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2 年 10 月 6 日 地點: 高雄旗山天后宮(高雄市旗山區永福街23巷16號) 交通方式: 於高雄客運總站搭乘往旗山的公車,有多班可選擇,車程約一個鐘頭。至旗山客運站下車後往旗山老街方向步行約十分鐘即可抵達。 【旗山天后宮簡介】 引自 旗山天后宮 網站 旗山天后宮建於嘉慶二十二年西元 1817 年,距今約 191 年歷史, 是本地的主廟,旗山人稱為『媽祖廟』,亦是本地開莊的市集、信仰、精神等活動中心,是凝聚社區意識與聚落發展的樞紐。研究台灣各聚落之文史工作,常以各地之主廟探考。以了解其形成與發展,目前列為三級古蹟之一。 天后宮主祀『媽祖』 ( 實有五媽 ) ,左祀『境主公』、右祀『註生娘娘』。有千里眼、順風耳二護法將軍,座下有山神座騎-虎爺,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都舉行廟會祭典,每三年擴大舉辦。凡本地其他廟有舉行慶祝活動,皆當先請媽祖,以示敬重。
廟宇雖經歷多次重修,但一直保留福佬廟屋傳統風貌。廟身為磚木構造,二進式傳統閩南廟宇分為三川殿與正殿,以廊相接, 正殿樑柱構架為疊斗式,廟兩旁為後廳與廟室,中軸空間配置自前而後為廟埕、三川殿、天井、正殿。它的木造結構、斗拱、裝飾及石材雕刻,皆來自中國,廟內石雕,樸實簡雅,其石材、雕飾物雅緻絢爛緊密,其木材亦是唐山福杉。
西元
1817
年「奉獻」
碑鑲於左外牆(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
碑文記述當時聚落消滅流棍事蹟,廟內壁亦有聚資重修碑兩座(興建天后宮碑誌、重修天后宮碑記),皆是研究旗山發展史的珍貴資料。
【隨筆】
旗山舊稱「蕃薯寮」,據說是因為當初漳州移民進入此地開墾時,在田園未成熟前只能先栽種番薯維生故而稱之,也有一說是當初這裡有一位老太婆在這裡搭草寮販賣番薯糊給路過的旅人充飢,故而稱之蕃薯寮。直到日據時代,依當地「旗尾山」之名而改稱為「旗山」。
只要有天后宮的地方,就確定一定會有閩南人的足跡,旗山天后宮的創建正代表著當地閩南勢力的崛起。廟宇就座落在最興盛的旗山老街上,不過開口背對老街,因此得以隔開喧鬧繁雜的人群,保有一絲神聖的寧靜。
由於剛整修完成不久,所以整座廟看起來煥然一新,廟的門面是座五開間的閩南廟宇格局,三川殿上的裝飾以剪黏為主,正脊上有雙龍護三星,垂脊排頭有八仙賀壽,都是剪黏作品。門口一對龍柱是採「覆地」式,龍首在下方,龍身盤柱而上,不過用了顏料彩繪,感覺上就是少了點古味。正門的一對石獅子同樣也是傳統樣貌,公獅張口繫球,母獅閉口護子。再看到兩邊過水廊的門上有一對剪黏鰲魚,造型看來格外可愛有趣,鰲是古代神話中有魚躍龍門的過程,也有鎮火的寓意在。一進三川殿,可見民國三十五年重修時,當地郡守林添丁鎖敬獻的「海天活佛」匾,因獻者與媽祖同姓,所以落款處自稱「裔孫」,今許多林姓家族暱稱媽祖為姑婆祖亦是同樣的道理。
越過三川殿穿過天井就是正殿,旗山天后宮的鎮殿媽祖為少建的軟身鎮殿媽,軟身的特色就是四肢關節皆可活動,這裡的鎮殿媽高五尺八寸,是光復後才重新雕塑的作品,原有鎮殿媽已於皇民化運動中遭到焚毀。神龕上方懸掛一方「坤德配天」匾,為道光二年
(
西元
1822
年)當地信徒所共同捐獻。正殿立有兩組千順將軍,據廟方說法原先由大陸匠師刻好的一組,被信徒認為體格太過纖細,看起來不夠威武,於是後來才又請台灣師傅再雕刻一組,成為了正殿上同時有兩組千順將軍的現況。
旗山天后宮是一座兩進式建築,並無後殿,兩旁各有一座護室,為舊時「南北管樂社」集會演練吟唱的場所,現今於虎邊護室陳列有相關文物、樂器,而龍邊護室為南管「悟真社」,還供奉至聖先師神牌以及「宣講聖諭」牌。
旗山天后宮為當地大廟,自古以來就為旗山居民的信仰中心,廟宇的精緻度或許稱不上高超,不過卻可看出先人篳路藍縷,胼手胝足奮鬥後,對於信仰的那股渴望與奉獻的心。探訪當天剛好遇到有兩位外國人在友人的陪同下前來參觀,廟方人員也很熱心的主動解說,很高興能看到這一幕,因為台灣能吸引外國人的,絕對不是什麼一零一大樓,不是什麼購物天堂,而是最在地的人情文化,這才是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下次到旗山老街一遊,不妨安排點時間,轉進去天后宮去走走看看。
【旗山天后宮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