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港雙慈宮

  • Share this:

時間: 2012 年 10 月 20 日 地點: 屏東里港雙慈宮(屏東縣里港鄉大平路50號) 交通方式: 於屏東火車站轉搭屏東客運往里港班次,至里港中山路站下車,直行中山路遇永安路後左轉直行即可抵達。 【里港雙慈宮簡介】 引自 台灣寺廟專欄 部落格 雙慈宮建基於清乾隆六年 (1741) ,是歷史悠久的廟,也是里港鄉內的古蹟,現今廟內還存有許多古匾、石碑。雙慈宮當時稱為「天后宮」,奉祀湄洲天上聖母,一般善男信女通稱「里港媽」。相傳於當時福建省漳州有一不知姓氏之商人,隨身攜帶湄洲媽祖香火護身來臺行商,途經本鄉東門郊外 ( 即現在鐵店村 ) 時,因患重病倒臥附近竹籬下奄奄一息,不得解脫。斯時適有一居民路過,隨即將香火囑託該民掛於竹籬之後,未幾與世長辭。不料,是夜掛於竹籬之香火忽然發出毫光燦爛之星光,遙望之宛如一對明燈照耀著全城,居民發現此一奇蹟,紛紛奔告「莊主王必進」。即遍傳全城。 「莊主」遂率眾前往探望並將該商人厚葬,且將該香火奉迎回城供奉,不久建廟奉祀聖母香火之議驟然而起。詎料,是年秋季,一陣大雨傾盆,此間二重溪流暴漲,深山洪流夾帶大批原木而下,居民拾獲一根大流木「百日青」,經眾議奉獻雕塑湄洲媽祖神像之用,於是廟宇於現址奠基。初建之廟宇簡陋草茅竹舍,乾隆 13 年 (1748) 市座新興,由地方出身欽賜主簿黃兆茂 ( 主簿為清代學校管理機構「國子監」底下官職名稱,專管帳目 ) 、太學生陳開基 ( 太學生為地方富戶捐納官名,屬於名譽性學官 ) 及地方士紳等,籌資改建廟殿,並在廟前建置一座天燈,從此各地善男信女前來參拜者絡繹不絕,香火極為鼎盛,是鄉民重要的宗教信仰和寄託。 迨至民國 18 年 (1929) 因廟堂年久失修,由地方人士再度募資重修,並增建大雄寶殿、文武聖殿 ( 現更名為大成殿 ) ,分別奉祀儒、道、釋,倡導人心向善,同時將「天后宮」更名為現今之「雙慈宮」 ( 雙慈即慈濟、慈惠之意也 ) 。民國 55 年 (1966) ,為美化廟宇之雄姿與內部之整潔,由地方人士再度鳩資重修本殿及增建鐘、鼓二樓。民國 57 年 (1968)7 月,為供奉「玉皇至尊」以報天地栽培之大恩,於是決定新建「凌霄寶殿」,並於 64 年 (1975) 元月順利竣工。 【隨筆】 里港原稱「阿里港」,這名稱的由來雖然在里港鄉公所記載中原是一名叫作「阿里」的人在此作生意而得名,但這樣的論述似乎說服力薄弱,應該與當地原住民有關。而漢人對此地大規模的開發,則源於清代藍廷珍奉命來台平定朱一貴事件,其兄藍鼎元之長子就留在里港開墾,之後藍氏一族變成了里港上的大族。 雙慈宮是一座雄偉的建築,主要由媽祖殿以及後方三層樓建築所組成。三川殿平面為三開間,左右有鐘鼓兩樓。三川殿的空間並不算太大,再加上設了鐵柵欄阻隔,讓人頗有破壞美感之遺憾,且龍虎門口皆設有辦公桌,以致於信徒多半直接從中門進廟,實與民俗禮制相悖。三川殿上廟脊裝飾多為交趾陶,不過手法較為樸實,正脊上服侍福神的宦官姿勢與眾不同,以側臉卑屈朝拜望著福神。四道垂脊牌頭均有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之戲齣。左右雙堵裝飾亦與眾不同,以獅子戲球浮雕為主題,外側的牆堵則以彩繪搭配一尊交趾陶為裝飾,造型雖然簡單,但這兩尊交趾顯然比起三川殿脊上的還要來的細膩,生動。 進入廟內後,嘉慶十八年由中書科中書林朝英所立的「光被四海」匾額高懸正中央,其字體蒼勁有力,氣勢自發,不過落款處的印章可能因年代久遠,再加上後人的修繕,字體已難辨認。通過拜亭,兩旁穿廊各設一座水池,池中有龍、虎水泥雕塑裝飾。正殿神龕內供奉媽祖聖像,因隔著玻璃造成反光,再加上擦拭痕跡的干擾,信徒是無法清楚瞻仰媽祖聖容的,只能透過兩旁的孔隙窺探。鎮殿媽雙手持笏,慈目微笑的看著信徒,臉上斑駁的痕跡透露出年代久遠。前方護衛兩將瞠目威武,頗為駭人。上方懸有鳳山縣丞大興馬克悖,以及阿里港汛把總興化關得麟一同敬獻的「海天福曜」匾,亦為該宮所珍藏之古物。 後殿為新式三層樓建築,登上頂樓可眺望里港鄉景,這棟新式建築融合了南北風格,暨有繁複的脊飾,也有北式的仙人騎鶴、珍奇神獸等,看上去頗為違和。最上層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等神祇,左右兩偏殿則有觀世音菩薩、文昌帝君。 整體而言,雙慈宮算是相當有規模的一座廟宇,參訪當日正好碰上里港鄉公所正舉辦馬拉松比賽,參賽的選手有很多人當晚就投宿在雙慈宮的香客大樓,因此當天宮裡往來的人群不少,頗為熱鬧。不過這麼大的一座廟宇,我在網路上卻很難搜尋到相關沿革的資料,這不該是一座百年古廟該有狀況啊!這或許值得廟方或是里港鄉公所應該進一步推廣的地方。 【里港雙慈宮相簿】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