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朝天宮

  • Share this:

時間: 2012 年 10 月 10 日 地點: 臺南新化朝天宮(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534號) 交通方式: 可於臺南火車站前轉乘興南客運,有多班途經新化的班次可選擇,至新化站下車後沿中山路直行右轉中正路,經街役場再往前直行即可抵達,路程約需十分鐘。 【新化朝天宮簡介】 引自 新化區公所 網站 根據「朝天宮沿革略歷」所載:「本宮創立於康熙丙午年,西元 1666 年聖母神像雕塑存證」。由此看來,明鄭清初時期,媽祖已隨漢人移墾來到新化。嘉慶 12 年( 1807 )在現今信義街衛生所原「豬灶」附近建朝天宮媽祖廟。道光 7 年( 1827 )廟宇可能曾加以整修。清同治元年( 1862 ) 5 月 11 日,地方上發生大地震,新化大部份房舍幾乎全倒,朝天宮亦傾毀。 相傳大地震之後,新化婦女在每年元宵節之後行為開始「豪放」,難以自我約束,也就是台語所謂的「嬈」。通常從農曆元月 16 日開始漸漸出現癥兆,經 17 日,到 18 日最為明顯,接著才又漸漸恢復正常。當時地方上即有句俗諺「盤籬笆,爬豬稠,沒嬈凍未條」(台語)。於是庄民請示媽祖,媽祖降駕指示,在現今「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口附近,俗名「三角湧仔」的地方,是個「八卦蜘蛛穴」,蟄伏著一隻蜘蛛精,由於地震驚擾了這隻蜘蛛精,因此作怪地方,必須在該地建廟鎮壓降妖。同治 6 年( 1867 ),地方上集資三千三百圓,在「三角湧仔」附近,其址約在今「新化老街」的「第一銀行」右前方道路上,重建朝天宮,一直到同治 11 年( 1872 )才完全興建完成。遷建完成的朝天宮,坐北朝南,後方為俗稱「雙現街」背靠背商家林立的繁榮市集,廟埕有 36 攤位,香火鼎盛神威顯赫。朝天宮為了有效鎮壓蜘蛛精,於是召集八保角頭廟宇,如此含朝天宮共七座廟宇,每年元宵過後舉辦俗稱「新化 18 嬈」的神明繞境活動。神秘的傳說「新化 18 嬈」鎮壓蜘蛛精為何稱「新化 18 嬈」呢?因為當時 18 日當天新化婦女癥兆最明顯,故稱之。舉辦的時間是每年農曆元月 16 、 17 、 18 ,連續三天的夜晚繞境。當時參與的各神轎先在當時老街上的「朝天宮」廟埕集合,由太子宮的太子爺當開路先鋒,朝天宮的媽祖壓後,所有參加人員手持火把參與繞境。其目地是藉由眾神明的神威及火把的火勢,掃除燒毀蜘蛛精所吐的蜘蛛絲,以斷除蜘蛛精的妖法,從此新化婦女回歸正常,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大地上最賢慧的淑女之一。 「新化 18 嬈」這般具地方特色的繞境活動大約從西元 1868 年左右開始舉行,一直到 1936 年之後,日本當局推行皇民化運動其間才停止,前後持續約 70 年左右。民國 80 餘年間,在地方共同推動下,曾再舉辦過數次。 「水德揚靈」,新化朝天宮媽祖 現今的「新化老街」,早期俗稱「大目降街」。日治時期大正 12 年( 1923 ),日本當局推行「街道改正」計畫,當時的朝天宮正好位於「大目降街」道路上,阻礙交通,當局有意將廟宇拆遷,但地方士紳們不同意,於是僵持不下。後來日本當局藉故邀請地方士紳們到日本旅遊,地方士紳不疑有它而接受邀請,日本當局乃藉此機會將廟宇拆除。後來「太子宮」信徒捐獻現今廟地,大正 15 年( 1926 )乃遷建現址,至昭和 2 年( 1927 )遷建完成。民國 35 年( 1946 )廟宇因大地震前殿倒頹只留後殿,直到民國 61 年( 1972 )眾議修建,民國 63 年( 1974 )竣工。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