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1 九旬獨居,安貧樂道─加拿大志工返台居家關懷溫馨記事

  • Share this:

九旬獨居,安貧樂道 ─ 加拿大志工返台居家關懷溫馨記事

2006/01/01 慈濟加拿大分會

梁玉燕/台中報導

慈濟的感恩戶,全然都是貧病無依過日子嗎?人老了,會是記性差、老眼昏花嗎?年紀大了,一定是佝僂著身子,顯得龍鍾老態嗎?答案是:未必!

三年前,當我第一次隨陳綺泓師姊參與訪視,面對高齡九十餘的老奶奶 ── 戴劉齊民時,見她不但耳聰目明,而且談吐脫俗,言之有物,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每返台必到訪的原因。

「一年多沒看到妳了。」客廳裡,好記性的老奶奶一面打毛線,一面以以字正腔圓的語調談笑風生。

◎ 好一位機智風趣的老人家

12 月底,在驅車前往的路上,徐振輝師兄先向同行的志工們說明,這次不是訪貧,而是居家關懷。他說:「老奶奶是台中師專戴鎬東教授的遺孀,具足母儀風範。年輕時代的她熟諳馬術,在中國青島老家時,是大家閨秀,也是親族中的掌上明珠。」 老奶奶的家位於台中市中華路旁的一排宿舍裡,初踏進門,那案上擱置的毛線糰、棒針與即將完工的暗紅色衣裳,看來十分醒目。 「妳來了!有一年多沒看到妳了。」客廳裡,好記性的老奶奶以字正腔圓的語調談笑風生。和藹可親的面容,住處整潔的環境,以及歡笑滿盈的氣氛,使我內心感動不已! 「老先生在世時,我們不曾吵架過, …… 」奶奶十分健談,對於牆上的掛軸、照片;抽屜放的文件,桌上擺的飾物,全能如數家珍;提起前塵往事,更是說清講明,人、事、時、地、物,樣樣不含糊。 「戴劉齊民其實不是奶奶的本名 …… 」,指著壁上套著的戶口名簿,訪視志工徐振輝喜歡對初來乍到的夥伴們,提起這「張冠李戴」的更名趣事,再由當事人娓娓道來,話匣子一開,描述像電影情節,大家聽得可入神了。 「當年逃難到台灣,下飛機時,海關人員依序唱名,叫到『戴劉齊民』時,我回答那不是我的名字,那人卻說,不是的話,那就原機遣送回去!」白髮皤皤的老奶奶說起話來,不疾不徐,精神矍鑠,話鋒稍一停頓,反而更引人入勝。 「還好,我那時腦子動得快,馬上改口說,是我的名字沒錯,因為搭飛機不習慣,一時頭昏,所以沒看清楚 …… 」聽完老奶奶因為機智,才得以順利安抵台灣的故事,志工們都佩服地笑開懷了。

奶奶家經常高朋滿座──老朋友、子侄輩,還有勤於走動的慈濟人。

◎ 豁達人生觀 令晚輩景仰

兩個兒子早在大陸過逝,缺少子女膝下承歡,老奶奶一直過的是獨居生活,家裡卻是經常高朋滿座 ── 老朋友、子侄輩,還有前後參與、勤於走動的慈濟人。 而更特別的是,屢見遠從大陸老家寄來的家書,信封用毛筆工整寫著奶奶的本名「祁玉卿」和乳名「金寶」。 慈濟晚輩噓寒問暖之外,還最愛在老人家面前討歡心。撒嬌作樂,孺慕情懷散溢在彼此心頭間。 「奶奶,今天在座的,有好幾對是夫妻,您來猜猜看,是誰比較乖?」 老人家笑而不答,先察言觀色再開口:「你看起來老實,妳比較活潑, …… 」 瞧了瞧每一對夫妻的面相、表情。「妳好調皮,還會欺負他 …… 」果然難逃慧眼,個性都被料得神準,嬴得滿堂笑聲。 老奶奶豁達人生觀、俯仰無愧的為人處事,成了訪視中豐富的記錄內容,也是閒話家常時,最被津津樂道的話題 ── 早年,戴老先生的學生當中,對於有心上進卻經濟困頓的,奶奶會協助完成學業,甚至義務幫忙她們帶孩子,關懷鼓勵,視如親生;現在,凡自己能做的事,老人家從不假手他人,諸如:將舊毛衣拆解成線球,重新打造不同的款式;徒步上市場買菜,親自煮飯、做羹湯、包餃子 …… 原被列為慈濟感恩戶的奶奶,一生心懷隨和、坦蕩無貪。 前年,她主動取出存摺,公開僅存的數字,不但婉謝志工送來的濟助金;去年,重陽節收到政府的敬老津貼時,反而拿來做菜宴客,慷慨犒賞親近、照顧她的晚輩們,一起共享、同樂。

老人家堅持自己下水餃,不用旁人插手。

◎ 歡慶元旦 奶奶親手包水餃

元旦佳節,因著慈濟一行人的到來,滿室歡愉菜根香,掌廚的正是年屆 96 高齡的老奶奶。 「她昨天就開始準備了,調製拿手菜,還有包水餃,都是親力親為。」只能一旁當副手,也是經常來探望、陪伴她的高太太如是說。 「對啊!這水餃是素的,我來就行了,妳們全到外邊兒坐 …… 」老人家堅持自己下水餃請大家吃,不需任何人插手,那口吻,就像疼惜兒女、孫輩一樣。 每一句用慈藹串成的聲音,聽進耳裡,也記入志工銘惠和明湣的心底。於是,奶奶的口頭禪 ── 「對啊!」不但在她倆之間成了通關密語。很快地,在享用晚餐時,也被大家相互感染開來。 「這水餃挺好吃耶!」「對啊!」 「奶奶,我還要一些,我很乖對不對?」「對啊!」 飽足口腹,餚將殘,人將散。分享水果之前,親手挾取食物之外,奶奶執意要大家惜福,把剩餘的水餃,盛入自備的環保碗帶回家。

吃水果前,奶奶執意要大家惜福,先把剩餘的菜餚打包帶回。攝影者:徐振輝

◎ 慈悲智慧兼具 優質晚年不寂寞

臨去之前,大夥兒聯手扛桌搬椅,把所有物品歸定位。 幫忙收拾之餘,經過奶奶的床鋪,我以眼光輕掃,瞥見床的上方,懸有角鋼釘製而成的龕架,上面供著戴老先生的牌位,香燭俱全,印證了老人家常回憶的鶼鰈情深,以夫為貴,不言可表。 電話鈴聲響,「喂 ─ ,對啊 ─ 新年好! …… 」奶奶端坐著寒暄,話筒傳出從大陸捎來的問候。 「是家鄉的晚輩,他們每天都會打電話來請安。」平時與奶奶過從甚密的高太太告訴志工們,即使親友散居各處,老人家獨居台灣,可一點也不孤單。 老奶奶少欲知足,過得健康,也活得精采。今晚,因著慈濟人到來,如兒孫繞膝的畫面熱情未退;而話筒裡的關懷,更為血濃於水的親情加溫。 的確,種慈悲因,得智慧果。慈悲與智慧的奶奶,因為擁有優質精神生活,晚景不寂寞。

電話鈴聲響,白髮皤皤的奶奶端坐著寒暄,話筒傳出從大陸捎來的問候。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