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很長,必須耐著性子慢慢看 不過卻能佐以史料,據實引徵自己的觀點 將笨港天后宮、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彰化南瑤宮、大甲鎮瀾宮...等媽祖宮廟的關係作一釐清 比起坊間動不動就以本位主義,提不出史料證據的偏論客觀多了 值得所有媽祖信徒閱覽 轉貼自 http://blog.yam.com/tytogjlmqu/article/44294223 南瑤宮笨港進香考釋/蔡相煇(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南瑤宮主祀媽祖,是台灣中部規模最大,信徒最多的媽祖廟,從清朝喜慶年間開始每年均前往笨港進香,曾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進香活動。民國86年9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出版了《彰化南瑤宮志》,全書分成10 章449頁,詳細記載了南瑤宮的沿革、祀神、祭典、媽祖會活動、文物史料等,為南瑤宮留下歷史的見證。綜觀《彰化南瑤宮志》,可以發現南瑤宮的香火緣自「笨港」,創廟後二百餘年均至笨港進香,也因為至笨港進香的活動深獲台灣中部信徒認同,透過媽祖會組織不斷的擴大,南瑤宮成為信徒跨越彰化、南投、台中縣、市四個縣級行政區的大廟宇。《彰化南瑤宮志》第五章對南瑤宮笨港進香,記載云: 南瑤宮香火由前輩楊謙先生於清代雍正年間自笨港天后宮帶來。基於飲水思源及知恩圖報之雙重理由,遠在清朝初期,南瑤宮信徒即約每四年一次,選擇吉期前往笨港天后宮進香,並到南港探望楊謙先輩的後代子孫。但是嘉慶年間,笨港天后宮被洪水沖毀,因此該進香活動暫告受阻。然而,由於笨港附近後來仍有許多與原笨港天后宮有淵源之其他廟宇,如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等,因此,南瑤宮遂改至笨港地區繞境,並至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等廟駐駕會子時香。後來由於與北港朝天宮部份信徒產誤解,逐漸地便只在該宮會午時香,而不駐駕過夜,如今只剩下拜訪之活動,而取消了與該宮會香之儀式。因此,如今之香儀式暫時只限於在新港奉天宮一處。 這段記載,描述南瑤宮創於雍正年間,香火來源是「笨港天后宮」,但笨港天后宮因於嘉慶年間被洪水沖毀,故改至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會香。因南瑤宮認為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均非其祖廟,故轉往湄洲進香。《彰化南瑤宮志》云:由於宮香火來自笨港天后宮,而天后宮又遭洪水沖毀,造成本宮無祖廟可謁之情形。因此,自從台海兩岸關係漸次開放緩和以後,本宮各媽祖會便積極地往大陸湄洲進香。目前已前往多次。 據《彰化南瑤宮志》「歷年往湄洲媽祖廟進香一覽表」,南瑤宮從民國77年開始往湄洲進香,至民國85年編修宮志時,每年均有媽祖會前往湄洲進香,已經成為一個無法改變的習俗。南瑤宮何時創建?為何前往笨港進香?「笨港」到底代表何種空間概念?或是一個行政區?「笨港天后宮」被洪水沖毀的真相又如何?本文嘗試從各種文獻加以稽考,希望對南瑤宮到笨港進香的歷史真相稍有助益。 二、南瑤宮笨港進香南瑤宮何時創建?為何往笨港進香? 據昭和11年(民國25年,1936)彰化南瑤宮改築委員會所立「南瑤宮沿革碑」云:前清雍正時代,彰化置縣始建城池,亘至乾隆十二年終告功成。建城時,掘土燒磚以疊城垣之用,有招募外來窑工以從事者,中間有工人楊姓者,自笨港應募而來….攜有久在笨港最著靈感之神,即受封與天同功天上聖母娘娘之香火,欲藉為庇身之用,祀之坯?(即造磚場)址在本廟地也。….每入夜頻見五彩毫光,居人奇之,入?尋覓一無所有,惟香火存焉!咸謂必神之靈顯使然,遂共祀於鄰福德廟內,禱告輒靈。自茲以後,香煙日盛,越二年,庄民議建廟,然初建基不滿十坪,湫隘難堪。迨嘉慶七年,彰化紳董聯絡縣下信者再倡重建。….聖母正駕每年亦恒往發源地之笨港進香,隨駕香丁常擁十餘萬,往復步行。 這篇由南瑤宮改築委員會撰寫的沿革碑記,並未敘明南瑤宮創建年代,但觀前後文語氣,廟應是在乾隆12年(1734)前後創建;而往笨港進香的原因是南瑤媽祖香火來自笨港天后宮。南瑤宮的創建與彰化縣城的修築有關,故需先了解彰化建城沿革。因台灣原為明鄭抗清據點,清朝佔領台灣後又多變亂,故政府不喜築堅固的磚城,至乾隆52年(1787)林爽文抗清事件平定後,清廷態度始改。記錄清朝平定林爽文事件的《欽定平定臺灣紀略》,乾隆親撰<平定臺灣聯句>「郡縣增城石或磚」附註云:臺灣郡縣城圍,向用竹木編插,不足以垂久遠。康熙年間,朱一貴滋事平定後,總督滿保首議及建城;維時以其地處海外,無城雖難以防守,然失之易、復之亦易,是以未經建立,以省煩費。此次林爽文糾眾猝起,攻劫彰化縣城,究由莿不能防禦所致。聖意以當日未及建城,與其失而復取,徒煩兵力,曷若設城固守,更為有備無患。曾諭令於事定後,將郡城、廳縣酌量建城,以資保障。或設立窯座,用外磚內土之法,如式砌造;或就彼處開採石料以代磚工,尤為便易。 可知清初台灣府、縣所在地並無實體城牆,乾隆52年林爽冲事件後乾隆皇帝始諭令酌量建城,彰化縣城的修築也在林爽文事件之後。道光15年(1835)周璽修的《彰化縣志》對彰化築城有很詳細的記載,云:半線之營壘,即今縣治也。自雍正元年設治,十二年,邑令秦士望始倣諸令周鍾瑄之法,於街巷外遍植莿竹為城,分東西南北為四門。彰化之有竹城,實權輿於此焉。自是歲有栽種,亦頗茂密。迨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砍伐殆盡。六十年,陳周全再擾,兩經蹂躪,固宜濯濯矣。嘉慶二年,邑令胡應魁仍依故址,栽植莿竹;又於四門增建城樓。然海外土鬆,時多地震,經十餘年,城樓半就傾圮。十四年,制憲方巡台抵彰,紳士王松、林文濬等僉呈,准民捐建土城。制憲方據情入奏,詔報可。於是邑令楊桂森分俸倡捐,州同銜賴應光等一十六人先捐銀一萬五千元助之,遂庀材興工。旋以士民向義樂輸,王松等以土城易坍,議易以磚,謂足資鞏固而垂永久。楊縣令再為通詳列憲,兼籌形式,依舊址而窺之,似葫蘆吸露之樣。以地勢而相之若蜈蚣照珠之形。辛未年經始,至乙亥年告成。 據此,雍正12年(1734)彰化縣始種植莿竹為城,乾隆末年連遭林爽文、陳周全之亂,莿竹砍伐一空;嘉慶2年(1799)縣令胡應魁重植,始於四門增置城樓;築磚城始議於嘉慶14年(1811)縣令楊桂森,工程從嘉慶16年(1813)辛未興工,嘉慶20年(1815)乙亥竣工。易言之,「南瑤宮沿革碑」所述南瑤宮香火是彰化築城燒磚時工匠楊謙攜來,則其年代應不早於嘉慶2年始置城樓時。而《彰化縣志》<祀典志>記載南瑤宮建於乾隆中,云:天后聖母廟,在南門外尾窯,乾隆中士民公建,歲往笨港進香,男女塞道,屢著靈應。 綜上,「南瑤宮沿革碑」所述楊謙與南瑤宮創廟年代,與《彰化縣志》記載資料互有出入。《彰化縣志》以「天后聖母廟」通稱縣轄各地天后廟,「南瑤宮」名應是道光年以後的稱呼,其進香是每年舉辦,且規模龐大,深為官方重視。「南瑤宮沿革碑」謂:建城時,掘土燒磚以疊城垣之用,有招募外來窑工以從事者,中間有工人楊姓者,自笨港應募而來….攜有久在笨港最著靈感之神,即受封與天同功天上聖母娘娘之香火。 《彰化南瑤宮志》第五章,直指這位楊姓工人為楊謙。按《彰化南瑤宮志》記錄南瑤宮六個媽祖會有先輩圖,「南瑤宮老四媽會先輩圖」在「天上聖母四媽」下以小字書寫「笨港祖家楊謙」等字,其餘各媽祖會均無;楊謙可能僅是「天上聖母四媽」的祖家。祖家與祖廟不同,祖廟是指神的香火來源廟宇,祖家是指神像(香火)原奉祀於某人家,某家再贈予某神明會或廟宇。如台南縣將軍鄉的清湄宮,所奉祀三媽神像為朝天宮前的謝源利商號雕贈,但這尊媽祖神像雕造入聖時所用香火取自朝天宮,清湄宮祖廟為北港朝天宮,謝源利商號即為其祖家,每年清湄宮至北港進香都會到謝源利商號換神袍服; 另台中縣梧棲鎮浩天宮亦有一尊媽祖為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委員蔡培東雕贈,北港朝天宮為這尊媽祖祖廟,蔡培東家則為祖家。南瑤宮老四媽會成立於光緒9 年(1883),老四媽為南瑤宮天上聖母中的一尊,並不代表南瑤宮所有媽祖香火都由楊謙帶來。南瑤宮創於乾隆年間,嘉慶7年(1802)擴建以後始具規模,其後更因歲往笨港進香,信徒慢慢會組成媽祖會組織,籌募經費備辦進香祭祀相關牲醴及香燭,南瑤宮老大媽會至老六媽等十個神明會組織即在此背景下漸漸組成。《彰化南瑤宮志》第六章第三節<重要史料>「彰化南瑤宮老大媽會合約」記載老大媽會成立於嘉慶19年(1814),與《彰化縣志》記載彰化築城的歷史較吻合。南瑤宮笨港進香的祖廟到底在何處?其實清代文獻也曾留下記錄。清咸豐4年(1854)5月,臺北發生小刀會匪事件,同治元年(1862)號稱臺灣第三大抗清事件的戴潮春事件爆發,彰化縣城被攻陷。閩浙總督左宗棠奏調台籍將領出生於彰化霧峰的提督林文察帶兵返臺,配合在台灣的總兵曾玉明等將領平亂,同治3年(1864)3月事定,林文察返回福建,堂弟副將林文明則留居家鄉。林家一門出一陸師提督,一副將,家門顯赫,全台無與倫比。 霧峰林家雖為官宦人家,但仍然保存庶民氣習,奉祀媽祖,且為南瑤宮信徒,霧峰信徒參與南瑤宮老五媽會,扮演領導角色的第一角即稱霧峰角,林文察族弟林文欽(號允卿,光緒19年舉人)即為老五媽會的第5任總理。同治9年(1870)3月,在籍副將林文明被推為南瑤宮往笨港進香會首,但當時台灣內亂、外患頻仍,地方官員居於治安考量,並不支持是年依例舉辦的進香活動;臺灣鎮總兵楊在元、臺灣道黎兆棠為此頒布禁令,不准紳民前往。臺屬每年三月十六日,各屬男婦赴北港進香,前署鎮楊並前道憲黎,慮其聚眾滋事,照例示禁,城鄉均各具結遵依。 彰化縣令王文棨為阻止南瑤宮至北港進香,故意將天后神像移奉觀音亭事,云:臺屬臺屬每年三月十六日,有各處男婦赴嘉義之北港進香、人眾混雜,易茲事端;且其時又有匪類入內山勾結拜會之謠。當奉鎮、道憲出示禁止,並由縣派撥義勇分路巡查。王令(文棨)又因彰化縣城外南壇廟供天后神像,向來北路人民抬赴北港進香,遂先期將神像移入城內觀音亭中,示諭不准抬往,各紳民均各遵從。 彰化縣典史許其棻也說明政府兩難的立埸而將往北港進香神像移置城內觀音亭,希望信徒知難而退,云:嘉義北港地面,向有建立天后聖母廟宇,全臺人民無不敬信供奉,每屆三月聖誕之際,南至?山,北至噶瑪蘭,不分裏山沿海、男婦老幼,屆期陸續咸赴北港進香。各執一小旗,燈籠一盞,上書北港進香字樣,或步行或乘輿,往還何止數萬人。是以因燒香人眾,謠言不一,前道憲黎(兆棠)行文禁止。乃年久習俗,禁之不住,阻之不得,故彰化縣王令文棨將彰化南門南壇天后神像,向來北路香客隨神像同往北港之神像,請入城內,藏供觀音亭廟中。 因為治安問題,駐台軍事最高指揮官台灣鎮總兵官及文官系統台灣道、台灣府、彰化縣三級政府均下令不准前往北港進香,但笨港進香「乃年久習俗,禁之不住,阻之不得」,已讓地方官左右為難;更巧的是當年南瑤宮進香會首為在籍副將林文明,官品高於文官的彰化縣令,因而率眾赴彰化縣城交涉強。彰化縣令雖為文官,但卻同時兼任地方司法審判官,林文明率眾至縣衙門交涉時,縣令視其行為為聚謀逆,當場加以格殺。發生重大命案,官方也怕林家反擊,彰化城風聲鶴戾,進香活動大概就中止了。但林家並未以武力反擊,而由林文明母親進京控告,纒訟多年,成為清代晚期最大京控案。 林文明案,林母在控狀中仍稱進香為笨港進香,而較精確的官文書:台灣道、府、縣三級衙門文件則稱北港進香,可以看出南瑤宮進香目的地笨港的精確位置即北港。林文明被殺事件,影響南瑤宮進香活動有多久,尚未見文獻記載,但以霧峰信徒組成的老五媽會卻有中斷過爐的歷史,《彰化南瑤宮志》謂:老五媽過爐吃會之傳統於日據時代曾經中斷,不過在台灣光復之當年(民國三十八年)即由第一角(霧峰角)於農曆四月十六日壐再度起會。 或許與林文明命案有關。林文明畢竟是進香會首,霧峰老五媽會成員或會受影響暫停結社活動,接著林家又赴北京控訴十餘年,可能會干擾到老五媽會的運作。南瑤宮笨港進香的活動在承平時期仍然持續不斷,在日本統治時期,仍有數萬人徒步往返。昭和10年(民國24年,1935)南瑤宮重建竣工,也舉辦大規模進香活動,當時報刊《臺灣日日新報》即以<彰化赴北港參拜媽祖>為標題云: 中臺灣名剎彰化南瑤宮媽祖廟正殿新建工程己告竣工,決定於十八日往北港媽祖廟參拜,該廟信徒以百萬計。當日十餘萬信徒奉神輿行列市內遊行後出發,彰化火車站為服務參拜者特開臨時列車募集香客五百名。 5月4日(農曆4月2日)《新高新報》第14頁刊出<彰化南瑤宮往笨港進香夜宿西螺>新聞云:虎尾郡西螺街,上月十九日,適彰化南瑤宮媽祖往北港進香日,是夜媽祖分駐於各廟以應一般參拜。善男信女不下數萬之眾,呈未曾有之雜沓。 上述清代至日治時期的南瑤宮進香活動,目的地均為北港,並無新港的記載。昭和12年(民國26年,1937)七七事變後日軍在中國展開全面攻擊,臺灣總督府開始整頓廟宇,昭和16年(民國30年,1941)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臺灣總督府實施戰時體制,全台經濟總動員支持戰爭,民間的進香活動全被禁止。臺灣光復後,南瑤宮再恢復進香活動,其進香目的地仍是北港朝天宮,民國51年4月27日《聯合報》第7版刊出彰化訊,標題<慶祝媽祖誕辰今日達到最潮,彰化進香團昨返縣全市民眾夾道相迎>記載云:彰化南瑤宮媽祖信徒笨港(北港)進香團,經過六天的長途跋涉後,於昨(二十六)日上午六時許返抵彰化。當這個擁有十萬善男信女,被稱為本省光復以來最大規模的媽祖進香團進入市區時,全市家家戶戶競燃爆竹相迎,一時鞭炮、鑼鼓聲響徹九霄之外,街頭巷尾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長年的習俗,南瑤宮形成大媽、四媽一組,二媽、五媽一組,三媽、六媽一組分年輪流往笨港進香的習慣,民間並有:「大媽愛潦溪(走過濁水溪床時需涉水而過,喻當年雨水足,五穀豐成。),二媽愛吃雞(當年畜產業會很好),三媽愛冤家(常會發生械鬥)」的諺語留傳。 三、「笨港」是當今何地 「笨港」指的是今雲林縣北港鎮附近地區,北港鎮明鄭時期歸天興縣管轄,有鄭成功部將陳縣入墾,為臺灣最開發地區之一,康熙23年(1684)清朝改置諸羅縣,陳立勳以贊助清朝施琅攻台軍費,入墾其地, 康熙年間即稱笨港,為當時臺灣府屬最大市鎮,康熙《諸羅縣志》云: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 據劉良璧《福建臺灣府志》的記載,雍正9年(1731)清廷於此置縣丞(副縣長)以稽查船隻出入,兵備則置陸軍北路營千總一員,兵150名分防笨港汛,另有軍事設施砲臺、煙墩各一座,水師則置左營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兵230名,戰船3隻分防;商業稅收則有店599間,年徵銀200兩5錢,佔全臺灣府餉稅十分之一強,繁榮情形可見。 笨港是以北港溪為中心點向南、北二岸發展起來的港口,笨港街本身尚細分為笨港南街、笨港北街,二街分屬不同的行政保管轄,南街屬打貓保,北街屬大槺榔保,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笨港>謂:距縣三十里,南屬打貓保,北屬大槺榔保。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臺灣。 現存北港朝天宮乾隆40年(1775)重修碑記題額「重修諸羅縣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南港水宮道光30年(1850)重修碑記題額「重修笨南港水仙宮碑記」,即其證。笨港雖分南、北港,繁盛一時,但在乾隆52年前後的林爽文事件卻遭嚴重破壞。林爽文事件時的笨港分為南、北二港,南港被林爽文據為巢穴,《欽定平定台灣紀略》云:查笨港地方分南北二港,離諸羅二十餘里,離鹽水港三十里,離海口三十里。自五月失陷後,北港竟成片土,南港一帶搭蓋草寮,約計二百餘間,悉係賊巢,賊匪得以肆行無忌。 這段記載反映出當時南港被林爽文大軍佔領,並築有草寮二百餘間為據點,林軍於乾隆52年5月攻陷北港,商店竟被燒一空。是年10月官兵收復笨港,指揮官普吉保奏報後,乾隆撰詩志云:茲值十月亥當律,小陽春令回陽和。曉來驛章遞佳信,普吉保報殲賊多。焚燬賊莊獲賊械,收復笨港安民家。 其下註云:普吉保奏:九月初六日帶領官兵,由大突溪前往笨港,援應諸羅。十一日行抵麥仔寮,有賊數千在彼處苛派銀米,百姓正值驚惶無措;聞官兵踵至,歡聲動地,賊眾奔逸。普吉保分作三隊直前衝殺,連次殺死賊匪數百人,生擒三人,奪獲器械米谷無算,並焚燒板頭厝等賊莊七處;收復笨港,安集良民。從這註文,可見今新港鄉舊南港村以東的板頭厝等農莊變成賊巢,笨南、北港均遭毀滅性的嚴重損害,清軍並於收復笨港後安集良民。乾隆53年(1788)諸羅縣改稱嘉義縣,南、北港再度興起,嘉慶年間因洪水氾濫,部分南港居民遷居麻園寮另建新街,北港街的繁榮遠勝南港。新港鄉南港村水仙宮,現存一方道光30年(1850)<重修笨南港水仙宮碑記>,記載水仙宮重修,笨港地區各鋪戶捐款情形:樸樹街:盈發號捐銀五十元,邱寶興捐銀四十元,蘇源興捐銀二十大元,長發號捐銀十五元,益源號捐銀十二元,源隆車捐銀十二大元,協美號捐銀八大元,長勝車捐銀六大元,振順車捐銀六大元,立裕車捐銀六大元,源勝車捐銀六大元,協豐車捐銀六大元,瑞德號捐銀六大元,隆美號捐銀六大元,源順號捐銀六大元,大川號捐銀六大元,永源號捐銀六大元,萬利號捐銀四大元,泉興號捐銀四元,源泉號捐銀三元。以上二十條,共銀二百二十八元。新南港街:米舖戶捐銀四十八元,邱景隆捐銀四十元,敢郊捐銀三十五元,方淵觀捐銀十二元,振隆號捐銀十二大元,集興號捐銀十大元,榮芳號捐銀八大元,晉益號捐銀六大元,豐美號捐銀六大元,朱怡和捐銀六大元,崇德號捐銀四大元,集利號捐銀四大元,錦盛號捐銀三大元,東利號捐銀三大元,恒生號捐銀二大元,泰興號捐銀二大元,東涼號捐銀二大元,捷成號捐銀二大元。以上一十八條共銀二百零五元。舊南港街:許龍順捐銀二十元,郭振池捐銀十六元,金鳳春捐銀八大元,復振號捐銀六大元,益興號捐銀四大元,源昌號捐銀二大元,合利號捐銀二大元,順利號捐銀二大元,益利號捐銀二大元,益豐號捐銀二元,振發號捐銀二元。以上一十一條共銀六十六元。笨北港街:貢生蔡慶宗捐銀二十元,裕順號捐銀二十元,隆發號捐銀二十元,吳怡茂捐銀一十八元,陳永順捐銀十六元,捷發號捐銀十二元,洽興號捐銀一十二元,德源號捐銀十大元,許合勝捐銀十大元,許協裕捐銀十大元,許協德,錦瑞號,益豐號, 正美號,茂源號,鼎發號,隆順號,鼎興號,寶豐號,晉德號高元振觀,吳怡成, 源發號,泉吉號。以上各捐銀八大元。新盛號,榮發號,長順號,珍興號,義合號,鎰勝號,盈記號,順興號,泰源號,豐利號,新春車,大吉車,協吉車。以上各捐銀六大元。德興車,成美車,長盛車,長發車,源美車,德利車,萬利車,合順車,益順車,隆吉車,德利車,德美車,德記車,復興□,合興車,茂順車,瑞利車,周振裕,鎰和車,捷盛號,恒□□,合吉車,怡泰車,新順吉,晉錦號,新協成,義利號 ,□□□,合盈號,泉泰號。以上各捐銀四大元。同順號,勝珍號,勝隆號,振益號,廣興號,日陞號,協春號,協順號,義興號, 茂林號,泉興號,萬順號,長盛號,捷益號。以上各捐銀二大元源興號捐銀一元。以上八十二條共銀四百八十七元。 據此,樸樹街捐款商號20,共捐銀228元。新南港街捐款商號18,共捐銀205元。舊南港街捐款商號11,共銀66元。笨北港街捐款商號82,共捐銀487元。水仙宮建於笨港溪畔南岸的笨南港街,新南港與舊南港商號對自己轄境的神廟捐款應該最踴躍,但二者捐款總數約僅為笨北港五成五(205+66/487=55.6%),顯示嘉慶、道光年間的笨港重心在北港。光緒年間臺灣建省,大槺榔保劃歸雲林縣,改稱大槺榔東堡,北港街狀況如下: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煙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廛市毘連。金、廈、南澳、澎湖商船常由內地載運布疋、洋油、雜貨、花金等項來港銷售,轉販米石、芝麻、青糖、白豆出口;又有竹筏為洋商載運樟腦前赴安平轉載輪船運往香港等處。百物駢集,六時成市,貿易之盛,為雲邑冠。俗人呼為小台灣。 編於稍後的《嘉義管內釆訪冊》<打貓西堡>已漸脫離使用「笨港」名稱,直接使用「南港」為地名,而以「新」、「舊」區別南港街,當時南港地區戶口為:新南港街,一千一百零六番戶,四千九百七十五丁口。舊南港街,一百五十一番戶,六百九十三丁口。 北港街的戶數為新、舊南港街總數的5.6倍,丁口數為7.2倍,,故各種官、私文書所指笨港,大體均指北港。民國4、50年代,除南瑤宮外,台南大天后宮也還是以笨港稱北港,民國45年(丙申,1956),台南大天后宮重修,廟內有五堵與笨港有關彩繪壁畫,為彩繪巨匠陳玉峰作品,一題「東山捷報」「本廟與笨港朝天宮重溫舊好留念。玉峰盥寫。許世祿敬獻。」;一題「適周問禮」「本廟與笨港朝天宮重溫舊好紀念,時丙申春,蔡天寶敬獻。」一題「春夜晏桃李圖」「與北港重溫舊好留念,玉峰盥寫。蘇郁、蘇成風敬獻。清石仿畫。」一題「壼中日月袖裡乾坤」「時丙申春,笨港來本廟重溫舊好紀念。玉峰盥手。蘇郁、蘇成風敬獻。」另一條幅無題,繪和合二仙,題「和氣致祥百福駢臻,以應笨港朝天宮重溫舊好。玉峰寫。丙申初春,莊金壽敬獻。」 五幅或書「笨港朝天宮」或書「北港」或書「笨港」,三種稱呼都指北港朝天宮。易言之,在民國4、50年代,不論台南人或彰化人,「笨港」的義涵都是北港,「笨港進香」就是到北港朝天宮進香。 四、「笨港天后宮」沖毀論的提出與影響 能當得起全台灣媽祖信徒進香的廟宇,北港朝天宮自有其悠久歷史與重要性,康熙《諸羅縣志》卷12雜記志,廟,天妃廟,云:一在城南縣署之左。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鳩眾建。一在外九莊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合建。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一在淡水干豆門。五十一年,通事賴科鳩眾建:五十四年重建,易茅以瓦,知縣周鍾瑄顏其廟曰「靈山」。 據此,朝天宮建自康熙39年,為今台南市以北最早建立的廟宇,光緒13年〈1888〉台灣建省後,北港被劃規新設的雲林縣,《雲林縣采訪冊》,大槺榔東堡,祠宇,<天后宮>云:天后宮,在街中,雍正庚戌年建。乾隆辛未年,笨港縣丞薛肇廣與貢生陳瑞玉等捐資重修,兼擴堂宇,咸豐十一年訓導蔡如璋倡捐再修,擴廟庭為四進:前為拜亭,兼建東西兩室;二進祀天后;三進祀觀音大士;後進祀聖父母。廟貌香火之盛,冠於全台。神亦屢著靈異,前後蒙頒御書匾額二方,現今鉤摹,敬謹懸掛。每歲春,南北居民赴廟進香絡繹不絕。他如捍災、禦患、水旱、疾疫,求禱立應。官紳匾聯,多不勝書。宮內住持僧人供奉香火,亦皆恪守清規。 清朝時期北港朝天宮官方正式名稱為天后宮,因建廟歷史早,媽祖由湄洲朝天閣請來,捍災、禦患、水旱、疾疫,求禱立應,兼有僧侶主持祀事,故台灣南、北二路居民前往進香絡繹不絕,廟貌香火冠全臺。日本領台後全面調查記錄各地歷史,臺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印《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卷二,上,記載朝天宮沿革云:北港朝天宮,前繫笨港天后宮,自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僧樹璧奉湄洲朝天閣天后聖母到地。因九庄前繫泉、漳之人雜處,素感神靈,無從瞻拜,故見僧人奉神像來,議留主持香火,立祠祀焉。僅茅屋數椽,而祈禱報賽,殆無虛日。雍正中,神光屢現,荷庇佑者,庀材鳩資,改竹為木,改茅為瓦,草草成一小廟。乾隆間,笨港分縣因航海來台,感戴神庥,始捐俸倡修。命貢生陳瑞玉、監生蔡大成等鳩資補助,廣大其地,廟廡益增巍峨。以神由湄洲朝天閣來,故顏其額曰朝天宮。 朝天宮香火源自康熙33年(1694)湄洲朝天閣,雍正年重建,乾隆年間開始由官方捐俸倡修,並在嘉慶及光緒年間由朝廷賜匾。《雲林縣采訪冊》大槺榔東堡,匾,云:神昭海表:在天后宮,嘉慶間御賜。慈雲灑潤:光緒十二年嘉邑大旱,知嘉義縣事羅建祥屢禱不雨,適縣民自北港迎天后入城,羅素知神異,迎禱之,翌日甘霖大沛,四境霑足,轉歉為豐,詳經撫部院劉公具題,蒙御書「慈雲灑潤」四字,今敬謹鉤摹,與嘉慶年間所賜共懸廟廷。 另嘉慶年間蔡牽、朱濆擬據台, 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統兵平定,事後亦獻匾朝天宮,《雲林縣采訪冊》云:海天靈貺:道光十七年,本任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統兵渡台,舟次外洋,忽得颱風,禱神立止,兼獲順風以濟,遂平台亂,上匾誌感。 朝天宮因而成為全台媽祖信仰的重心,南瑤宮到笨港進香目的地從嘉慶年間到民國51年都是到北港進香,但《彰化南瑤宮志》卻提出笨港天后宮被洪水沖毀的說法,謂:嘉慶年間,笨港天后宮被洪水沖毀,因此該進香活動暫告受阻。然而,由於笨港附近後來仍有許多與原笨港天后宮有淵源之其他廟宇,如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等,因此,南瑤宮遂改至笨港地區繞境,並至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等廟駐駕會子時香。 《彰化南瑤宮志》引述史料來源皆未註明出處,僅說明有關笨港進香多採用李俊雄自印《我所知南瑤宮一些事》。事實上「笨港被洪水沖毁」的說法為新港奉天宮董事李安邦《漢族開臺基地笨港舊蹟及其歷史文物流落考》首創,李安邦所據資料有二,第一個為<重修南港水仙宮碑記>,第二個根據為<景端碑記>。<重修(笨)南港水仙宮碑記>,云:吾笨(南)港有水仙尊王、關聖帝君二廟由來舊矣。不意嘉慶年間,溪水漲滿,橫溢街衢,浸壞民居者不知凡幾,而二廟蕩然無存。里中耆宿悼廟宇之傾圮,思崇報而無從,遂於嘉慶甲戌年(十九年,1814)間,鳩金卜築于港之南隅,以崇祀水仙尊王。而關聖帝君亦傳其廟規模宏敞,誠笨中形勝地也,但歷年既久,不無風雨剝蝕,蟲蟻損傷,兼以溪沙渾漲,日積月累,基地益危,觀者惻焉。吾笨中三郊,爰請諸善信捐金,擇吉、仍舊,重新增建一後殿,以奉祀關聖帝君。雖帝廟未創而神靈亦得式憑,則二廟可合為一廟矣。右翼以禪房,左翼以店屋二座,並建置民地一坵,設立石界,為住持香火之資。是廟坐辛向乙兼酉卯,興工於道光戊申年(二十八年,1848)端月,至庚戌年(三十年,1850)梅月始蕆其事,計糜白金伍仟玖佰有奇,落成之日,遠近商民靡不致敬,蓋實我三郊之力為多焉。(下略)是役也,余以株守桑梓未獲共襄盛舉,因五弟學同躬親其事,備陳三郊誠敬之心,暨諸喜捐者之樂善,以記請。自維淺陋不文,姑序緣起俾勒貞珉云。晉江生王庭璋薰沐謹記。賜進士出身,誥授中憲大夫,侯選吏部主事,前甘涼兵備道刑科給事中,掌京畿道監察御史,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侯官郭柏蔭敬書。道光歲次庚戌孟秋榖旦董事泉州郊金合順、廈門郊金正順、龍江郊金晉順同泐石 石碑立於道光30年(1850),現尚存新港鄉南港村水仙宮,筆者曾親往核對原文,發現李安邦竟在碑文中動手腳。碑題原為<重修笨南港水仙宮碑記>李安邦「笨」字刪除,成為<重修南港水仙宮碑記>讓人誤認「南港」為「笨港」。其次將文首「吾笨南港」刪除「南」字,成「吾笨港」,讓人誤認「笨港」即今新港鄉南港村,北港非「笨港」。原碑詳列各單位捐款人、捐款數額及各項開銷,可藉為分析建廟時「新南港街」、「舊南港街」、「笨北港街」鋪戶及經濟實力。但因其內容不利於新港,李安邦竟隻字不提。碑文敘述笨南港因嘉慶年間溪水漲滿水仙尊王廟傾圮,於嘉慶19年重建;關聖帝君廟因風雨剥蝕,基地益危而於道光年間併祀於水仙宮,全無笨港天后宮之記載。李安邦笨港被洪水沖毀的第二個根據為署「僧景端謹誌,嘉慶壬申桐月日十八庄董事仝敬立」的碑記(下簡稱景端碑),景端碑碑文云: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夫。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不可揜如此夫。此其頌我聖 母德盛乎。溯自我天后聖母,在笨之宮,因烏水氾濫棋遭衝毀,我笨亦幾後至蕩然無存毀於一旦,何其虐乎。斯時也拙義無反顧,毅然與笨眾,敬遷我諸神聖像於笨之東蔴園寮肇慶堂。於此洪氾雖可遠避,然舊日巍巍廟宇已不復存。思念及此臥寐難安,於是商諸我笨諸耆宿。太子太保子爵軍門王捐俸倡建於前,諸紳商鼎力虔誠捐獻於后。不數載竟再建聖母之宮於此地,其規模之宏奐輪之美有過原廟而不及。軍門王,廟成之日,必奏請聖天子御賜宮號奉天宮。美矣哉,此非神德之盛何以致之。嗚呼,逝者已矣,拙與我神諸聖像東遷于此垂十餘載,而莫敢知有此日。證諸孔子讚神之義,詩經神之格思不可度思之理,實不謀而暗合,大哉我神。至誠通神今有徵,拙雖耄亦足矣。筆至此,思及我笨宮跡遺有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一座,因無由疏遷崩陷溪中,未能同在襄此盛舉,誠拙終生之憾事也。茲聖宮新建竣事,感觸殊多,興之所至誌於此,意在示人明聖母神德盛,以知敬神所當誠之由云爾。 僧景端謹誌 嘉慶壬申桐月日十八庄董事仝敬立。十八庄即海豐、後底湖、大潭、新港、 古民、崙子、埤仔頭、田心仔、柴林腳、中庄、後庄、板頭厝、頂下灣仔 內、南港、頂菜園、下菜園、埤頭。 筆(見石碑現存南瑤宮龍門內側。筆者於民國60年初在奉天宮見過景端碑原碑,為高60公分,寬40公分淺灰色花岡石,民國86年筆者再度到奉天宮時已變成高80公分,寬60公分之赤紅色花岡石。景端碑疑點重重,筆者認為是偽碑。第一,碑文署名僧景端,該僧曾任台灣府僧綱,其神主牌位尚存台南武廟,但其生存年代與碑文所署年代不符。其神主牌額題:南院順寂府治僧綱司上景下端廣和尚蓮座。孝徒振維、振慶暨徒孫等奉祀。內涵書:圓寂比丘上景下端。葬在竹溪寺五尼頭山頂。生於道光乙未年二月九日寅時受生皈於光緒癸未年七月念四日未時歸西 景端生於道光乙未年,為道光15年(1835),卒於光緒癸未,為光緒9年(1883),享年49。景端碑立碑年署嘉慶壬申,為嘉慶17年(1812),早於景端出生年23年。人尚未生,何能撰碑?第二,景端碑云:「遷我諸神聖像於笨之東蔴園寮肇慶堂……拙與我神諸聖像東遷于此垂十餘載,而莫敢知有此日。」景端碑立於嘉慶17年,上推十載為嘉慶7年,意即嘉慶7年以前即遷至肇慶堂。然《嘉義管內釆訪冊》記載肇慶堂建於嘉慶16年,云: 肇慶堂,在新南港街之大街,崇奉福德正神,嘉慶辛未紳民公建。 嘉慶辛未為嘉慶16年(1811),景端碑所述笨港諸神像東遷之年肇慶堂尚未創建,如何能安置神像?第三,碑文謂:「太子太保子爵軍門王捐俸倡建於前,諸紳商鼎力虔誠捐獻於后。」嘉慶7年2月王得祿才被擢升金門鎮左營游擊,「太子太保」「二等子爵」是道光22年(1842)王得祿去世時道光皇帝追贈爵銜, 撰碑者宛如未卜先知。第四,碑文又謂:「軍門王,廟成之日,必奏請聖天子御賜宮號奉天宮。」仿佛王得祿深受龐幸,可隨時見皇帝提出任何請求,碑文作者應是受民國40年代台灣流行的「嘉慶君遊台灣」故事影響,認為王得祿為嘉慶君私訪台灣被土豪欺侮時的救命恩人,且隨侍在側,請皇帝賜宮號是輕而易舉的小事。事實卻完全相反,王得祿平定海盜蔡牽被嘉慶擢任福建水師提督,與皇帝並無民間傳說的交情,嘉慶在位時僅接見王得祿一次。第五,碑文中景端口氣太大,自書「僧景端謹誌」,與例不合。僧綱雖為僧官,但比照八品小官,水師提督則為一品大員,不可相提並論,廟宇建廟立碑,排位均由官而紳,住持僧僅得列末,朝天宮現存乾隆40年「重修諸羅縣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兼任彰化縣僧綱的能澤列名碑末,即其例。第六,碑既為建廟碑,理應詳載經始、落成之年,但碑中無一語提及;全無軍門子爵王得祿與諸耆宿郊商名號及捐款數額,也與碑例不符。碑末署名立碑者為「十八庄董事」,也與嘉慶年間的行政名稱不符,當時新港稱為「新南港街」,日治時期稱「新巷」,「新港」是光復後名稱;「南港」名稱的變化亦同。總之,景端碑與真的景端生存年代不符,碑文內容荒腔走調,與史實不符者處處可見。但李安邦卻把這些資料提供給返臺調查臺灣媽祖史料的旅日華僑李獻璋。李獻璋也看出「景端碑」有問題,云:碑文記「太子少保軍門王….」,因王得祿晉封太子少保,是在道光十三年,不免自相矛盾。但細看之下,該文謂「茲聖宮新建竣事,感觸殊多;興之所至,誌於此,意在示人,明聖母神德之盛,而知敬神所當誠之由云爾。」乃一隨感錄,本非為要刻碑而作者。故我以為這是在笨港廟建立,得王得祿獻匾後,為對抗上才把它刻碑,一面裝作落成時物,一面卻加新銜,致生齟齬的。 但李獻璋最後還是照單全收,在民國56年10月至11月出版的《大陸雜誌》第35卷第7至9期發表<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一,鋪衍出:笨港於嘉慶年間遭洪水,笨港天后宮被毀,後漳州人於新港建奉天宮,泉州人於北港建朝天宮的說法。奉天宮既以「笨港天妃宮」正統自居,當然也把彰化南瑤宮至笨港進香說成是到新港進香。《新港奉天宮媽祖簡介》<彰化南磘宮之由來>,云:距今約八十餘年前的事實,南港有一個勞動界的人,姓楊名琴因在家鄉,無生活計,朝不補暮不得已,背井離鄉,到彰化找工作,他是一個造瓦的技術者,充任在磘內工作,一個楊琴平素極其信仰聖母,所以出外均帶聖母之香火,在身邊保護出外平安,香火帶在身上對工作上很是不便,故將香火懸掛在瓦磘內之竹柱上,朝夕虔誠焚香朝拜….焚香向香火禱告,求取爐丹,無不應驗,從此遠近聞名….凡有經營瓦磘業者,皆彫刻有發鬚之聖母….未幾大廟完成,擇日舉行慶祝落成典禮命名為南磘宮(南磘宮起源由此)因記念該香火,由南港人,帶在磘內,故將南磘兩字,取號甚有意義…. 彰化南磘宮至今香火不斷參拜者絡繹不絕每年特別組織團體,前來新港奉天宮進香。笨港天后宮被毀的說法,透過<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傳遞給學術界,李安邦《漢族開臺基地笨港舊蹟及其歷史文物流落考-新港奉天宮由來史》(後改名《新港奉天宮由來史-漢族開臺基地笨港舊蹟及其歷史文物流落考》)透過《法海週刊》傳遞給佛教界,透過鸞壇《聖道》雜誌以善書形態傳遞給道教界及各廟宇,奉天宮也不斷刊印分送媽祖信徒及進香客,大量且不斷的文宣,直接動揺北港朝天宮的龍頭地位。李獻璋於二戰期間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論文為《媽祖傳說研究》,民國43年起即常返台調查媽祖信仰資料,又從日本圖書館中國古籍獲見許多媽祖資料,撰文於期刊發表。民國50年代台灣史的研究還在萌芽階段,媽祖信仰研究者更少,李獻璋、李安邦二篇文章提出後,北港朝天宮雖曾請求台灣省文獻會廖漢臣編《朝天宮志》 、洪敏麟撰〈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地理之變遷〉 等文章,但亦無法澄清真相。從《彰化南瑤宮志》:嘉慶年間,笨港天后宮被洪水沖毀,因此該進香活動暫告受阻。然而,由於笨港附近後來仍有許多與原笨港天后宮有淵源之其他廟宇,如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等,因此,南瑤宮遂改至笨港地區繞境,並至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等廟駐駕會子時香。 的說法,可看出南瑤宮領導人已深受《新港奉天宮由來史-漢族開臺基地笨港舊蹟及其歷史文物流落考》的影響,雖仍維持往北港進香的習俗,但心中有了懷疑,恰如一顆炸彈,終有引爆之時。而中止北港進香卻是一場意外。南瑤宮笨港進香是台灣史上最大的進香活動,但在日治末期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總督府推行日化〈皇民化〉運動,其一即對傳統廟宇加以整併,每一市街保留一廟宇,並透過信徒大會將廟產捐給地方政府為學產;彰化南瑤宮似為當時被政府保留並接管的廟宇。台灣光復後,政府發還廟產,但因廟產部分已被日末官方處分,無法原狀發還,容易引起糾紛,至民國44年廟產及廟務被彰化市政府接管。官方接管的好處是依法行政,不易與信徒水乳交融,各媽祖會例行的進香活動官方無法整合年年舉行。從民國35年至民國77年南瑤宮轉往湄洲進香之43年間,僅民國36、45、49、51、53、68、69、70、71、75、76等年舉辦笨港進香活動,約平均4年舉辦一次,且規模大小不一。南瑤宮最後一次往北港進香則在民國75年。據朝天宮前總幹事吳祥面告筆者略謂:約民國75年農曆3月19日上午8 時餘,南瑤宮媽祖抵達北港至朝天宮進香。每年農曆3月19、20二天朝天宮媽祖循例遶境古笨港地區,相當忙碌。南瑤宮因四、五年未往朝天宮進香,三媽會進香大總理等人不知農曆3月19日朝天宮有大慶典,朝天宮則以為南瑤宮會避開出廟時間。農曆3月19日朝天宮董事長郭慶文與總幹事吳祥等人恭送媽祖鷥駕出廟後即至宮門前等侯南瑤宮總、董。但因媽祖儀仗甚盛,炮火沖天,南瑤宮媽祖跟本無法靠近朝天宮。南瑤宮總、董久侯不耐,以為是朝天宮故意整人,怒氣沖沖的走到郭、吳二人面前,撂下:「你們朝天宮是在幹什麼?」即轉頭往新港方向而去。此後直至國93年吳祥退休,南瑤宮未再到北港進香。南瑤宮受新港奉天宮笨港毀滅論影響,動揺對朝天宮的信心,但也没因新港的宣傳成功而認奉天宮為祖廟,並自民國79年開始認湄洲媽祖廟為祖廟,每年前往進香。五、結語。《嘉義管內釆訪冊》記載新港簡史云:新南港街,在嘉義城西北二十五里,距打貓十二里,居民先世多由舊南港街移來者,故名新南港街。按道光四十七年漳泉分類,舊南港甚為蹂躪,嗣因笨溪沖陷房屋街市甚多,故移至是地。人煙輻輳,百貨充集,笨港海船運糖米者半購於此焉。地當衝要,街分六條,近附鄉村賣買皆會於是,雖不比濱海之都會,亦嘉屬之一市鎮也。見《嘉義管內釆訪冊》,打貓西堡,街市。同書,祠宇記載奉天宮云:奉天宮,在新南港街,奉祀天上聖母,嘉慶戊寅三月紳民公建。戊寅為嘉慶23年(1818)。,大正7年(1918)1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爭迎鎮南媽祖>。則謂建於嘉慶4 年:嘉義新港奉天宮,建于嘉慶四年,崇祀大媽,即當時閩省興化府莆田縣迎來第一尊,距今已曆百十數年。《臺南州祠廟名鑑》謂奉天宮建於嘉慶15年:,,其媽祖為四街媽祖,並成立「東班四街媽會」(會員16人)、「西班四街媽會」(會員24人)(《臺南州祠廟名鑑》祠廟,嘉義郡,奉天宮。宗教團體,嘉義郡,東班四街媽會、西班四街媽會)。並非笨港媽祖。民國40年代開始,奉天宮即不斷將創廟年代向前推,印行《天上聖母正傳》<奉天宮之由來>,謂其媽祖來自乾隆年所建舊南港天后宮漳州籍船員奉祀的船仔媽:滿清乾隆時代,福建省漳州府,沿海一帶之居民,全事經營帆船載運貨物來臺貿易,其中有一家船戶,極其信仰聖母每要出帆之時,船中拱奉一尊聖母之神像,在海洋上可保平安,故由笨港上陸(現改為舊南港)……此尊聖母神像後稱船仔媽(現奉祀在新港奉天宮稱為五媽)。(見《天上聖母正傳》,<新港奉天宮之由來>。原書未署編印年代,似印於43年至46年間。,新港奉天宮印行。)民國51年奉天宮新印《新港奉天宮媽祖簡介》,大幅更動《天上聖母正傳》內容,將創建年代改為明朝天啟2年(1622),媽祖則來自湄洲天后宮,自稱「開臺媽祖」,云:新港媽祖是湄洲天后宮最早蒞臨臺灣的聖像,大家尊稱祂為「開臺媽祖」。……明天啟二年(1622)船戶劉定國為航海安全,親自到湄洲天后宮,恭請聖像奉祀新船,途經笨港,神示永駐此地,保護臺疆,因此十寨(笨港與外九庄)的生民,如獲至寶似的,輪流奉祀,稱湄洲五媽或船仔媽。(52)據上所述,奉天宮創建年代由清末的清嘉慶23年,日據時期的嘉慶4年、嘉慶15年,民國40年代改稱乾隆年間,50年代更上推至明朝天啟2年,前後相差達196年。媽祖來源則有:臺南大天后宮分靈、莆田媽祖、笨南港媽祖、漳州船仔媽、四街媽,50年代改稱湄洲五媽,最後自稱為「開臺媽祖」,但從未提出其創建年代與媽祖來源的依據。民國五十一年新港奉天宮放棄「舊南港三尊媽祖中之一移至當地建廟奉祀。」的說法,提出嘉慶年間住持僧景端雕刻三尊媽祖,分由新港、北港、溪北分祀一、二、三媽的說法,將自身與笨港天妃宮拉在一起,謂:(舊南港)天后宮起初廟宇是簡單的建築,聘請漳洲景端師為第一代廟祝….嘉慶二年有一日滿空烏雲密佈….大雨傾盆,河川告漲….三槺榔溪邊,發現一叢鉅大的樟樹….時景端師趕到,向眾人言及此樹發出豪光日前曾受聖母夢中指點,此樹要彫刻聖母之神像。地方諸紳商集議,決議聘請彫刻專家來廟彫刻,將頭節彫為祖媽(現奉祀新港奉天宮稱為四街祖媽)第二節彫為二媽(現奉祀北港朝天宮)第三節彫為三媽,(現奉祀新港鄉溪北村六興宮)剩者彫一付千里眼、順風耳(現奉祀新港奉天宮)。(54)又謂嘉慶十五年(1810)笨港天后宮移至新港,數年後建奉天宮,而北港朝天宮、溪北六興宮分祀其二、三媽,云:嘉慶拾伍年之夏天,又如嘉慶二年時大雨傾盆….對廟宇是萬分危險,廟之後殿被洪水衝壞,故景端師即刻設法將一切神像遷移至麻園寮(新港)因無處安置神像故暫時寄祀土地廟。….天后宮自遷移後,地方商紳發起,籌募緣金,新築廟宇,選擇現時廟址,歷時數年始告完成改名為新港奉天宮,(奉天宮起源由此)….北港因地理環境良好,故發展甚速,惟尚未有朝天宮之建造,故每年須來新港參拜聖母,跋踄渡溪甚感不便,特遣人與新港商量,恭請貳媽過去北港奉祀,建造朝天宮(朝天宮起源由此)。時有溪北(距新港西南約五公里)王大人,雖是小小庄社,出有大名鼎鼎馳名全省的王得祿將軍….將奉天宮奉祀最靈感之三媽請回,溪北建造六興宮奉祀(溪北六興宮起源由此)。所述僧侶景端,生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卒於光緒九年(1883),為僧綱瑞璋(1804~1862)之徒(55),不可能於嘉慶年間遷建笨港天后宮。又謂當時北港朝天宮尚未建亦與事實不符,北港朝天宮現存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諸羅縣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亦見於《雲林縣釆訪冊》記錄。另「北港媽祖宮」或「北港宮」也多見於嘉慶以前古契,如明治四十三年(1910)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印行的《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上,乾隆四十二年(1777)<陳寧老典契>,第三卷上,乾隆五十五年(1790)<陳勉夫陳基容陳基決分家合約書>均是,可見朝天宮早在乾隆以前即存在笨北港街,非嘉慶以後新建。另被扯入笨港毁滅論的六興宮,為道光六年(1826)王得祿所建,《臺南州祠廟名鑑》<六興宮>云:道光六年王得祿為所居六部落居民謀,迎請新巷二尊媽祖中之一尊建廟奉祀。(56)所稱新巷為日據時期新港名稱,所述六興宮創建,確與奉天宮有關,但卻非嘉慶年間,也與朝天宮無關。民國四十三年(1954)上推八十餘年為清同治十三年(1884),與《彰化縣志》、<南瑤宮沿革碑>所述南瑤宮建於乾隆十二年(1747)相去二百年,其編者對史料的掌握概略如此。民國四十三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以《媽祖的研究》為論文的李獻璋返臺調查臺灣媽祖史料,赴新港,認識李安邦,在其協助提供資料下從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研究,李安邦得李獻璋指導,於民國五十五年四月《法海週刊》141期發表<漢族開臺基地笨港舊蹟及其歷史文物流落考>,開始宣揚「笨港毁滅論」,奉天宮即笨港天后宮。民國五十六年十月至十一月李獻璋於《大陸雜誌》第三十五卷第七至九期發表<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兩篇文章雖相呼應,但李獻璋對李安邦引為「笨港毁滅論」依據的「景端碑記」,卻認為偽作,云:景端碑記,末刻「嘉慶壬申(十七年)桐月□日 十八庄董事仝敬立」,而碑文記「太子少保軍門王….」,因王得祿晉封太子少保,是在道光十三年,不免自相矛盾。但細看之下,該文謂「茲聖宮新建竣事,感觸殊多;興之所至,誌於此,意在示人,明聖母神德之盛,而知敬神所當誠之由云爾。」乃一隨感錄,本非為要刻碑而作者。故我以為這是在笨港廟建立,得王得祿獻匾後,為對抗上才把它刻碑,一面裝作落成時物,一面卻加新銜,致生齟齬的。(57)李獻璋雖推論景端碑記是後來為景端為對抗朝天宮而於事後追記,但景端生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景端是否真曾任奉天宮住持,仍值討論。李獻璋對李安邦提出的某些看法也有所保留:一九六四年(民53)底十一月…在奉天宮看到李安邦醫師所搜集的有關笨港的若干史料,頗有值得參考者。返日後開始執筆,於祭典的實際慣習,仍他繼續回答我的質詢。這一文稿之成,在祭儀的資料上,是有負於他的誠懇幫忙的。(58)但一般人卻無法分辨其是非,朝天宮雖曾在報紙提出反駁,也在民國五十六年請任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的廖漢臣編撰《朝天宮誌》,但因對朝天宮僧侶代序的誤置,並未收到預期效果。此後,彰化南瑤宮開始對朝天宮產生疏離,大甲鎮瀾宮對朝天宮是否為其祖廟產生動揺。 五、鎮瀾宮轉向湄洲認同 (一)鎮瀾宮湄洲尋根民國六十三年,鎮瀾宮重修落成,刊行《大甲鎮瀾宮志》,開始提出新的創廟年代及媽祖來自湄洲朝天閣的說法,謂:清雍正八年歲次戊申年間,有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嶼人氏林永興者攜眷來臺,途經大甲,定居謀生,且隨身有湄洲朝天閣天上聖母神像一尊,安奉廳堂朝拜。大甲堡居民亦係閩省遷臺之先民,聞知林氏廳堂供奉由湄洲所請來的天上聖母,無不紛紛前往參拜,且有求必應,靈妙異常,神威顯赫大甲堡附近每個角落,參拜者日盛,致使林氏門庭若市,香客不絕於途。地方縉紳見此盛況,即與林氏洽商建廟奉祀,徵得林氏同意後,經聘請地理師擇地於現址,在雍正十年歲次壬子良辰吉旦興建,當時僅係一寬約十五尺,深約二十三尺的小廟,建成後即將林氏從湄洲朝天閣請來的神像安奉在小廟內以供眾信徒朝拜。(59)清雍正八年(1730)歲次為庚戍,非戊申(1728)。《大甲鎮瀾宮志》所述媽祖來自湄洲朝天閣,則與北港朝天宮媽祖來源相同,雍正八年則為朝天宮重建之年,雖將自家歷史往前提,但仍依例每年往北港謁祖進香。《大甲鎮瀾宮志》媽祖來自湄洲朝天閣的說法,對自幼即參與進香的老一輩信徒並無影響,但新一代接班者難免產生疑惑。如果媽祖來自湄洲,為何要至北港謁祖進香?而中共開放兩岸交流,促使鎮瀾宮往湄洲尋求認同。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中共與美國建交,六十八年九月三十日,葉劍英提出國、共兩黨第三次和作及開放三通、四流促進中國和平統一。開放後,湄洲島人開始建廟私祀媽祖,民國七十二年完成一棟三十餘平方公尺大小之單殿式建築,初步滿足了媽祖信仰者的需求,而居臺閩籍媽祖信徒也紛紛前往朝拜。中共因而將媽祖定位為「海峽兩岸和平女神」,重建湄洲天后宮,並取名「湄洲祖廟」,期以湄洲祖廟為核心,增進兩岸民間文化及經濟交流。民國七十六年初,湄洲祖廟籌辦「媽祖成道一千年」祭典活動,廣邀臺灣媽祖廟參與。因當時臺灣尚未開放民間交流,但鎮瀾宮董、監事決定前往參加,並於十月搭機經日本大阪,轉飛上海,經福州轉抵湄洲,參加十月三十一日湄洲祖廟舉辦的媽祖成道一千年祭典活動,事後邀回媽祖神像一尊、壽山石雕印一顆、香爐一個、神杯一付及天上聖母香火。鎮瀾宮從此以湄洲為祖廟。(60)鎮瀾宮此後連續三年至湄洲進香,並訂四年辦理一次進香活動,民國七十八年四月更與湄洲祖廟結盟,約定雙方在宗教文化及經濟合作,成為湄洲天后宮在臺灣主要連絡廟宇。當臺灣媽祖廟群雄並起,紛爭不已,中共以湄洲媽祖廟為核心,爭取臺灣各廟分別與其建立上下廟關係,數年內即見成果。民國七十八年至八十年代初,臺灣各大媽祖廟及信徒捐款大量湧入湄洲,協助祖廟重建工程。如臺中市民北屯路陳守愚捐建鐘鼓樓(1988年落成),大甲鎮瀾宮捐人民幣三十八萬元建儀門,臺北市民林聖光、陳秀卿捐美金七萬七千元建聖旨牌樓,新港奉天宮捐人民幣三十九萬建梳粧樓,鹿港天后宮捐價人民幣七十六萬元建朝天閣,北港朝天宮捐人民幣一百二十一萬元建和平女神媽祖石雕,上述建築均於1990年落成。台中縣大里市曾正仁捐人民幣四十三萬元建昇天樓,味丹企業集團楊清欽捐建廟前大牌坊,苗栗縣苑裡鎮慈和宮徐俊平捐建觀音殿,臺北市松山慈祐宮捐建香客大樓慈祐山莊,上述建築均於1991年落成。),1992年嘉義縣東石鄉港口宮捐建山門。此外,捐款人民幣一千元或美金一百元以上勒碑紀念者有千餘人,前立委張平沼、林坤鐘等人則捐植園林,湄洲祖廟快速成為世界上建築最宏偉的媽祖廟宇。(68) 六、結語 數十年來臺灣媽祖信仰實態的轉變肇因於媽祖廟間的紛爭,而大甲媽祖進香適反映臺灣媽祖廟認同的轉變,新港奉天宮的「笨港毁滅論」動揺了朝天宮領袖臺灣媽祖信仰的地位,而中國大陸將湄洲媽祖定位為兩岸和平女神,在黨政部門支持下以湄洲祖廟爭取臺灣媽祖廟的認同,大甲鎮瀾宮因祖廟認同的迷惑,前往湄洲迎回媽祖,更改北港進香為湄洲進香。民國八十三年開始,湄洲媽祖正式登陸臺灣進行文化宣傳,是年三月,福建媽祖文物來臺,於臺南市鹿耳門天后宮展出百日,民國八十六年一月至五月湄洲媽祖來臺進行百日環島遶境,暗含宣示宗教主權之意。民國九十年七月,大甲鎮瀾宮等十七座廟宇成立「臺灣媽祖聯誼會」,合捐新臺幣七百八十萬元修復莆田賢良港林氏宗祠,並與賢良港天后祖祠締結至親盟。民國九十三年十月,中共於莆田市成立「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兩地相呼應。民國九十五年九月,「臺灣媽祖聯誼會」成員信徒四千餘人前往湄洲、賢良港謁祖進香,媽祖充分發揮「海峽兩岸和平女神」的功能,臺灣媽祖信仰認同傾向大陸的情形於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