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濟宮俗稱「媽祖宮」,是在清乾隆 46 年( 1781 )由居民倡建,奉祀媽祖。護濟宮創建後,香火鼎盛,在乾隆末期在附近形成市街,今廟東振興街即是古街道。清道光 19 年( 1839 ),麻豆分出頂街與下街,即穀里街為頂街,在上帝廟四周;穀興街為下街,即護濟宮四周。 護濟宮在清乾隆 58 年( 1793 )由貢生黃大英立「至哉坤元」匾;清道光 15 年( 1835 )時曾重修一次;清同治 4 年( 1865 ),武舉林朝輝倡首重建。光緒年間與日治時期迭有修建,迄民國 44 年由陳定邦等發起修建,民國 45 年完成迄今。 2010 年縣府編列預算,邀請九位建築師及學者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廟內多項珍貴文物需要修復保存,包括泥塑媽祖、全台唯一的木雕三腳蟾蜍、陳玉峰門神彩繪、陳專友的剪黏及陳溪邦的木雕等。 其中陳玉峰的彩繪是國內寺廟彩繪的頂級作品,十分珍貴,護濟宮就有三對門神彩繪。由於早期寺廟彩繪皆未落款,廟方也不知其由來,經陳玉峰兒子陳壽彝鑑定,確定是五十年前他和父親合作完成的作品,雙方都很驚訝。 護濟宮殿右-金蓮寺,主祀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客祀觀世音菩薩,原附祀於護濟宮。前清末年,蔴荳頂街、下街競迎暗藝〔俗稱:十八媱〕,例請地藏王菩薩押陣。日治大正 02 年〔民國 02 年、西元 1913 年〕,蔴荳頂街北極殿析分普濟寺,下街護濟宮析分金蓮寺,將地藏王菩薩等神尊移祀寺中,兩尊菩薩輪流暗藝遶境,傳為民間盛事。惜本項行之有年民俗活動,於日治昭和 10 年〔民國 24 年、西元 1935 年〕,由「曾文郡守小笠原正」明令禁止。 【阿中隨筆】
護濟宮為麻豆地區的信仰中心,主祀媽祖。創建於清乾隆
46(1781)
年,由民間所發起,歷經多次整修,最後一次是在民國
45
年,距離現在也將近
60
年了,因此廟體顯得老舊。
廟方已申請列為古蹟,而
臺
南市政府已將其列為歷史建築,並著手進行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
護濟宮藏有諸多廟宇建築大師的作品,例如陳專友的剪黏、石連池的石雕、陳玉峰的門神彩繪以及陳溪邦的木雕等。
三川門上
石連墀的祈求堵,人物表情生動,服飾線條細膩,亦為藝術佳作,另石先生在東石港口宮亦有作品,只是港口宮保存工夫不足,已讓珍品消磨斑駁,煞是可惜
。而
陳玉峰的門神
彩繪
更是稀罕
,
眼神靈活,線條柔和,仿若真人,不愧為大師作品
。玉峰大師
就是
臺
灣
當代
門神彩繪大師
─
陳彝壽的父親
。護濟宮的歷史珍寶除了前文所提到的石雕、彩繪外,還有數張清代匾額。
清乾隆
58(1793)
年由貢生黃大英所獻的「至哉坤元」匾
就高掛在拜殿之上。
沒想到小小的一座護濟宮,竟匯集了這麼多大師的作品,著實需要
臺
南市府好好規劃保存
。
護濟宮廟體共分為三川門、拜殿、天井、再拜殿、正殿、穿廊,佔地不大
。三川門扛廟角的憨番造型
可愛,不走
一般的
精壯魁梧風,而是袒胸露肚,而且還是大肚腩,別的地方用肩扛,他們除了用肩還用雙手
,模樣逗趣討喜。正殿上的一對
龍柱雕工細膩,氣勢不凡
,
比較可惜的是
神龕
光線昏暗
,所以廟堂的莊嚴感降低不少。而鎮殿媽的表情嚴肅,讓人望之有種畏懼感。而屋脊上的剪黏作品多半已褪色和剝落,別有一番滄桑之美。
由護濟宮
網羅
了數位藝術大家作品就不難看出當年麻豆地區的富庶,這些珍品亟待有關單位盡快維護與保存,當然維修後是否還能保持原樣這誰也不敢保證,所以如果對古蹟有興趣的朋友,或許可以趁早規劃,安排一天到麻豆去參訪這座古意盎然的廟宇
。
看起來頗為嚴肅的鎮殿媽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陳玉峰的門神,眼神靈活,線條柔和,仿若真人,不愧為大師作品
這裡的憨番相當可愛,不走精壯魁梧風,而是袒胸露肚,而且還是大肚腩,別的地方用肩扛,他們除了用肩還用雙手。 石連墀的祈求堵,人物表情生動,服飾線條細膩,亦為藝術 佳作,另石先生在東石港口宮亦有作品,只是港口宮保存工 夫不足,已讓珍品消磨斑駁,煞是可惜。 清乾隆 58(1793) 年由貢生黃大英所獻的「至哉坤元」匾。 【麻豆護濟宮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