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結構的發現者──克里克

  • Share this:

DNA結構的發現者──克里克

克里克( Francis Crick)博士一九一六年生於英國北漢普頓,一九五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於劍橋大學和華生(James Watson)博士發表DNA雙螺旋結構而聞名於世。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於加州,享年八十八歲。近代生命科學的發展絕非偶然,克氏和華氏智慧地解開DNA雙螺旋結構,並於一九六二年共獲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攜手打開生命科學的新領域。 自從一八六九年瑞士麥斯特(Friedrich Miescher)醫師從細胞核中分離出大分子,推測此物質和遺傳有關;然而直到二十世紀中期,大部份科學家仍篤信蛋白質夠大且複雜,才有資格成為遺傳物質。一九四三年紐約洛克菲勒大學愛佛利(Osward Avery)醫師,利用肺炎雙球菌打入老鼠體內,簡單又漂亮的實驗,證明DNA才是遺傳物質,乃現代生命科學的分水嶺,也點燃科學界研究分子生物的熱潮,激勵克氏及華氏探討DNA結構的奧妙。DNA已知由A、T、G及C等四種化學物質重複組成。一九四四年哥倫比亞大學沙葛夫(Erwin Chargaff)博士定量DNA中A、T、G、C含量,發現A和T,G和C的量一樣,認為彼此配對。一九五二年倫敦國王學院法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及威京斯(Maurice Wilkins)博士利用X光,已解出一較清晰DNA的X光繞射圖,推論DNA是螺旋分子。華氏及克氏從以上資訊中,推敲如何將螺旋分子、鹼基、五碳糖及配對等資訊整合為一,一九五三年提出DNA雙螺旋三度空間結構,認為DNA由兩條彼互補的α-螺旋狀分子,以去氧核醣為主軸,內含鹼基彼此互補,每轉一圈包括十個鹼基,終於解開DNA雙螺旋結構的奧秘。 克氏出身於製鞋家庭,一九三七年畢業於倫敦大學物理系;二次大戰服務皇家海軍,協助發展磁性及感音水雷;戰後專注於生物科學;解開DNA結構後,仍持續研究以DNA為模版轉譯轉錄成蛋白質的機制。他勇於嘗試挑戰,一九七六年加入沙克研究院,探討神經科學的奧秘。一九九四年在其出版「驚奇假設」書中,認為「意識」(consciousness)層面可能和大腦中特殊性生理改變有關,人類的情緒和行為皆可從大腦的神經脈絡了解,他跳開傳統哲學思考,勇於打開另一研究新領域,帶入新思考模式,為科學界所折服。 克氏毫無疑問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生物學家之一,曾被問及未來最大期望為何?他希望能鼓舞更多的年輕學者參與「意識」上的研究。科學充滿活潑、驚訝、失望、努力與期許,克氏於三十七歲解開DNA結構後,參與神經科學、計算及理論生物的研究等,一生持續理想、堅守崗位,乃科學界中最佳表率。 (作者許英昌╱英騰生物科技公司)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