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218-15A

  • Share this:

檔名:771218-15A.txt 主標題:我的未來大夥談 前途遠景不是夢 副標題:李鍾桂勉青少年奮勇向夢想出擊 張雨生眭澔平說自身經歷供參考 出處:民生報 版頁:10 報導者:無 攝影者:楊壽明 日期:民國77年12月18日星期日 附註: 照片共六張 圖1/李鍾桂博士(左二)昨天主持┌我的未來不是夢┘座談會。 圖2/李鍾桂:救國團主任。 圖3/吳靜吉:政治大學教授、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青年的四個大夢┘作者。 圖4/眭澔平:台視記者。 圖5/張雨生:政大外交系學生,┌我的未來不是夢┘主唱。 圖6/陳怡安:基隆女中學生,奧運跆拳金牌得主。 內容:

怎樣的未來不是夢?救國團主任李鍾桂博士昨天綜合了張雨生、眭澔平、陳怡安的圓夢歷程指出,只有掌握現在、不好高騖遠,一「夢」登天的青少年,才能夢想成真。

由救國團總團部青年諮商服務處主辦、民生報、張老師月刊社協辦的「我的未來不是夢」座談會,昨天由李鍾桂主持、吳靜吉博士演講「青年的前途與遠景」,青年代表眭澔平、張雨生、陳怡安並分享成長經驗。

昨天座談會場座無虛席,不少關心自己前途的青少年,或者想一賭「夢」中偶像風采的迷歌迷姊,都踴躍向心中偶像提出問題。小至向雨生哥哥請求簽名照,大至青年的夢想與國家未來的關係等,頗能暢所欲「問」,一解疑「夢」。

身穿藍灰色夾克的張雨生,是在場被指名答問最多的引言人。他語重心長指出,任何事都是有得有失,成名後別人只看到他外在風光亮麗的一面,其實每晚睡覺前他都會哭一場,因為想做的事沒時間做、精神上又空虛,面臨到很嚴重的心理調適困境。

不過,張雨生還是對未來有信心,也有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他奉勸青少年「好好活下去」之餘,我們才能安然成長茁壯。

有「災難記者」之稱的眭澔平向在場青少年「見證」:自己也曾在南陽街歷練過一年,要學會將困境的阻力化為人生成長的助力。他並傾囊相授自己的成功秘訣--要有明確的人生方向、接受各種挑戰、掌握讀書的系統脈絡、天天運動、擅用臨睡時間思考反省以及零碎時間記下心得。最後並以「自然就是美」勸青少年以平常心自然成長。

吳靜吉博士則為一名北一女學生解答如何愈挫愈勇。他認為,首先要有再接再厲的信念,因為最大的失敗是不能面對自己的失敗。接著或許要嘗試重新界定目標,尋找替代補償的方式。然後要能綜合自己的經驗,而且努力不懈。

最後李鍾桂並勉勵青少年以「三勁」--傻勁、幹勁、衝勁向夢想出擊。

我的未來不是夢座談會現場紀實

‧吳靜吉:「你的未來會不會是夢,就看你從那個角度處理」

「青年的四個大夢」作者吳靜吉博士,昨天開宗明義指出,他的「夢」指的是可實現的目標,而非「我的未來不是夢」中所指遙不可及的幻想。

人生追尋哪些夢呢﹖吳靜吉說,找尋自己的人生價值意義、良師益友、適才適性的工作、愛和歸屬,是青年的四個大夢。

至於採取何者方式「圓夢」,吳靜吉歸納一般人尋夢的類型,一種是已肯定自己的方向,而能「流著汗水默默的辛苦工作」;第二種人是接受別人安排,歷經矛盾後,也能肯定方向;最大多數人則是不斷努力探索、多方嘗試以尋找方向;最可悲的是角色混淆、迷失方向,得過且過混日子的人。

面對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吳靜吉建議要肯定一個信念:三十五歲之前,仍要保持探索的動作。

‧眭澔平:「現在做什麼,以後想做什麼,皆不重要,最重要的扮演好目前的這個角色。」

填寫大專聯考志願表時,台視記者眭澔平昨天透露他填了一百多個志願,因為他相信,只要和數學無關的學科,他都會喜歡。從小,舉凡畫家、外交官、作家、大學教授都曾是他的夢想。

自認屬於害羞、內向、古典個性的眭澔平,如何逐步達成自己夢想,勇於嘗試是他跨出的第一步,儘管是「內羞型」,他還是報名參加當年台大新生盃辯論比賽,並且單槍匹馬參加救國團活動,這些經驗都幫助他克服個性上的弱點。

從「災難記者」當前今天的主播,眭澔平肯定愈是辛苦的歷程,愈幫助他對生活、工作,能耐心體會。

‧張雨生:「我不想當天才,因為不努力的天才,很快就會被掏空、挖光。」

唱紅「我的未來不是夢」的張雨生,昨天在座談會中,說自己是「生平」少做夢,一覺到天明的人。

獨獨有次在高中聯考壓力下,曾經夢見自己站在總統府陽台上,廣場上的人向他高呼萬萬歲,回溯這夢時,張雨生忍不住笑說,這是變態的夢想。

儘管唱「我的未來不是夢」,張雨生也坦承他始終不明白這首商業歌曲為何如此轟動,但他相信人生要實現夢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國中時,因為不能忍受用毛筆寫週記,張雨生曾是個逃學的孩子,上了高中開始接觸一些有深度的書籍,他逐漸領悟個體處於群體中,要享有群體給予的權利,也應遵守群體的秩序、規範。

‧陳怡安:「當裁判舉起我的手獲勝時,多年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

一七五點五公分高的陳怡安,羞紅了臉「挺挺」玉立於會場。她謙稱從小就是「內羞型」,多躲在家裡看電視,沒交什麼朋友。

倒是父母為了扭轉她內羞的性格,送她學習跆拳道,擴展生活領域。回想學習跆拳八年來,陳怡安描繪圓夢的歷程是:「有輸有贏、有悲有喜。」

by 小憶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