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千瑩 2008 鋼琴獨奏會─天使與魔鬼的愛戀 國家演奏廳
2008/9/19 ( 二 )
鋼琴家楊千瑩於俄羅斯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時,即跟隨李斯特大賽得主 Yuri Hayrapetyan 習琴,為了將李斯特風格最完整呈現給國人,故本場音樂會將演出重量級曲目:李斯特的 B 小調鋼琴奏鳴曲,以及李斯特改編自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名曲-〈伊索德之死〉。
以文學巨作《浮士德》為主要內容的李斯特 B 小調奏鳴曲作為整場音樂會的焦點,表現魔鬼的誘惑、少女葛雷倩的純潔和浮士德的迷惑。另外搭配巴赫的平均律前奏與賦格,貝多芬第 32 號鋼琴奏鳴曲及伊索德之死,從巴洛克延續到十九世紀文學巨著與音樂星月交輝的浪漫時代,進而傳遞出浪漫樂派的情感軸心——愛情、誘惑與死亡。
曲目:巴赫:升 C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 WT C I , BWV 849
貝多芬:第 32 號 C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11
李斯特: B 小調鋼琴奏鳴曲
華格納-李斯特:〈伊索德之死〉,選自《崔斯坦與伊索德》
楊千瑩 Inna, C hien-ying Yang— 簡介
鋼琴家楊千瑩,早期跟隨美裔鋼琴家 David Saidenberg 習琴。於台灣接受完整音樂教育,先後畢業於古亭國小、師大附中音樂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師事陳美鸞,魏樂富 (Rolf-Peter Wille) 教授。畢業後獲教育部留學獎學金赴俄羅斯進修,考入俄羅斯國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以最高分畢業獲鋼琴演奏博士。師事俄國傳奇鋼琴家 Yakov Flier 門生 Yuri Hayrapetyan 。 Yakov Flier 門下鋼琴名家無數,其中包括 M.Pletnev , V.Ashkenazy , L.Oborin , B.Davidovitch 等等。除鋼琴獨奏外,另跟隨名指揮家 Alexander Rudin 學習室內樂,及 G.Ginzburg 門生 Y.Kogan 學習聲樂伴奏。
2000 年獲台灣省交協奏曲大賽優勝,行天宮菁音獎全國大專組第三名。 2002 年獲義大利摩洛波利國際鋼琴大賽第五名。 2005 年獲台北國際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受邀至波蘭華沙參加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比賽期間獲邀在波蘭舉辦獨奏會。 2005 年獲選參加以色列 Tel-Hai 鋼琴音樂節,接受 Bruce Brubaker , John O’ C onor , Dina Yoffe , Emanuel Krasovsky , Alon Goldstein 等教授指導,並與以色列籍大提琴家 Zvi Harell 及小提琴家 Vera Vaidman 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鋼琴三重奏,獲得了 Tel-hai 音樂節紀念者首獎暨獎學金。 2006 年受邀參加芬蘭 Suolahti 國際音樂營, 2007 年獲邀參加芬蘭赫爾辛基國際鋼琴大賽,赫爾辛基 Sanomat 日報做出了「觸鍵輕巧優雅、音色圓潤豐滿」的評論( 2007.05.29 )。 2007 年與台中市交響樂團協奏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2008 年與台北愛樂管絃樂團協奏演出蓋希文「藍色狂想曲」。皆獲好評。
目前每年定期舉辦多場演奏會。演奏會遍及美國、俄國、歐洲、以色列及東南亞等地。 2007 獲選為音契 ” 巴赫新聲 ” 新秀鋼琴家,並舉行獨奏會。結合視覺多媒體和鋼琴演奏的演講音樂會 ” 旅.琴 ” 系列在台中市文化局、台北愛樂文化館演出,以全新創意展演獲得佳評;並接受古典電台、太陽電台、中廣電台專訪。 2008 年九月將演出全台巡迴獨奏會「天使與魔鬼的愛戀」。
自 2007 年起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台南科技大學音樂系。
從冰雪中淬練出琴藝 闡述天使與魔鬼的愛戀
「當初捨棄環境優良的歐美,毅然決然選擇到冰天雪地莫斯科留學,為的只是想學習自己所鍾愛的俄羅斯學院派演奏風格。原本自負地認為只要克服困難的俄文就萬事 OK ,沒想到在那邊,一堆挑戰接踵而來……」獲得教育部留學獎學金,並於 2006 年畢業於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院的青年鋼琴家楊千瑩,道出這段不可思議的留學歷程,並且提供有志前往俄羅斯留學者參考。
求學環境困厄 毒氣室般的浴室
楊千瑩述說這段過程,一開始走進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宿舍,彷彿時光倒回到三十年前,不僅是骯髒破爛,而且是充斥著共產黨時代一切是公有的漠不關心;如同軍隊司令官一般的宿舍管理人,管理規定是隨他高興,宿舍內完全是個人治的社會;外國學生七、八人分配一間琴房,裡頭的鋼琴不但走音,而且琴鍵壞掉一堆;十五間房間才分配一間廁所與廚房當然不必贅述,最無法想像的是,位於的地下室、只有十六間連浴簾都沒有的浴室,不但陰暗、不通風,居然要供給大約三百個女孩們使用!而且其中有一半居然是沒水的,有水的還得忍受三溫暖般的忽冷忽熱,真的只有毒氣室可以形容那種場景。
鋼琴居然成為最艱苦的挑戰
回憶當時那種外在生活條件的艱苦,楊千瑩認為,轉個念、就當成是自己在深山修行、鍛鍊心智,習慣了也就好了。但是對於她最大的挑戰,竟然是他從小到大最有自信的鋼琴。楊千瑩說:「記得第一次我和一位俄羅斯的同學一同上課,那次由他先彈給老師 Yuri Hayrapetyan 聽,那次他彈得很好。接著換我彈時,原本自認為與他程度差不多,但是當我彈下第一顆音符時,心想:『天啊!這台琴有夠難彈!』由於完全無法駕馭那台琴,當然音樂也無法完美,不禁大哭起來,最後竟然幾乎崩潰在鋼琴上面……當 時我的 老師淡淡給我一句話:『莫斯科音樂院沒有眼淚。』……那次是我第一次因為鋼琴彈不好而落淚,也讓我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更認知到我必須卯盡全力努力學習。
感謝嚴格卻不多話的恩師
楊千瑩於留俄其間亦參加或受邀許多鋼琴大賽與音樂節的演出, 2005 年獲台北國際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受邀至波蘭華沙參加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獲選參加以色列 Tel-Hai 鋼琴音樂節的大師指導與演出,更同時獲得了 Tel-hai 音樂節紀念者首獎暨獎學金、 2007 年獲邀參加芬蘭赫爾辛基國際鋼琴大賽等等。這些優異成就,楊千瑩十分感謝他的恩師 Yuri Hayrapetyan 的調教;面對這位李斯特鋼琴大賽得主的指導,對於學生在音樂與技術的要求是不分種族與性別的。對於恩師,楊千瑩滿是感謝,她提到說:「 2005 年 11 月 17 日 ,在莫斯科音樂院拉赫曼尼諾夫廳,我僅用了 75 分鐘錄製了一張 C D 。由於時間不多,曲子皆是一次錄製完成,沒有剪接,也不重來。……錄完後,我 copy 了一片給我的老師 Yuri Hayrapetyan ,聽完後,不多話的他一如往常淡淡地說了一句:『很好。』但我知道要聽到這個詞是多不容易……對於老師真是有說不完的感謝。」
打破冰磚才得金磚
許多人都會說俄羅斯的音樂家是在斯巴達式的軍事化之下養成的,但是楊千瑩認為這樣的形容過度表面化而且略帶偏見,她認為:「在莫斯科的經歷,體認到他們對於音樂的嚴謹態度與技術苛求,為的是培養出堅毅的個性,並將一切昇華至內在修為。唯有克服所有嚴酷的外在,讓音樂真正由內心出發,就如同在冰天雪地中,唯有擊碎冷硬的冰磚,才能發掘出俄國特有的藝術金磚。」楊千瑩建議有志於前往俄羅斯留學的學生們,必須要先有這些體認,經得起考驗後。俄國的藝術瑰寶絕對讓人滿載而歸。
以純正俄國學院派鋼琴風格 述說愛情、誘惑與死亡
鋼琴家楊千瑩獲得莫斯科音樂學院鋼琴演奏博士後,來自各地的演出邀約不斷,本次所舉辦的獨奏會於 九月六日 開始,展開五場個人年度巡迴。由於楊千瑩於俄羅斯深造時,即跟隨李斯特大賽得主 Yuri Hayrapetyan 習琴,為了將李斯特風格最完整呈現給國人,故本場音樂會將演出重量級曲目:李斯特的 B 小調鋼琴奏鳴曲,以及李斯特改編自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名曲〈伊索德之死〉。其中以文學巨作《浮士德》為主要內容的李斯特 B 小調奏鳴曲作為整場音樂會的焦點,表現魔鬼的誘惑、少女葛雷倩的純潔和浮士德的迷惑。另外搭配巴哈的平均律前奏與賦格,貝多芬第 32 號鋼琴奏鳴曲及伊索德之死,從巴洛克延續到十九世紀文學巨著與音樂星月交輝的浪漫時代,進而傳遞出浪漫樂派的情感軸心——愛情、誘惑與死亡。並以「天使與魔鬼愛戀」為題,讓愛樂者欣賞到純正俄國學院派鋼琴演奏風格,詮釋超高技巧與氣勢恢宏的李斯特作品,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