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鹽行天后宮

  • Share this:

時間: 2012 年 8 月 14 日 地點: 臺南鹽行天后宮 ( 臺南市永康區鹽行里中正南路690號 ) 交通方式: 可於臺南火車站前搭乘臺南市公車 5路公車,至終點鹽行站下車,往回步行約五分鐘即可抵達 。 【臺南永康鹽行天后宮簡介】 引自 永康區公所 網站

鹽行天后宮,原係清朝拓殖時期武定里州仔尾港天后宮天上聖母。 根據台灣外史記載,洲仔尾,昔為台江內海港澳,與鹿耳門、赤崁、台員等地互為鼎足,中夾台江成為四個據點,是台灣最早開發之地區。清康熙元年,鄭經率軍經鹿耳門由洲仔尾登陸,康熙九年鄭經建別墅於洲仔尾,其愛將陳永華亦在洲仔尾建花園(即今家樂福以東至縱貫鐵路一帶),且恭迎媽祖神像,奉祀於其花園內。直至明鄭覆沒,陳永華後裔遣返內陸,媽祖神像依舊奉祀於花園。 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台灣併入清朝版圖,首任台灣府知事蔣毓英認為洲仔尾適合開闢鹽田,於是由政府出資給人民開闢,區民就此刻苦經營鹽業,地方因此繁榮,宗教信仰也隨之而興。於是清康熙三十五年在洲仔尾建築一座天后宮,廟貌宏偉,祀奉天上聖母神靈顯赫。廟前有一大塭岸,係南北往來要衝,且其地無橋樑,過往行旅倍感不便,後經知府蔣允俊捐薪造橋十三座築水門十五洞,長達八百餘丈(參閱蔣公堤碑記)又廟前港灣是船隻起卸貨物之碼頭,也是魚販交易之場所,故有媽祖宮港之稱;且莊內有事均以該廟奉祀之聖母為號召,廟內為集會場所與居民活動中心。其實居民於台江內海經營鹽場於廟北稱為洲仔尾鹽埕,直至雍正四年一清朝通制,鹽業改為官營才將該地鹽田分為「洲南」、「洲北」兩場,後來因鹽商為了鎮鹽、運言之方便,蝟集其附近,自然聚結成村,以地取意叫做鹽行。昔時天后宮香火旺盛,每逢媽祖聖誕,信徒即以船隻裝載神輿航返原籍福建湄洲謁祖參香,恭請祖神香火,返境還要繞遊鹽堤;果然風調雨順,媽祖神威顯赫,威名遠播,連外境香客前來接洽搬請奉祀者,絡繹不絕。天后宮最鼎盛時期,有八庄十六寮(含蓋現今台南市安南區,台南縣西港鄉,七股鄉,佳里鎮,信徒眾多,規模之大,名鎮南瀛。 乾隆二十三年(西元一七五八年)十月,洲北鹽場被暴風雨摧毀,鹽民只好遷往他處謀生,洲北鹽場因此而廢場(參閱佔墾地示禁碑記)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洲南鹽場又遭洪水沖刷,鹽堤崩潰,鹽田全部淹沒,無法重建,鹽民再次四散他遷謀生,所剩鹽民為數無幾,改以掛網捕魚為生。

道光二年七月又逢狂風暴雨來襲,曾文溪崩決泥積,台江變成陸地,於是逐漸荒蕪,洲仔尾變成淒涼荒村,而原來附屬之鹽行反而變為主村。洲仔尾天后宮因庄民人口日減,加上年久失修,日漸傾圮,遂於同治二年五月十一日又逢大地震,廟頂被震坍陷。據前輩傳說,塌陷後之廟宇,瓦礫成堆,斷桓殘壁,幾近全毀。卻在木料瓦礫中發現開基二媽金尊離座二尺有餘,端坐如常,完好未損,而有一大木料橫壓其原座位,形成奇蹟,傳遍四方,咸認媽祖靈顯。天后宮倒塌,聖母金身無處安置,於是將程母等六尊之非像,移奉鹽行禹帝宮奉祀,而天后宮擁有土地一甲九分亦委請禹帝宮接管。後經數十年后宮廟產略有積,乃於光緒六年媽祖聖誕,舉行盛大祭典,以浩大陣容前往鹿耳門遙向湄洲祖廟謁祖。此「言情此景,回憶當年盛況,今人不勝唏噓,愈嘆不已 ! 」 另據民間傳說,如今鹽水鎮護庇宮所奉祀的洲仔尾二媽其由來是:昔有一販賣花者四處販賣為主。有一天夜宿台南府城客棧安眠,睡中夢見媽祖指示,隔日清晨回家往方向前行,如遇有一尊媽祖時可請回崇奉。該賣草花者依照葷中媽祖指示方向前行,果然看見一尊媽祖,欣嘉之餘,即除擔內一籠草花,並將媽神像安置籠內拱口,行至護庇宮前頓覺沉重,遂入廟擲請示聖母,媽祖降靈顯示願留駐此地濟世。故將媽祖金尊迎奉入廟安祀。迄今成為地方之信仰中心。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