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貧者是經濟弱勢,還需要保險嗎?學者說,近貧人口因為手頭緊,可能常需借錢,但又怕還不起,由於生活風險高,更需要醫療照護,這兩大類需求都可能透過微型保險獲得。
學者認為,近貧人口屬於低所得,特色就是手頭經常沒有多餘資金,對生老病死各式災難的容忍程度,比一般人更低,一旦這些災害發生,手頭資金會大幅減少,「微型保險」的出發點,就是要將發生災害後的善後處理,轉為用保險事先來控制。
例如對低所得人口來說,醫療保險需求會最高,因為近貧人口中,有些是單親媽媽長期失業,勞健保中斷,或者偏遠地區原住民,也沒有投保,微型健康保險的設計,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涵蓋最基本的住院費用及照護給付。
另外,手頭緊的人會經常借錢,目前國際間最普遍的微型保險就是「信用壽險」,保額就是貸款金額,貸款人若死亡,貸款金額就由保險償還,微型保險還提供喪葬費用給付,在喪葬費用普遍不低的東方國家,這種需求也開始增加。
一般人買商業保險,一定是先付保費,發生事故,例如生病住院後,再拿住院單據去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但學者指出,在一些已推出微型保險市場,有些微型保險「給付」不是付現金給保戶,例如生病住院後,窮人可能根本沒錢付住院費用,由承保的保險公司直接付費給醫院。
金管會保險局局長黃天牧說,台灣的社會福利機制已相當健全,農保和勞保也有廣大的投保人口,但還是有「缺口」,微型保險的對象,是那些沒能達到政府社會救助標準的人口,而這些人很容易被一般商業保險忽略不保。
【2009/03/30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