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2 年 10 月 12 日 地點: 彰化鹿港興安宮(彰化縣鹿港鎮興化巷44號) 交通方式: 可於彰化火車站搭乘彰化客運至鹿港火車站前下車,前行至三民路左轉,遇興化街右轉即可抵達,步行約需五分鐘。 【鹿港興安宮簡介】 引自 彰化縣古蹟暨歷史建築資訊網 網站 興安宮俗稱「興化媽祖宮」,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清康熙 23 年( 1684 )由福建省興化府人移民台灣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台,於鹿港草仔市一帶興建廟宇。廟名「興安宮」,取其「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 興安宮為鹿港的人群廟之一,「人群廟」係指大陸原鄉某一人群移民到台灣時,所共同興建的廟宇,此人群廟同時兼具「同鄉會館」的功能。與安宮是興化人的祭祀廟宇,因此香火並不興盛,廟貌一直保存原有的格局。 清道光 28 年( 1848 ) 11 月 8 日彰化發生地震,致使興安宮受到震損。清咸豐 2 年( 1852 )由興化藉人士徐鍚麟、周文銓、蘇代生、蕭日新等九位董事再倡議重修,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所見之格局。 興安宮先後曾於清光緒 12 年( 1886 )、光緒 21 年( 1895 )局部重修。民國 74 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 82 年由政府提撥經費修復,至民國 85 年完工,並舉行安座大典。三百多年歷史的興安宮,廟貌與格局仍保存古風。 前殿的牆面有一塊清光緒 13 年( 1887 )「奉憲示禁」碑,此碑文由當時賞戴花翎郎補清軍府代理中路撫民理番鹿港海防總捕分府龍景淳所設立,內文敘述興安宮的廟產,自同治年間戴潮春之亂後,有陸續被竊佔之虞,碑文告示租用興安宮祭祀公業之屋舍者,應依租納稅,廟方董事秉公處理,並辦理廟務暨春秋二祭。 正殿供奉媽祖,兩旁有二尊造型精緻的宮女神像,一位手持粉盒,另一位拿花瓶。 清咸豐 2 年( 1852 )廟宇重修時,由士紳敬獻「奠安山海」匾,此匾左下方有一鈐印,其上書「興安會館」,說明興安宮為興化人的同鄉會館。清光緒 13 年( 1887 )興安宮曾局部重修,並由信士柯清泉、柯春榮敬獻「慈航普渡」匾。 廟方存一張清光緒 12 年( 1886 )的古圖,此圖將興安宮週遭的環境詳細記載,興安宮舊時廟埕有三階舖面,廟埕長十一丈五尺,闊五丈五尺,右下方另署「光緒十二年七月府蔡,斷勘自磚路外起橫一丈歸興安宮管,並立碑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