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2 年 11 月 23 日 地點: 臺東天后宮(臺東縣臺東市中華路一段222號) 交通方式: 可搭乘臺鐵花東線至臺東火車站,轉搭鼎東客運市區線至終點站─山線總站,下車後直行新生路遇中華路左轉,步行約莫十五分鐘即可抵達。 【臺東天后宮簡介】 引自 臺東天后宮 網站 光緒元年,清政府在後山設卑南廳,光緒十年,提督張兆連率鎮海後軍營設在今台東市中華路。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卑南廳升格為台東直隸州。光緒十四年六月,因水尾墾撫局的委員雷福海征收各地田畝清丈費過苛,大庄客民劉添旺結合附近墾民及平埔族人起事,七月戰火延燒到埤南,呂家望(今卑南鄉利家村)等山胞部落起兵燒毀埤南廳署,圍攻張統領的鎮海後軍,堡壘內沒有水井,官兵們口渴得已經無法忍受,張統領命陳添等人臨時挖井,挖了九仞深,還沒有得到泉水,於是張燒香向媽祖膜拜禱告,說也奇怪,剎那間甘泉立即湧出,軍心大振。苦守半個月後,台灣巡撫劉銘傳派援軍乘輪船趕到,事件因而平定。光緒十五年,張兆連提督為感謝媽祖的救助,捐俸倡議建廟感恩,並發動部屬及地方士紳共襄盛舉。同年秋派員前往前山採辦各類建築材料,歷時一年落成,光緒皇帝賜頒「靈昭誠佑」匾額一幅。 原廟地址建於現台東市和平街之東禪寺,民國十九年因地震龜裂,決定遷建。由善土吳錦麟先生捐出現址一千六百餘坪土地,地方聞人林舍、陳冬路、賴金木、張宜春、林江寧等人,向全省各地信徒籌募經費。建於今中華路現址﹔歷時三年,民國二十二年落成。 民國二十二年新廟落成後,首任主持人張之遠先賢因年邁功成身退,地方士神公推賴金木主持廟務。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賴君等發起募捐將廟宇重予整修,民國三十七年三月完工。賴君卸任後,由林江寧接任,其後由劉燦英主持。民國四十三年起由地方名紳林錦泉掌理廟務,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舉行平安醮。民國六十五年四月成立台東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推選林錦泉哲嗣林獻堂為主任委員,敦聘洪國貞為總幹事、隨後有林寶漳等續接總幹。迄今有一百一十九年歷史,允為東台灣首屈一指的宗教信仰中心,現任主委為林獻堂之弟林有德。 【隨筆】 臺東天后宮這一帶古稱「寶桑庄」,為水底寮(今屏東枋寮)商人鄭尚開於咸豐年間(約 1860 年)所開墾,是今日臺東市的前身。 記得第一次拜訪臺東天后宮是在兩年前 (2010 年 ) 的暑假,印象中這裡有些雜亂,門口聚集許多攤販,而廟內也是舊舊暗暗的。沒想到這次的再訪距離不過兩年多,整座廟堂已經煥然一新,感覺完全不一樣了,讓阿中著實驚訝不已。如今的臺東天后宮,已經是座擁有寬敞廟埕,氣勢雄偉的大廟了。 一進入廟前廣場,不難被前方的一對石獅子給吸引住,雙獅戲球,共同護衛媽祖廟。再向前則為嶄新的天后宮,主體建築為三開間,搭配兩旁穿廊及鐘鼓樓而成五開間。三川殿正脊上為雙龍護三仙,燕尾脊下的脊背則為手持旗、球、戟、罄之兩將軍像。垂脊牌頭各有戲齣,呈現南方廟宇特有之裝飾華麗風格。兩旁鐘鼓樓頂端則矗立著千順兩將軍,注視著前來祈禱的芸芸眾生。三川殿的建築雖然翻新,但部分裝飾仍沿用舊時零件,造就了古今同存的景象,也讓人欣見古蹟保存與廟體再造的共榮局面。兩旁裝飾多半為石雕作品,樑上吊筒、員光、斗栱採用舊有木雕,定睛一對照才發現,原來這裡也是採「對場作」的建築風格,仔細比對饒富趣味,不過近來重新整修的作品就失去了這份興味了。龍虎雙堵分別雕刻降龍、伏虎兩羅漢,肌肉線條有力,讓人能感受出羅漢之威武。兩方墀頭則維持昔日的剪黏作品,手法雖顯粗糙,但卻自有古樸的美感。 走進廟內,兩旁迴廊高掛大紅燈籠,讓廟裡頓時充滿喜氣。中設透天天井,讓廟內顯得明亮透氣。整座廟的地板均由大理石鋪成,看來格外清幽乾淨,也增添了廟宇的莊嚴氛圍。穿廊牆上為一幅幅石雕作品,有媽祖的傳說故事,也有以各式教忠教孝、神話傳說為題材的。登上正殿,明亮的光線讓人備感舒適,慈祥的鎮殿媽持笏高坐,一雙善目撫慰萬千心靈。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採側身姿態護衛著媽祖宮殿,威武的面容象徵堅定不移的救世之心,也表現出匠師高超的雕塑手藝。正殿上方高懸光緒皇帝所頒之「靈昭誠佑」匾,前方還有張兆連所獻之「靈助平蠻」匾,紀錄了昔日對抗劉添旺叛亂的史事。此外尚有花蓮港街民林桂興所獻之「恩德齊天」匾,字跡有力,同樣也為天后宮之珍寶。 除了正殿上方的三通古匾,三穿殿內前拜亭的上方也懸掛了一通由臺南大天后宮所贈之「東邑傳香」匾,並且在匾首即紀錄了臺東天后宮為大天后宮之分靈。來到臺東天后宮除了可以細細欣賞廟裡的裝飾藝術品外,也能從這些古物當中去遙想當年先民墾拓的艱辛,以及對於信仰的堅信不疑,阿中一直覺得這才是廟堂存在的最大意義,他們總是默默的為後世子孫留下記憶,等待有心的人們去品味與挖掘。 【後記】 阿中在造訪臺東天后宮的當天,就有一位女信徒一直在打嗝,而且聲音很大,有經驗的人大概就知道這是一種所謂的「靈動」。因為聲音太大聲,所以還驚動了廟方人員出來關切,還好這位女信徒只有打嗝,沒再作進一步的大動作。基本上阿中對這種靈動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總覺得心理因素大過許多。現在有很多大廟都會張貼告示,禁止信徒在廟內進行靈動、起乩…等,這點阿中是非常贊同的,因為廟堂就該有廟堂的莊嚴與隆重,如果動不動就有人在那裡跳啊跳的,不僅有礙觀瞻,也妨礙了其他信徒的參拜。我想這也不會是慈祥的媽祖所樂見的。
慈祥的鎮殿媽持笏高坐,一雙善目撫慰萬千心靈。
這位應該就是臺東天后宮的開基媽。
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威武的面容象徵堅定不移的救世之心,也表現出匠師高超的雕塑手藝。
正殿上方高懸光緒皇帝所頒之「靈昭誠佑」匾,前方還有張兆連所獻之「靈助平蠻」匾,紀錄了昔日對抗劉添旺叛亂的史事。此外尚有花蓮港街民林桂興所獻之「恩德齊天」匾,字跡有力,同樣也為天后宮之珍寶。
三穿殿內前拜亭的上方也懸掛了一通由臺南大天后宮所贈之「東邑傳香」匾,並且在匾首即紀錄了臺東天后宮為大天后宮之分靈。
穿廊牆上為一幅幅石雕作品,有媽祖的傳說故事,也有以各式教忠教孝,神話傳說為題材的。
三川殿的建築雖然翻新,但部分裝飾仍沿用舊時零件,造就了古今同存的景象,也讓人欣見古蹟保存與廟體再造的共榮局面。
兩旁鐘鼓樓頂端則矗立著千順兩將軍,注視著前來祈禱的芸芸眾生。
【臺東天后宮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