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小路旁的水田包圍著三星鄉大隱社區裡的大隱國小。
這是個爹不疼,娘不愛,被歸為沒有城 市文化,
又不受政府憐惜的偏鄉地區,俗稱「不山不市」的學校。
大隱社區最多的是老人,單親、隔代教養、外配的家庭佔一半以上,屬資源弱勢。
六年前校長廖秀微(剛轉任順安國小)推閱讀時,
家長一點也不重視,寧可把錢拿到廟裡去拜。
七年前,有二十幾年帶領讀書會經驗的廖秀微校長,
就協助宜蘭縣推動閱讀活動,也發行全國第一個國小閱讀護照。
但過程中,目睹閱讀流於形式,她修改策略,
帶頭培訓閱讀種子老師,教會老師閱讀策略。
「誰說老師不需要被教導,閱讀要變成教學的一部份,你沒教老師,他當然不會,」
她快人快語。
她從大隱國小做起。首先,她以身作則,組成讀書會,
親自帶著一到六年級的十二位老師,教導如何選書、導讀、賞析、討論。
接著,老師把讀書會精神帶進教室,再依現場教學微調。
低、中、高年級老師組成團隊,花了近一年時間,
找出各年級學生在語文方面個別需要的能力。
每個年級有四個國文基本能力。
例如二年級要能流暢朗讀、了解文章內容、與人分享心得、安排讀書計劃。
六年級強調讀寫策略,需要理解作品、對作品摘要、
體會文章中解決問題的過程、思考和批判文章的內容。
找出各年級具體的能力指標後,老師再透過教學活動的設計達成目標。
採訪當天,三年級老師謝宜珊正讓學生試著把《國語日報》一篇打散的文章,
依自己的邏輯與閱讀概念組織起來,確認學生了解文章的結構;
這學期,學生必須組隊完成班報,從讀報、練習文句結構到製作班報。
六年,不短也不長的時間,大隱學生可以安靜晨讀,
不必老師坐在前面緊盯;高年級學生可以不排斥讀完《西遊記》等文字書。
「不山不市」的大隱靠努力,翻轉的不只是學校的聲譽,更翻轉孩子未來的命運!
本文摘自《 天下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