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2 年 8 月 29 日 地點: 高雄鳳山雙慈亭(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285-1號) 交通方式: 搭乘高雄捷運至鳳山站,出一號出口直行光遠路,遇三民路右轉即可抵達,約莫五分鐘路程。或搭乘火車至鳳山火車站,沿曹公路直行至光遠路左轉,遇三民路再右轉即可抵達,路程約十分鐘。 【鳳山雙慈亭簡介】 引自 鳳山城文化志工協會 部落格 雙慈亭是鳳山歷史最久的寺廟,香火鼎盛,創建年代比龍山寺還早。當地在清朝康熙年間鳳山設縣時稱為「下陂頭街」,地勢是縣城最高點,如同鍋蓋的中心點,先民都認為是吉穴,由神佛坐鎮最恰當,因而尊奉觀世音菩薩建寺,香火鼎盛,並逐漸向四週擴大聚落,成為清朝鳳山縣境最大的街市。乾隆 53 年 ( 西元 1788 年 ) 鳳山縣署從左營遷來下陂頭街,雙慈亭鄰近街市更加熱鬧,也維持雙慈亨香火迄今不墜。 地勢之外,雙慈亭與三民路家具街形成路衝,相傳為風水所說的雞母穴,地勢最適合建造以女性為主神的廟,有如母雞在保護小雞,很多廟宇都建在路衝而又地勢稍低的地方,雙慈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雙慈亭廟觀為三殿式,原主祀觀音菩薩,因於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增建前殿,奉祀天上聖母,後殿主祀觀音佛祖,前後兩殿以韋馱殿連接在一起,二尊主神皆為女性,信徒感念二聖慈悲為旨,合稱「雙慈亭」,地方上慣稱「天后宮」、「媽祖廟」、「大廟」。前殿奉祀天上聖母媽祖金身與台南大天后宮、北港朝天宮結為姊妹,先後歷經清朝嘉慶 23 年、道光 8 年、光緒 13 年及民國 61 年四度重修,雖然得以保持新穎的面貌,但原貌盡失,在古蹟的價值上,龍山寺列為二級古蹟,雙慈亭則列為現代建築物,不過仍保有多幅匾額、對聯及石碑為憑,證明寺廟歷史久遠,仍是長存鳳山人心中的重要廟宇。 雙慈亭的建築精雕細琢,宏偉壯觀十分好看,且保有多幅極具歷史的匾額、對聯及石碑。殿中 10 多方古匾,除同治 7 年 ( 西元 1868 年)的「風引帆回」匾及同治 11 年 ( 西元 1872 年 ) 的「寰瀛覆冒」匾外,其餘都是光緒年間遺下的匾額;前殿懸掛二幅木刻的對聯是嘉慶和道光年間遺留;左廂房外壁上還嵌有道光 8 年所立的「重修雙慈亭」碑,高 3 尺 4 寸,寬 1 尺 7 寸,正書 12 行,每行 25 字,都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歷史古蹟,也證明雙慈亭的歷史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