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常聞的 波特的五力分析( Porter 5 force analysis)主要係指一個企業為求在市場上持續競爭或是長久生存,所需要關注的五個面向,或稱為五種力量(驅動力)。而這五種力量分別為:
(1) 客戶議價能力( the bargaining power of customers)
(2) 供應商議價能力( the 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3) 新近入者的競爭( the threat of new entrants)
(4) 替代品的威脅( the 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s)
(5) 現有廠商的競爭( The intensity of competitive rivalry)
另有人提出(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pclass/pclass_A021.htm )以智慧財產權角度(特別是專利)來看,對應的五力分析其包括如下:
( 1)客戶議價能力:下游廠商專利佈局(企業分析)
( 2)供應商議價能力:上游廠商專利佈局(企業分析)
( 3)新近入者的競爭:該產業的技術門檻與專利佈局(技術分析)
( 4)替代品的威脅:新產品與新服務的專利佈局(技術分析)
( 5)現有廠商的競爭:現有競爭公司專利佈局(企業分析)
針對上述 porter五力與專利佈局對應,於此略述個人淺見:
( 1)客戶議價能力:下游廠商專利佈局
企業的客戶主體多為購買者或代理商,也就是所謂物流供應鏈中的下游廠商部份,故企業體係以代工模式與下游廠商配合;整體而言,下游廠商的專利佈局對於企業而言似乎無太大的影響,惟有相關者,則為訂單量及利潤上的差異。
下游廠商專利佈局越嚴密,技術性越高,則同業無法輕易模仿及替代之,但其專利技術或其製造流程並非全然交付予單一企業進行代工生產,尤其當專利技術門檻越高者,其品質要求勢必越高,故對於企業(代工者)而言,如何符合下游廠商之品質要求,似乎遠大於如何與其議價。
( 2)供應商議價能力:上游廠商專利佈局
企業的產品或零件供應者,稱為供應商、發包廠、代工廠或衛星工廠,也就是所謂物流供應鏈中的上游廠商部份,故企業體係以發包模式與其上游廠商配合,則與前述者為相反之角色;而上游廠商的專利佈局對於企業而言係具有較大之影響力;當上游廠商於該產業具備有相當縝密的專利網,以及主要專利核心技術時,似乎任何技術、產品或零件均會碰觸其專利地雷,而無法另外尋找其他代工廠商替代,以致於必須購買它的產品或零組件,可能會有任其漫天叫價的情形,企業體除非自行研發另一種全新技術,別無他法。
上述兩項係為企業整體供應鏈中之上下游關係,其間的專利佈局影響
仍為兩者均有利可圖,為雙贏局面者,(於兩者無糾紛的情形下);以下
三力則為針對外來競爭者之專利佈局對企業的影響作說明。
( 3)新近入者的競爭:該產業的技術門檻與專利佈局
產業的核心技術門檻高低,為其他新進入其領域期望能分一杯羹者最大的考量重點,其必須考慮學習時間長短、資金投入需求及風險、市場佔有率、經濟規模、品牌建立、是否擁有專利技術等等因素,技術門檻越低者,則該領域越多人能輕易跨入,競爭者就越多,容易因兢爭激烈發生削價的情形,以致殺出一片紅海,大家均無法獲利。
此時企業如能以專利佈局的有效應用,即藉由築起一道防火牆,以禁止他人製造、販賣相同技術或產品結構,使產品於市場中具有一定的佔有率後,下一步以提升產品的技術層面或建立品牌為目標,提高技術門檻使新近入者不易跨入,才能進入藍海。
( 4)替代品的威脅:新產品與新服務的專利佈局
最常見者為科技產業,舉例說明,電腦作業軟體原為DOS環境,而自從Microsoft推出WINDOWS後,全盤替代DOS版本的使用,而達到獨佔市場的效果;此一完全打破市場消費習慣,或以改變規格使舊有產品遭受淘汰的作法,(如CD光碟衍然成為目前標準規格,舊有Tape磁帶則慘遭淘汰)不啻為獨佔市場,得到最大利潤的高招,但其背後仍需具備有綿密的專利防護網,以保護其全新的技術及產品,可防止或降低他人仿冒的情形。
( 5)現有廠商的競爭:現有競爭公司專利佈局
面對產業中現有的競爭對手,其動向必需瞭若指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其專利佈局狀況,需針對其專利技術作全盤蒐集分析,其具有消極面與積極面兩種意義;以消極面而言,可避免後續研發所產生誤觸專利地雷、或侵害專利的情形,防止大額賠償金的損失;以積極面來說,通盤清楚對手的核心技術,可作適當的專利迴避設計,或發展全新的技術與產品,可將企業推向藍海,於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獲得較大利潤。
綜上所述,企業需明確瞭解自己於市場上的定位,以及清楚對手的實力為何,配合專利佈局的應用,則可有效地且快速地鞏固企業於該領域中的地位,進而能提升其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