 2008 年神奇的提琴之旅。

購票請洽: http://www.artsticket.com.tw/ C KS C C 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c4QWP9sLuh9eIKJvFTjfVQ

BLOG 網站連結: http://blog.pixnet.net/tspo

演出曲目;

巴赫:第三號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 1685-1750 )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ㄧ,出生於德國的他,是巴洛克時期歐洲最著名的代表性音樂家,又有「音樂之父」的美名。巴哈老伯的生前以宗教音樂聞名,同時也寫下為數眾多的管風琴曲,而他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更是赫赫有名;至於在弦樂方面,巴哈創作了許多協奏曲與奏鳴曲,其中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六首無伴奏小提琴組曲及布蘭登堡協奏曲,則可說是當代最常演奏的巴哈樂曲。

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巴哈投效柯登皇室時期所作,前四首是為當時一般大提琴(古大提琴)所寫,第五首最高音弦須調低一個音來演奏,第六首則是為五弦大提琴所寫。其實在巴哈當時的時代,大提琴還是項爭論中的樂器,因此選擇它作為獨奏的樂器,可算是大膽的嘗試;而幾乎同時,巴哈也寫了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以奏鳴曲及組曲交替呈現,較大提琴只有組曲要更為豐富、嚴謹,主要是因為受限於大提琴樸素與低沉的音色。

此曲在這 6 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前三曲中,是最端麗大方的曲子,也因此是最著名的曲子,其中尤以第五首布雷舞曲最為人喜愛。

第一曲 前奏曲,莊嚴的快板, C 大調, 3/4 拍子。音階型旋律和分散和弦為主的自由形式。

第二曲 阿勒曼舞曲,快板, C 大調, 4/4 拍子。二段體形式。

第三曲 庫朗舞曲,莊嚴地, C 大調, 3/4 拍子。二段體形式。

第四曲 薩拉邦舞曲, C 大調, 3/4 拍子。二段體形式。

第五曲 布雷舞曲Ι和Π,第一首是適宜的快板( Allego comodo ), C 大調, 4/4 拍子。第二首是 C 小調, 4/4 拍子。二段體形式。

第六曲 吉格舞曲, C 大調, 3/8 拍子。

貝多芬:第三號大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大提琴奏鳴曲』一共五首,是西方音樂史上大提琴音樂文獻的早期經典,對大提琴音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創作年代前後跨越近 20 年~最初的兩部( op.5 no.1 & no.2 )作於 1796 年;第三號( op.69 )作於 1808 年;第四號與第五號( op.102 no.1 & no.2 )作於 1815 年。當時的鋼琴並不能發出比擬大提琴的延長旋律線,於是貝多芬想出讓大提琴盡量不要這樣長段演唱的手法,因此從第一號到第五號始終都不提供慢板樂章以避免這種問題浮現,一直到第五號創作時,因為瞭解新式鋼琴已能彈奏出滿意的延音效果,才在這首奏鳴曲中允許大提琴拉奏長段的旋律。這五首奏鳴曲從第三號開始就步入〝貝多芬成熟時期〞,與第五號命運交響曲創作的時期相當,充滿了他豐富的樂想和成熟的結構處理。

第一樂章:從容的快板,奏鳴曲式

第一主題充分體現大提琴從容而深沉的個性 → 第二主題由鋼琴兩手及大提琴以 E 大調進行三聲部對話 → 轉成 B 大調再轉回 E 大調,由兩樂器交替表達 → 呈示部反覆後,移入以升 F 小調來處理 → 第一主題開始的發展部,接著採用兩樂器應答第一主題,再現部鋼琴並不反覆第一王題,直接移入經過句 → 接著移向主調的第二三題。

第二樂章:諧謔曲,很快的快板, A 小調

第一段以鋼琴的諧謔主題開始,大提琴進行反覆 → 第二段以明朗的 A 大調採用三段體 → 第三段先反覆第一段,再反覆第二段,再反覆第一段。

第三樂章:如歌的慢板,活潑的快板,序奏為 E 大調

兩件樂器以對位法演奏出如歌旋律,序奏平靜地終止於 A 大調屬七和弦後 → 移入 A 大調,快板主部,奏鳴曲式。

佛瑞: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

法國藝術歌曲作曲家佛瑞於 1845 年 五月十二日 出生於帕米爾斯( Pamiers )。其父為教育家,擔任師範學校校長,佛瑞因此得以在師範學校附屬教堂學習音樂。佛瑞九歲時舉家移居巴黎,在涅德梅耶( Niedermeyer )學校學習音樂,除了精研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音樂外,並追隨聖桑學習鋼琴與後期浪漫樂派作品,因追隨聖桑學習而深受其影響,致力於擺脫當時風靡一時的白遼士和華格納音樂,他並與聖桑共同努力樹立起法國國民樂派。畢業後佛瑞在巴黎各大教堂擔任風琴手與合唱團長,並持續創作,直到 1870 年的普法戰爭暫時中斷了他的音樂事業。戰後他成為母校的教師,而他的名字在巴黎音樂界越來越響亮。佛瑞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是在他創作生涯初期的作品,但已經擁有融通圓熟的作曲技巧,之後他到晚年才寫下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以及兩首大提琴奏鳴曲,這時候的他展現的是一種對於古典曲式的自信,卻完全不受到浪漫風格的調性束縛,他走在自己的調性解放路上,而他到最晚年時寫下的鋼琴三重奏,更是出奇的精巧,在三種樂器之間,找到了非常微妙的聲部平衡。聆聽佛瑞的室內樂作品,往往讓人有一種超脫世俗層次,與稀有非凡的感受接觸的奇妙感,這些音樂帶領聽者來到性靈中更高的境界,而究其原因則在他在古典曲式中找到了一種澄澈透明的質感和詩意的旋律紓發。

關於 大提琴家 / 呂超倫

1998 年他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辦獨奏會,被紐約樂評季刊和具權威性的弦樂雜誌讚賞為『極為優秀的大提琴家…擁有真正的音樂性… . 能準確的抓住各個樂派的精髓…具有舞台溝通魅力』的呂超倫,經過茱莉亞音樂院多年專業訓練,以及耶魯、哈佛人文藝術的薰染,長期以來他試圖傳達音樂多樣的可能性。除了在美國與台灣各大音樂廳舉辦獨奏會,也與許多樂團巡迴至南美、韓國、法國等地;不管是獨奏、協奏、或是室內樂,均尋求出色表現,他曾合作過的室內樂夥伴包括小提琴家蘇顯達、胡乃元、李商宇、錢國昌、吉它演奏家蔡世鴻、鋼琴家楊千瑩、陳冠宇、湯婉君、以及歌手張懸,並曾與 Daniel Mc C usker Dance C ompany 合作,融合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現代舞的演出。

呂超倫 2002 年曾經擔任波士頓紐頓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並與中國名小提琴家俞麗拿同台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 ( 此曲當初由俞麗拿首演 ) 。曾受邀至前紐約市長朱利亞尼的私人音樂晚會演出,親眼見到深富盛名的美國前國務卿 - 季辛吉。

回台之後呂超倫仍馬不停蹄,開創演出的可能性, Sony 集團 2004 年於台北 101 旗艦店的盛大開幕典禮由他演出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福斯汽車太古集團也曾經贊助他的「提琴問候」大提琴獨奏會系列。此外,呂超倫亦積極參與音樂教育,培養音樂種子。

2004 年 10 月在台北藝術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教授『當浪漫遇見古典』課程。 2005 台北兒童藝術季中,他籌畫了一齣『大提琴流浪記』,以兒童音樂劇的形式,啟發小朋友們對音樂的欣賞。

呂超倫 1975 年生於高雄。 6 歲開始習琴, 14 歲時保送至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先修班,師事陳哲民、 Aldo Parisot 與 Ardyth Alton(Ardyth Alton 為 Rose 派之傳承者,此學派為 馬友友 老師 Leonard Rose 所起始 ) 。 1997 年取得茱莉亞學士後, 1999 年取得耶魯大學碩士, 2001 年獲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邀請為訪問學者, 2002 年取得朗吉音樂院藝術家文憑。他獲頒獎項包括耶魯大學 Aldo Parisot 大獎、兩廳院樂壇新秀、紐約 Great Neck 音樂比賽第一名、林肯中心青年室內樂比賽、也受邀至國立中山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台灣師大附中舉辦講座及示範演出。並應邀與高雄市交響樂團、音契交響樂團、台東縣交響樂團協奏。 2008 年 2 月,受國立故宮博物院林曼麗院長之邀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之圓頂大廳舉行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精品展「物華天寶展」開幕典禮演出。

目前擔任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室內樂坊召集人,並且是野薑花男孩三重奏、玩家部落三重奏與亞太弦樂四重奏的大提琴手。並任教於古亭國小、台東大學。

關於 鋼琴家 / 楊千瑩

鋼琴家楊千瑩四歲開始習琴,早期跟隨美裔鋼琴家 David Saidenberg 學習,於台灣接受完整音樂教育,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師事陳美鸞,魏樂富 (Rolf-Peter Wille) 教授。赴俄羅斯國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進修,獲得鋼琴演奏藝術博士。師事俄國傳奇鋼琴家 Yakov Flier 門生 Yuri Hayrapetyan ,另外跟隨名指揮家 Alexander Rudin 學習室內樂, G.Ginzburg 門生 Y.Kogan 學習聲樂伴奏,及 G.Shirinskaya 修習雙鋼琴。

2000 年獲台灣省交協奏曲大賽優勝;行天宮菁音獎第三名。 2002 年獲義大利摩洛波利國際鋼琴大賽第五名。 2005 年獲台北國際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受邀至波蘭華沙參加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比賽期間在波蘭舉辦獨奏會。 2005 年獲選參加以色列 Tel-Hai 鋼琴音樂節,接受 Bruce Brubaker , John O ’ C onor , Dina Yoffe , Emanuel Krasovsky , Alon Goldstein 等教授指導,並與以色列籍大提琴家 Zvi Harell 及小提琴家 Vera Vaidman 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鋼琴三重奏,獲得了 Tel-hai 音樂節紀念者首獎暨獎學金。 2006 年受邀參加芬蘭 Suolahti 國際音樂營, 2007 年獲邀參加芬蘭赫爾辛基國際鋼琴大賽,赫爾辛基 Sanomat 日報做出了「觸鍵輕巧優雅、音色圓潤豐滿」的評論。

除了獨奏之外,千瑩也致力於伴奏及室內樂的工作。 2002 年獲加台全國室內樂比賽鋼琴三重奏組第一名,並於國家音樂廳,演奏廳,及紐約林肯中心莫肯音樂廳( Merkin Hall )等地演出。 2006 年十二月與小提琴家胡乃元,大提琴家陳世霖演出德弗札克鋼琴三重奏。 2007 年起擔任國立實驗合唱團鋼琴伴奏,五月以來與台北愛樂管絃樂團室內樂集合作多場講座、演出、大師班等等。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