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金旺/台中報導 中醫將脂漏性皮膚炎分為油性與乾性兩種。治療油性的脂漏性皮膚炎,中醫會用一些清熱利濕的藥物來治療,如龍膽瀉肝湯,此外,要改變「腸胃濕熱」的體質,一定要改變飲食習慣。那麼乾性脂漏性皮膚炎,中醫會用一些養血祛風的藥物來治療,如當歸飲子、消風四物湯等等,另外,還要改變「血虛風燥」的體質,平常可以多吃滋潤補血及富含膠質的食物,如枸杞、蘋果、葡萄、櫻桃、山藥、白木耳、黑木耳、海帶、牛奶、蜂蜜等等。 有些人,只要到了秋冬季節,鼻子兩側就會紅紅癢癢的,還很容易脫屑,用什麼保養品都覺得不舒服,皮膚又粗又油,常常出現紅疹脫屑,就跟頭皮屑差不多,這是皮膚科醫師說這「脂漏性皮膚炎」,與體質有關,容易復發。 樓中亮中醫診所醫師韋睿宏指出,脂漏性皮膚炎,顧名思義,就是皮脂腺分泌較旺盛的皮膚部位發炎,如頭皮、顏面、胸背、肩胛,症狀輕微的只是頭皮癢、頭皮屑增多而已,症狀再嚴重一點,則是臉上眉毛、鼻子兩側、耳朵前後出現脫屑、紅斑及疹塊,甚至蔓延到胸背、肩胛等部位。古代中醫依照這種疾病的特性,將它命名為「白屑風」,若蔓延到顏面則稱為「面游風」,若蔓延到胸背則稱為「鈕扣風」。 脂漏性皮膚炎與「皮屑芽孢菌」有關,它是一種與人體正常共生的真菌,通常存在於人體皮脂腺分泌較多的部位,當它量少的時候可以與人們和平相處、相安無事,但是當它量多的時候,卻會造成頭皮與皮膚的發炎。許多因素都會使「皮屑芽孢菌」增加,包括了體質、抵抗力降低、緊張壓力、季節變換、熬夜睡眠不足、維他命缺乏、高熱量及高脂肪飲食、刺激性食物等等。 韋睿宏中醫師說,油性的脂漏性皮膚炎看起來皮膚光亮油膩,頭皮也是油膩膩的,容易發紅、發癢、有滲出液以及油膩性的脫屑和結痂,有時還會伴隨著火氣大或其他腸胃症狀,如便秘、胸悶、腹脹等等。這是吃太多辛辣油膩的食物,使得腸胃運作失常,內生濕熱與毒素,中醫稱之為「腸胃濕熱」。 乾性的脂漏性皮膚炎看起來皮膚乾燥,皮膚層層脫屑伴隨著搔癢,稍微梳梳頭髮,頭皮屑就如同雪花般飄落,常常使得患者不敢穿黑色上衣。有時候還會伴隨著頭髮乾枯、皮膚暗沉肥厚、大便乾燥、手腳冰冷等等。這是體內氣血循環不好,加上外感風熱之邪,鬱久化熱,耗傷陰血,肌膚失去濡養,中醫稱之為「血虛風燥」。 治療油性的脂漏性皮膚炎,中醫會用一些清熱利濕的藥物來治療,如龍膽瀉肝湯。除了藥物以外,要改變「腸胃濕熱」的體質,一定要改變飲食習慣,平時要多吃糙米、蔬菜、絲瓜、冬瓜、蓮藕、綠豆、薏仁、海帶、紫菜等等,這些食物都有清熱利濕的效果,不吃高熱量、高脂肪、刺激性以及熱性食物,如巧克力、起士、奶油、油炸類食物、酥酥脆脆的零食、咖啡、茶葉、辣椒、咖哩、沙茶醬、荔枝、龍眼、榴槤、芒果等等。如果患者有便秘的問題,平常可以常吃地瓜葉、芹菜、奇異果、火龍果等等,這些食物都有助於排便。 治療乾性的脂漏性皮膚炎,中醫會用一些養血祛風的藥物來治療,如當歸飲子、消風四物湯等等。除了藥物以外,要改變「血虛風燥」的體質,平常可以多吃滋潤補血及富含膠質的食物,如枸杞、蘋果、葡萄、櫻桃、山藥、白木耳、黑木耳、海帶、牛奶、蜂蜜等等。但是要避免燥熱性的食物,如燒烤類、油炸類、辛辣類以及其他刺激性食物。 除了飲食的調整,頭皮與皮膚的清潔、規律的生活、壓力的抒發也都是很重要的部份。平常可以選擇適當的抗屑洗髮精,洗頭時必須用指腹按摩頭皮,而不要用指甲用力抓洗,以免抓破頭皮,引起感染。洗臉、洗頭時用溫水而不要用熱水,同時也要避免用太熱的風吹頭髮。洗臉時選擇溫和不刺激的洗面乳,若是乾性的脂漏性皮膚炎,還要配合適當的皮膚保濕。另外,不管是油性或是乾性的脂漏性皮膚炎患者,平常都應該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以及情緒壓力,養成早睡早起以及適當運動的習慣,這樣才能有效改善症狀。
簡化保養 冬季肌膚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