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趨勢下的理財策略

  • Share this:

全球化趨勢下的理財策略

【鄭貞茂】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理財就是要順勢而為,當股市在漲時,千萬不要去放空股票,利率在下跌時,也不要去放空債券。過去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約略有替代關係,亦即股市多頭時,市場資金會由債市轉進股市,造成債市空頭,或利率上升的局面。但這現象並非永恆不變,有時候股債市會同時形成多頭格局(如2003年下半年),有時候則會出現雙空情形(如2004年下半年)。

隨著全球化的腳步,投資人理財的選擇性也變得更為豐富,除了本國的金融市場外,也可投資國際市場。現代人的理財習慣也與過去不同,過去經常有朋友問我那一檔股票可以買進,現在的問題則多半是,要買那個國家或那個產業的基金,現在應該去換那個國家的貨幣等,由此可見,隨著各國距離縮短及資訊發達,加上新金融商品的百家齊放,要如何謹慎地投資自己微薄的薪資,真的是學問很大。

在全球化的衝擊下,各國金融市場的連動性比過去高出很多,另外,金融市場的波動性也變得較為劇烈,例如先前原物料行情大漲,就吸引許多避險基金的大量金錢湧入。日本經濟復甦、歐洲景氣復甦、金磚四國題材等,也各自吸引許多資金。現在一般民眾也都知道,如果未來有出國進修或旅遊計畫,要在有利的時間換匯。

其實除了個人理財之外,全球化趨勢對工作機會及所得分配的衝擊更大。最近一本暢銷書「地球是平的」?堶探N有許多例子,例如美國人每年申報所得稅時,過去常常委託給會計師處理,但會計師在申報過程當中,需要先將客戶過去申報資料調閱出來,再核對今年所得資料,這一部分需要大量人力來查閱、影印、校對資料,現在將這一部分工作外包給人力成本較低的印度公司,可以替美國的會計師省下可觀的費用。

從這個例子來看,美國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藉由工作外包得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但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因為量少,無法將工作外包,於是聰明的人就研發出一種新的報稅軟體,可以整合好幾家小型會計師的工作,再轉包給印度公司,同樣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美國會計師並未因為部分工作外包而減少工作機會,反過來他們可以更專注在高附加價值的工作上。

再以台灣為例,過去幾年隨著勞力密集產業外移,許多工作機會流失,勞工也因為擔心飯碗不保而不敢要求加薪,於是形成這幾年國內經濟成長率雖然相對穩健,但許多人仍然認為景氣不好的現象。因此在全球化的潮流當中,企業必須努力降低成本,但個人必須努力提升個人的附加價值,才能在市場中生存下來。能夠生存的企業及個人,其獲利及薪資將可以持續成長,但無法存活的公司或個人結果就不會太好。

所以給投資人的建議,先把工作及薪水穩住,必須要能夠適應工作環境的變化,因為現在跟你競爭的,不是本國人,而是中國大陸及印度這些資質不遜於你但薪水卻比你低很多的人。其次,在個人資產配置上,儘可能分散於不同市場及產業,以預防單一標的物的風險過高。

(作者是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2006/06/12 經濟日報】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