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慕的心靈故鄉

  • Share this:

ㄧ早坐捷運時,想到林老師週日練彌賽亞的分享,她說作為指揮者或是作曲家, 都會歷經許多生命波折,韓德爾先生的生命也相同, 對他音樂的創作有很大影響,彌賽亞那時那時代的歌劇,戲劇性非常弱, 都是在展現歌唱技巧,因此被人稱為「穿著戲服的音樂會」。

查了一下,1737韓德爾經歷一場人生的大危機,因經營歌劇院破產, 原因是從1730年起,歌劇就已日趨沒落了, 倫敦人士對義大利歌劇的狂熱已消逝,取而代之的, 是沈迷於很「英國本色化」的「乞丐歌劇」,也是1737年,他因壓力過大而中風, 之後精神喪亂了一陣子。在這過程中,非常有可能他經歷了非常深刻的心境掙扎, 因為在他病癒後,他的創作方向劇變,由歌劇轉成「神劇」, 音樂風格也放棄義大利式的花腔華麗,變成德國式的沈穩。

1941年「彌賽亞」創作完成。所有的神劇中,就是彌賽亞擁有最多不可考證的傳說, 諸如它是短短二十四天便完成的作品、譜寫中不停的禱告乞助於神福至心靈、 譜稿出爐時紙上處處有斑斑淚痕等等....

彌賽亞作品在都柏林首演後,非常轟動, 當時的報紙「都柏林新聞報」說:「依據最優秀的裁判之判定,是海內外此類作品的冠首名品,其他同類作品難以望其項背。」 都柏林日報說:「一部經最偉大的裁判判決為前所未有的最優秀音樂創製。」 後來的演出,贊助者知道一定會爆滿,都要求「請女性勿穿鯨骨圈、男性勿配劍」以讓出更多的空間。 到倫敦演出時,就出現至今仍傳送不絕的「英皇喬治也蒞場聆聽,到了「哈里路亞」時,感動的肅立。」 從此彌賽亞演出,「哈里路亞」時全場站立,就變成英國傳統了。

林老師也分享了一下她的生命歷程,原來也不是大家眼中看到的那樣。

我也思考自己,感謝主!每週服事總有許多獲得。

我的工作是設計師,每天都在創作,對自我要求的是原創性與設計目標導向, 生活看似平順,但總是內心與生活交戰的滿辛苦,似乎"掙扎"是每天所都要經歷的, 像是薔薇藤蔓圍繞在心臟旁邊,雖看似美麗,但心臟要小心跳動,不然一下就刺破, 真不喜歡自己的感性,還被朋友說像女生ㄧ樣,感性一來要人命! 但我又不能拋棄自己的特質,那是我生命所依靠的,希望我可以拿捏好平衡點。

是否正如林老師所說,創作的人生命總是非常艱辛,因為那是上帝要他所體驗的。

哈佛大學的校訓:「人無法選擇自然的故鄉,但是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

感謝主!讓我有設計的恩賜,有正常的工作與屬於自己的時間。 感謝主!讓我有音樂的恩賜,雖然唱的不好,樂理也差, 但由服事中所學習與領受的豐富恩典,舒發著我的壓力。 每週的音樂訓練,雖然幾乎失去自己的時間,假日幾乎都在教會, 但我想,那是上帝所安排的,我願意喜樂順服。

我想信仰與音樂服事,是我最渴慕的心靈故鄉。

服事者用音樂傳福音;說不定,我也可以用設計來傳福音喔!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