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佳麗三千
雄性藍腹鷴山頭至尾身長約二尺、高約卅公分。烏黑的身體如披上黑絲絨外衣,美麗的華袍還會隨著亮光閃爍各色光澤。牠的臉及腳為鮮紅色,白色羽冠使牠更具神采,一對長的四十公分的白色尾羽,則是許多過去打獵的原住民覬覦 --用來做裝飾的對象。
雌鳥體型比雄鳥小,體色與雄鳥相去千里。除頭及腳為紅色,全身赤褐色,佈滿土黃色 v字型斑點。雌鳥外型不及雄鳥多采多姿,幾乎是所有雉科鳥的共同特徵。男女有別的原因為「向雌鳥炫耀是雄雉很重要的任務,」一位鳥類學家說明,雉科鳥多是一夫多妻,雄鳥為吸引後宮三千佳麗,外型自然較出眾。
有些雉科鳥,在繁殖季節,雄鳥們更需彼此一較「姿色」 ;被同性共推為最出色的雄鳥,才能一親所有芳澤。並非他們「重色輕友」,「目的是藉一隻特別優秀的公鳥繁殖優良的後代,」大衛.艾登堡在「地球上的生命」書中解釋,對生活在地面的鳥,更需藉此方法延續他們所擁有的特殊本能。
林向改良的受害者
臺灣有紀錄的鳥約四百種,十六種為臺灣特有種,其中以藍腹鷴和帝雉體型最大,也格外引人注目。藍腹鷴分佈的海拔比帝雉低,斯文豪來臺期間,首先在山上看 到了其他國家沒有、令他「驚豔」的藍腹鷴。他把藍腹鷴標本帶回英國後,這種美麗的大型雄鳥,果然在歐洲造成轟動,成為西方人最早知道的臺灣特有種動物。
由於牠在國際間的盛名,一九六二年,國際保育聯盟把牠列入紅皮書 (被指定受國際保護的世界各種珍貴瀕臨絕種植植物名冊)中受保護。斯文豪來臺時,藍腹鷴雖不是普遍可見,但他有「偶爾還可以在低山地區的樹林或原住民的屋頂上,看到他們在展示自己」的記載。
今天二十公尺以下的地區,已見不到他們的蹤影。因為他們生長的原始闊葉林被視為沒有經濟價值的林木,二十公尺以下的原始林被大量「林改良」 砍伐後改種經濟林,它不像闊葉林那樣隱密,藍腹鷴不喜歡,只好另擇高處發展。雖然被視為瀕臨絕種,「但要雉科鳥消失,並不容易,」「野生的鳥」一害舉十九世紀美國雉科鳥類野火鶴也曾遭濫殺為例,當時他們數量雖急遽減少,但目前仍然存在。
野生野長,逍遙自在
藍腹鷴正是目前我國民間人工繁殖最多的野生動物之一。臺南縣學甲鎮有人繁殖到五、六百隻,賣給人觀賞、飼養。當然,少不了也有用來當「山珍」進補的。臺 北市木柵動物園為了要讓大家能在動物園看到臺灣特有的動物,目前也在進行藍腹鷴人工繁殖。對於被人工繁殖、養在人類勢力範圍中的雉科鳥,我們的老祖先莊子 倒有一段話,可代表他們的心聲 :「澤雉,千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意思是說:他們寧可野生野長,逍遙自在,不願在籠中飽食終日,雖被養的自白胖胖,精神並不爽快。
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上山賞鳥的謝孝同另有擔心。他曾指出,人工繁殖的動物品質不如野生種,要是有人好心想「復育」特稀有動物而將藍腹鷴野放,或佛教的善男信女買來四處「放生」,會影響野生鳥的品種,也可能破壞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