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運動傷害

  • Share this:

膝關節運動傷害 《2010/01/17 17:32》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氣候轉冷,使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前往骨科求診的人數明顯增多;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醫師蘇聰明提醒指出,這種病痛和氣候變化很有關係,民眾不要被誤診為「風濕性關節炎」而延誤病情。 蘇聰明指出,疼痛的原因大多是長期姿勢不良,膝蓋受力不均、退化、受傷及體重過重等因素所造成;以中醫而言,認為此病除與外傷有關外,肝腎功能失調或因風寒濕邪侵襲,以致經絡受損,氣血阻滯不通而引發疼痛。此病在中醫則歸於「膝痹」的範圍。 臨床表現為膝蓋走久會痛,上下樓梯無法用力,嚴重時膝關節不能正常伸直和彎曲,寸步難行,尤其以早晨起床或工作勞累時加重。 這種關節痛和年齡、性別、職業、體型、骨質密度等關係密切,經常跑跳,體重較重者和運動員,膝關節疼痛發生的機率較多。其中以 40歲以上的女性居多,尤其是更年期婦女。 臨床上,中醫將退化性膝關節痛病患者,依症狀、病因、體質、歸納為三種加以治療: 一、肝腎虧虛─膝關節疼痛,活動不便,膝關節周圍肌肉輕度萎縮,體型消瘦、腰膝痠軟、頭暈耳鳴、面色蒼白,可用滋補肝腎,強筋壯骨中藥。 二、瘀血阻滯─膝關節刺痛,痛有定處,活動受限、痛處拒按、常於半夜痛醒,可用活血通痹中藥。 三、寒濕阻滯─膝關節發涼沉重、活動受限、遇陰雨天疼痛加劇、熱敷後疼痛減輕、怕冷、四肢冰涼、可用散寒利濕,通痹止痛中藥。 針對這類患者,中醫常選用「痹痛靈」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消腫止痛的加減方治療。以避免膝關節逐步惡化、變形、終至無法行走。 蘇聰明指出,如果病情比較輕微可用熱敷、中藥外敷等方式來改善,若經久不癒且症狀較重者,常有反覆發作的現象,就必須配合中藥內服,才能奏效。 雖然此方子可以改善病情,但平日還要更注意動作,像提重物、走遠路、爬山、爬樓梯或跳躍等劇烈運動最好避免,才不會影響療效。 《2007/12/29 20:10》 ■吳重達 一位長輩長年最愛的運動是打高爾夫球。二、三十年下來功夫十分了得,平均十八洞一直維持在八十至八十五桿。連年輕人都不太敢與他「燒」(打賭)。 有一天他跑到門診來,說雙膝痛,已有點走不動,最重要的是打球距離變短,平均一長洞得多花上一桿。現在連以前對他敬而遠之的傢伙都有膽向他挑戰了! 幫他做了檢查,X光顯示他已有退化性膝關節炎,尤其內側關節面與臏骨-股骨關節面較明顯。向他解釋了病情與各種可能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的復健治療、藥物治療與手術方法。由於他雖已七十,但因關節炎仍屬中等程度,又不忍心犧牲最愛的高爾夫球,我們一致同意使用保守療法來處理。努力了一陣子後他可以不必坐車走完十八洞,那些好膽向他挑戰的傢伙又一個個縮回去了! 完全不痛了嗎?那可不。只不過經過復健治療,他可與那大幅減低的疼痛和平共存,且疼痛的程度不至於妨礙他的功能罷了!如何做到的? 首先,醫師幫他準備了最簡單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以防萬一,當疼痛發作時短期使用個一、兩天,平常則教他天天做復健。這些復健由治療師教導,一般人大約教個二、三次就可以上手了,做得不錯之後便不必再到醫院,而是在家裡自我操控,我們稱這個為「居家式復健」。 做那些?只有兩項,一是關節活動度訓練,另一個則是與膝關節相關的肌力訓練。這些不必動用到醫院的貴重器材,用自己的身體與家中的物品便可做到了!天天持之以恆的復健就可見到效果。我們也鼓勵病人騎腳踏車,(以室內腳踏車較安全),將座位調高,阻力調低,天天騎個二、三十分鐘,除了膝關節得到復健,心肺功能也大有增進! 因為座位調高膝關節得到活動、潤滑,臏骨-股骨關節面的壓力最小。阻力放低更進一步降低臏骨-股骨的壓力。若是反方向做,迷信高阻力才能得到肌力的增進,在沒有增進肌力之前膝關節痛會先出現,這一點必須注意! 另一個運動是在水中運動。因為水有浮力,所以下肢關節的負擔會變少,在陸上的衝擊作用到了水中不見了!另外,水有阻力,在水中運動,利用這個不大不小的阻力剛好可以增進各個肌肉的力量。有人反映說不會游泳因而做不到?這是錯誤觀念,因為病人只是要泡在及腰深的水中即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便是在水中走路,這連不會游泳的人應都可應付自如才對! 肌力訓練不一定得去健身房。自己的小腿便已有一定的重量,對抗地心引力運動就可達到不錯的效果。若再嫌不足,自己做個二公斤的沙包或組一條橡皮筋(小女孩玩遊戲那種,五條一組一串串下去,長度、粗度可自調而構成需要的阻力),就可做得不亦樂乎了! 當然,做任何運動之前必須暖身,在運動中遵守量力而為的原則,運動之後將兩膝關節好好的伸展、冰敷一下,就可以得到運動的好處而避免了運動帶來的傷害或不舒服感。(此文與下文回應一位敬愛的讀者之來信指教)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社區醫療部運動傷害科主任) 玻尿酸 《2008/01/05 19:14》 ■吳重達 膝關節炎除了藥物、復健外,坊間也流行打玻尿酸。 玻尿酸是軟骨的成分之一,研發出來之後被當成關節炎的救星,尤其在美國FDA准許使用之後人氣更是直線上升。骨科醫師不跟病人打似乎就趕不上時代潮流了! 有效乎?病人如果如此問,醫師只有笑一笑回答:「上帝知道而已!」。目前實在沒有強烈的科學証據說它有效。就像葡萄糖胺一般,即使已有研究說它基本上沒有任何療效,大家還不是照吃不誤?而且銷路長紅,看電視上充斥著各家廣告就可以知道了! 幸好玻尿酸衛生署將之列為藥品,健保局也規定了它的使用方法。一個療程打上幾針,一週一針。(日本製的打五針,英國做的打三針。)一年可打兩個療程。即使如此,仍常聽聞病人自費到那裏打了針,每一針的價目有時醫師聽了會難以置信,心想若自己也如此幹不早發了?還再這裏辛苦寫稿賺那微薄得嚇人的稿費? 有效否?真的不知道。醫師自己的經驗與觀察是大約一半的病人反應說有些效果。可是,到底效果是出在膝關節真的得到所謂的潤滑或保護?或是在膝關節打針但實際上卻治療了病人的腦部(治療之心理作用)?另一半的病人則不覺得注射提供了任何益處。所以,打了針病人怪說沒效醫師也不會覺得奇怪! 那你會不會跟你的病人打?在某些條件下,會! 醫師個人的作法是,病人適合做關節鏡手術就做手術。根據手術中看到實際關節面軟骨破壞的狀況做是否打針的決定。關節面破壞不大者手術本身就可以提供止痛的效果,打針也不會錦上添花。所以,不用打! 當關節面破壞嚴重,也許打針可以有些正面效果。就好像齒輪銹得厲害,將那些銹清除後再上油,齒輪會運作得順一點,不會一直卡住。已有一些臨床報告指出,在關節鏡手術後六週內打玻尿酸,觀察到的正面效果比手術前打或手術後馬上打要多些。所以,醫師對這些適合施打的病人在術後二至六週施打玻尿酸。 沒手術能不能打?醫師自己的理論是,關節內絨毛膜發炎,增生一大堆,也許又有游離體?這就好像花園中長滿了雜草,碎石頭也一大堆。此時給肥料豈不是都讓生命力較強的雜草給吃了?碎石不移除,能鑽入土內給植物吸收的肥料豈不大大減重? 因此,醫師個人並不對非開刀的病人做注射的動作。只有以關節鏡清創之後,判斷也許玻尿酸可以提供一些幫忙的病人醫師才在徵詢病人同意之後幫病人向健保局申請。許可之後再幫病人施打。因為上述之原因,除非病人錢太多且堅持無論如何一定要打針,否則醫師不鼓勵病人自費打針。 玻尿酸、葡萄糖胺若真有神效,那骨科不會有那麼多病人,人工關節也早就沒市場了!退化是人的宿命,想辦法去應付,與之和平共存才是正道! (作者現任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社區醫療部運動傷害科主任) 預防骨質疏鬆 三要三不 《2008/01/04 20:52》 骨質疏鬆症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造成老年人骨折的潛在因素,郭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國禎提醒,預防骨鬆,應該從小就要存骨本。(記者黃微芬攝) 記者黃微芬/南市報導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殺手,往往無聲無息地進行,但只要不慎跌倒就很容易發生骨折,影響老人生活品質至鉅;郭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國禎強調,骨質疏鬆症是一項高死亡率的疾病,因此導致婦女發生骨折的機會,依美國的統計,比心臟病、中風及乳癌的發生率還要高,想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宜注意「三要」、「三不要」。 所謂「三要」,也就是要鈣、要運動及要曬太陽;吳國禎說,每個人都應該從幼年期就開始儲存骨本,飲食上應終身注意充分鈣質的攝取,每日三餐之鈣攝食量應以一公克為目標,如果飲用牛奶不會腹瀉,則早晚各一杯 500cc的牛奶,不論高脂或低脂、熱或冷都好;若會腹瀉,則可購買鈣片來服用,年輕人可選擇含碳酸鈣成分的鈣片,因為其鈣含量最高,惟其易引起便秘,老年人不適合,可改選擇含檸檬成分的鈣片,雖然鈣含量不如含碳酸鈣的鈣片,但較易被吸收,也較不會刺激腸胃。 第二要是運動,吳國禎建議,每天做負重式運動,如此服用的鈣質才會被骨頭吸收,而且可增加肢體的協調性,不容易跌倒;最簡單也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每天散步 30分鐘,也有研究指出,打太極拳對增加骨質密度也有幫助。 第三要是曬太陽,吳國禎說,這不是到大太陽底下曬的意思,只要每天到戶外活動 30分鐘,使人體皮膚合成維生素 D,就有利腸胃道吸收鈣質;如果怕曬太陽,最好每日需要補充至少 400國際單位 (IU)的維生素 D。至於「三不要」,就是不要抽菸、不要喝酒及不要過瘦,尤其是後者,別以為瘦就是美, BMI<20的瘦子,其實正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之一。 吳國禎表示,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其實還有很多,例如不要食用含磷、蛋白質及咖啡因過量的食物、避免荷爾蒙不足、避免會增加骨鈣吸收的藥物等,也都是可行的方法,但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還是「三要、三不要」,只是把握這項原則,就可有效預防骨鬆的發生。 他強調,骨質疏鬆症的可怕是因為其會造成骨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腕關節、脊柱體及髖部骨折;依健保紀錄,發生髖部骨折的老年人,一年內死亡率為 15%,比罹患癌症的第一年死亡率還高, 50%以上的人會造成行動不便,需要終身依賴別人照顧,這相當震懾人心,因此骨折預防,不可不慎! 老年人肱骨頭骨折 《2010/01/16 18:57》 ■吳重達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太太在家跌倒,左手臂痛得舉不起來,找傳統醫療治了一週仍不見好轉,於是來到門診。 由病史醫師猜可能是個骨折。照了 X光回來果真是肱骨頭的骨折。肱骨頭裂成三片,幸好都仍沒有分離,整個關節看起來尚稱完整。醫師建議用三角巾固定肩關節,等骨折漸漸癒合即可。老年人當然欣然接受這個不開刀的建議。可是,年輕的家屬提問說不是開刀比較快好嗎? 理論上骨折做內固定,尤其是牽涉到關節面的骨折,是可以讓病人提早復健。但在肱骨這個狀況不一樣。肱骨頭的皮質骨比其他地方的薄,且頭內之海綿狀骨也較少,故做內固定時常常找不到適合的東西來做固定。尤其老年人又有骨質疏鬆的問題,這個地方我們常戲稱為「蛋殼」骨,即骨頭又薄又脆之意。 若是骨折有位移但只有一處,此時仍可將之拉回、固定。若是已碎成二片以上,且位移嚴重,或關節形狀已不見了,年輕的病人尚可一試開刀內固定。年長的病人教科書上根本就建議做人工關節置換。 幸好肩關節不必負體重,大部分的骨折利用地心引力做牽引都可以拉到接受的程度。也因為血循很好,加上合理的固定大約都可以癒合。也許癒合起來 X光上看來實在不漂亮,但它總是根完整的骨。關節面若得以多維持,那肩關節的功能也多少保留。年紀大的人若能有自我照顧、生活的能力不就是美事一件嗎?所以,此類骨折不開刀是合理的!(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主任)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文/陳志華

膝關節是人體運動最重要的關節,舉凡要跑、跳、蹲、跪的動作都需要良好的膝關節功能。包括籃球、足球、棒球等運動,都需要穩定而有力的膝關節,才能達到最高運動技巧及表現。

膝關節受傷也是常見運動傷害,因膝受力的大小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要判斷受傷的組織結構或嚴重程度,必須要詳細瞭解受傷當時的運動或姿勢。此外,也要區分關節腔內或腔外組織受到傷害。腔內組織包括: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半月板破裂及關節軟骨。腔外則包括內、外側韌帶,肌肉,肌腱及皮下組織。關節腔內傷害造成血腫集中在關節內,影響活動,關節外的出血則會分散開在皮下組織,不會影響關節動作。

◎臨床上常見的膝關節運動傷害有:

●前十字韌帶斷裂:

這是最常見的膝部嚴重運動傷害,國內約半數是打籃球受傷造成。跳起來搶球或搶籃板落下時扭到膝蓋,有時會聽到聲音,之後無法再站起來,膝關節很快腫起來,膝蓋也因此無法完全伸直,只能彎曲在30度左右,也不敢踏地走路,需幾天後腫脹才會漸漸消散。兩、三週後腫脹消失後,幾乎可以正常走路,但是不敢再跑、跳、打球,而且膝蓋會發生前後鬆動現象。

●內側韌帶傷害:

如果受傷時,膝蓋呈外翻姿勢,常會傷到內側側韌帶,膝關節內側有疼痛、壓痛及瘀血現象,膝蓋作外翻動作,會使疼痛加劇,走路時,內側會疼痛而不太敢走。

●半月板破裂:

常發生在跳躍落下時,膝蓋稍微偏內或外側而著地,碰撞內側或外側半月板而造成破裂。疼痛程度較輕微,仍可以走路,有時會輕微關節腫脹,但很快消失。如果破裂碎片較大,碎片會飄移卡在關節中間而致膝蓋卡住,不能動彈,將膝蓋稍微搖扭一下就好了。半月板破裂較不會造成運動障礙,但是跑跳時,會感到關節內側或外側疼痛。

●關節軟骨破裂:

如果膝關節股骨及骨的關節面撞擊太厲害,可能造成軟骨破裂,也會造成嚴重關節血腫,碎片若掉在關節腔內,卡到骨頭疼痛而無法正常活動,走路時,在某個動作會有突然劇痛。

膝關節運動傷害發生後,要遵循RICE處理原則,休息及冰敷可減輕疼痛及腫脹,膝關節腔內有血腫可抽出來,減少腫脹及關節活動障礙。

有時要以膝關節護具固定膝關節,以避免進一步傷害。X光檢查一般會呈現骨頭正常,但相關軟組織傷害,需要以核磁共振檢查才能確切診斷,再採取適當治療方式。

膝關節腔外面的組織受傷,一般皆會復原而不會有嚴重的後遺症,唯要注意的是內側側韌帶受傷,需要膝關節護具固定3週才能癒合,而不致有韌帶鬆弛發生。至於關節腔內的組織受到傷害,必要時都可以用關節鏡手術來治療,例如前十字韌帶斷裂可作關節鏡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半月板破裂可作關節鏡半月板修補術或部分切除術,關節軟骨破裂可用關節鏡出碎片,並做軟骨修補術。(本文作者為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

退化性關節炎 天冷易發作

醫生專欄-膝關節炎的保守療法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