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陪讀去 兒子變乖乖

  • Share this:

台灣社會近來陸續發起關懷貧童的行動,為弱勢家庭的孩子輔導功課,搶救孩子的未來。但台北有一對傳道夫婦,更進一步「從搶救家長」著手,他們帶著十多個貧困的單親媽媽組讀書會和成長團體,一年多來,這群媽媽們已從昔日的怨懟愁苦,轉為滿心喜樂。

每逢周末下午,南京東路禮拜堂的「惠林全人成長中心」便聚集了這群媽媽們,最近她們正在分享一本書─「如何教養孩子品德」。每個人臉上雖是生活折磨的風霜,但談起孩子的進步卻是滿臉興奮,甚至感動到哽咽。

一旁的傳道夫婦李智華、唐素碧,臉上盡是欣慰。因為不過一年多前,為著孩子 學習 成績低落、走上歧路,這群單親、低收入、教育程度也不高的媽媽們,只會嘆氣流淚或憤怒咒罵,完全不知該怎麼辦? 她們只會打孩子、罵孩子,逼得孩子更會蹺課逃家。

基督教救助協會一年多前展開「弱勢兒童陪讀計畫」,希望透過課後的功課輔導,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順利升學,未來才能自社會的底層翻身。李智華夫婦一開始熱心地投入,在教會成立「厝邊頭尾」弱勢兒童課後陪讀班,輔導40多名國中小學生,但他們發現,很多孩子沒有學習動機,行為偏差,推諉責任,老師們帶得很灰心,一個一個走掉,陪讀班幾乎要關門。唐素碧不肯放棄這些孩子,她鼓勵孩子用功,但一天有個念國中的男孩,粗著嗓門吼她:「用功又怎樣?我媽根本不在乎,她只會天天罵我!」唐素碧才驚覺,原來孩子們全來自單親家庭,媽媽四處做工、幫人打掃,她們無力也無心拉拔孩子的功課,更不懂得如何幫助成績低落的孩子,於是她決心:「要救孩子,得先救媽媽!」

上學期起,李智華夫婦為媽媽們成立讀書會,說服媽媽們參加。一開始,很多媽媽鎮日為生活奔波,勞碌不堪,根本不想讀書也不想上課,但慢慢地她們發現這裡是另一個家,傳道和師母帶著她們禱告、讀書,幾個媽媽還能互訴心中酸楚和生活艱辛,或者一起 討論 書中的親職教養觀念,分享彼此的困境。短短幾個月,媽媽們都再也離不開這個陽春卻溫暖的小教室。

例如單親媽媽「玉珍」,先生早已離家,從不拿錢回來,玉珍帶著兩個兒子,還替先生揹一大筆債。她每天四處幫人打掃,工作十多個小時,生活的壓力把她折磨得疲憊且易怒,總在情緒中管教孩子,孩子做錯事,她馬上破口大罵,或是拿起棍子打人,逼得孩子說謊和逃家。

另一個單親媽媽「美英」,她的孩子有學習障礙,成績極差,品性也很糟,美英向師母哭訴:「我打也打過了,罵也罵過了,但就是沒有用,我每天拚命工作賺錢,根本沒時間也能力教孩子,我好怕兒子學壞…」

但是,加入讀書會後,因為傳道、師母和許多同病相憐的姐妹們的分享,玉珍學會和兒子好地說,她學著欣賞兒子的優點,學著讚美兒子,不再打罵;這學期學校導師告訴她,孩子成績進步很多,讓她喜極而泣,回家又給兒子多年未曾享有的大大擁抱,兒子一句貼心的: 「媽,我知道妳真的很辛苦…」又讓她感動得淚如雨下。

美英也一樣,師母和姐妹們陪伴她、開導她,她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對待兒子,試著和兒子做朋友。慢慢地,她心裡變得平靜、寬容,兒子的成績和品性都明顯改變,這美英開心地說:「這真是最好的禮物。」

【2007/02/21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