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仔腳.朝興宮】
朝興宮主祀天上聖母三媽又稱:土城營仔腳媽祖,配祀池府千歲與天虎將軍。其源由明朝熹宗天啟年 ( 西元一六二一年 ~ 西元一六二七年 ) 大陸沿海商船與台灣府城通商期間,其商船在舊漁行口小西腳附近靠岸後,請船頭媽祖奉請登岸,爾後安置於漁行口,供眾漁民祭祀,然而漁行口遷移,由土城營仔腳的三位耆老,黃琴、李云、陳於,恭請媽祖至營仔腳祀拜,當時永固金城鎮海營又稱土城營仔腳朝興宮,其住戶均以經營漁塭為生計,故而商議恭請媽祖至營仔腳祀拜護佑漁民,其住戶僅二十多戶均以爐主輪流祭祀之方式。
【溫陵媽廟】
溫陵媽廟,原名「溫陵祖廟」,簡稱「溫陵廟」源隸屬於泉州鄉會館,也是當時三郊集團主祀之廟,奉祀來自泉州天后宮之聖母香火,故又稱「溫陵媽廟」,主祀天上聖母,配祀觀音的廟宇之ㄧ。原廟建於臺灣 ( 南 ) 府寧南坊上衡街 ( 遺址:今臺南市中區忠義路三十七號 ) ,其附近有五帝廟、三官堂、天壇等祠宇,為清代府城寺廟較為密集之街道。
據嘉慶二十二年 ( 西元一八一七年 ) ,《續修台灣縣志》已見著錄,已有溫陵媽廟之記載,可知溫陵廟至嘉慶初年已創立,稱「寧南坊上橫街廟」,名曰「溫陵媽廟」,謂係泉州人建。原是小廟,迨清.道光九年 ( 西元一八二九年 ) ,總理黃捷隆、莊世捷主導發起募集二千二百三十七圓改建,清.道光十五年 ( 西元一八三五年 ) ,募集一千三百三十圓修建後殿。至日治時期,廟宇有門、拜亭、龍井、虎井、深水埕、殿凡三落 ( 本殿、中殿、後殿 ) 及左右兩廂,總建坪五百餘坪,其中左右兩廂共一七二餘坪,其規模龐大雄偉。
廟宇在日治時期,三郊逐漸衰微,日.明治三十年 ( 西元一八九七年 ) ,本廟右廂為日人征用為臺南郵便局倉庫,迄日.大正二年 ( 西元一九一三年 ) ,五月始歸還給廟方;日.大正三年 ( 西元一九一四年 ) 六月 , 三郊組合撥款一千餘元修繕,同年,中殿、後堂及左廂則另租與防疫合作社事務所,有契約但無期限,迨日據末期,原三郊產業幾乎變賣一空,而本廟地也因屬於私人登記,於是被賣給延平企業公司。
民國四十六年,本廟將被拆毀,當時信徒委任吳左松與延平公司訴訟,纏訟八年,經最高法院判決,廟地歸買主,廟屋歸信徒,雙方和解,而延平公司亦增購土地五十坪,贈與,使其搬遷延續香火。
【合併緣由】
溫陵廟先為台南郵局佔用大正二年歸還,翌歲三郊鼎新重修為上橫街之大廟,卻因日治末期,三郊解散時被變賣,香火頓時失終,民國四十六年,溫陵媽廟拆除,神祇無依。
當時的營仔腳朝興宮,僅僅是以竹架搭蓋的臨時性建築來恭祝聖母聖誕,並非正式的建築結構。而當地營仔腳朝興宮土城媽祖因營宮貲財難覓,乃由朝興宮代表黃丁胖先生謀合,由朝興宮信徒捐贈土地九十坪土地,溫陵媽廟出廟材,提議二廟合併。於民國五十三年始建新廟,是為今廟。
兩廟合併後,建新廟在民國五十三年甲辰 ( 西元一九六四年 ) 慶成,朝興宮、溫陵廟尊神合祀,然而今廟現址,地處於五條港區濱港口之處,位於舊運河之南岸,因位居永固金城鎮海營之下,故曰「土城.營仔腳」,而將兩廟合併後現今廟名稱之為「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溫陵媽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