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台灣就連保險業務員也鮮有人聽過「投資型保單」;但在去年,台灣人所購買的10張保單中,竟有將近3張是投資型保單。而有業者更指出,在今年以來的新契約保單中,投資型保單已占5成以上。
24歲的證券營業員蔡春華,2年前領到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薪水時,正好投資型保單大熱賣,光是保誠人壽就突破了10萬張之多,每天都會聽到客戶和同事談到投資型保單的蔡春華,也就打算為自己也買一張投資型保單。
投資基金 還有600萬壽險
但畢竟身在金融業,蔡春華並不是衝動購買,而是經過了比較發現,她可以用便宜的保費買到更多的保障,而且還可以投資基金獲利。因此,月薪3萬多元的她,決定每個月撥出3000元購買投資型保單,不只可以投資保險公司提供的各種基金,還可以有高達600萬元的壽險保障。
至於一般傳統保單,通常都是繳出大筆的保費,等到身故、生病或是滿期,才能領到保險金。尤其大部份的人,保單一簽就得繳費20年(繳費年期長,保費較低),但繳的費用也只有買「保障」;但投資型保單,讓一筆保費既能有壽險保障,又能有投資獲利的雙重效果,「這樣的保單設計才算smart!」蔡春華說出投資型保單能吸引人心的關鍵。
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彭金隆教授指出,投資型保單因採取自然費率計費,故比一般採平準型的壽險保費來得便宜,而且繳費方式及金額可以彈性調整(例如加碼投資),消費者不必受到每檔基金申購最低3000元的限制,可以自行組合不同的基金進行投資,再加上雖然有投資的事實,卻擁有保險金給付(含投資獲利所得)免稅與保費可列舉扣除等稅負優勢,因此成為熱門的投資工具之一。
連結標的績效好 一季賺8%
「就算投資績效普普,只要我還有交保費,保障至少都還有600萬元;但如果我的投資績效好,我的保障就可不只600萬元!」蔡春華說得眉飛色舞,因為她靠著自己精選連結的3檔基金,最近一季的績效就高達8%。
儘管彭金隆和蔡春華都點出了投資型保單的最大優點,但一般人不見得能像蔡春華般保費和投資獲利「雙賺」,甚至還可能因為選錯基金、投資失利,連保險金都被「虧」掉。
然而,投資型保單雖因有機會「投資賺錢」而大受歡迎,但弔詭的是,自投資型保單於2001年被引進國內以來,市場上卻甚少對各家投資型保單所連結的基金績效加以檢視。有鑑於投資型保單的投資風險乃「自負盈虧」,《理財周刊》於今年11月進行「投資型保單投資基金績效」大調查,消費者可藉以挑選或調整出績效最佳的基金組合,讓手上的保單成為「最賺錢的一張保單」。
根據本刊調查,目前國內共有22家壽險公司提供投資型保單(編按:中央人壽僅提供連動債為投資標的,故不在此列),各家提供連結的基金從3檔到100多檔不等。而基金類型則涵括了股票型、債券型、貨幣型、平衡/組合型、貨幣型、指數型,及近來國內最熱門的不動產證券化(REITs)型等,其中又以股票型和債券型最多。
在過去2年裡,股票型及債券型基金前5大報酬率,以新興市場的投資績效最為亮麗,尤其是投資在拉丁美洲的股票型基金,2年報酬率都在100%以上。換句話說,若壓對寶的人,這2年就可以賺到1倍的報酬,和銀行定存只有2%左右相比,投資報酬率可以說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