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前都在玩

  • Share this:

七歲以前都在「玩」

曾紫玉/陳 瀅

在人智學的理念裡,小孩成長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從零到七歲或是換牙之前,非常重視讓小孩 ”玩”,與時下偏重小小孩許多智識上的學習大相逕庭。但是這個”玩”的箇中學問又很不一樣,怎樣才能提供小孩適切地玩,玩出健全的身心靈呢?

琉璃光雜誌早從一九九八年就連續刊了幾年史丹勒博士所講述的﹁兒童教學﹂,讓 我從中了解人智學是如何全面地照顧一個孩童的身心靈,自己的小孩有幸進了華德福幼稚園﹁玩﹂,也讓我得以一窺學校帶引小朋友的方式。那麼對家長來說,在家 中要怎麼玩呢?與其說一天都在玩,更貼切的說法是∣如何安排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希望在我觀察華德福學校與一些自己的經驗可以提供您一點參考。

收與放的韻律

韻律是華德福教育中一再強調的一點,這個生活韻律就像呼吸一樣,一吸一吐,一 收一放,有了韻律的生活,父母帶小孩會覺得輕鬆很多,減少狀況的發生,也讓小孩從中養成好習慣。在學校裡先是在戶外玩耍,也是等所有的小朋友到校,進教室 後也許上畫畫課,畫完後是自由遊戲時間,之後坐下喝點水,然後圍個圈圈做唱遊,接下來是點心時間…。從中您可以很明顯看到這一收一放的韻律,老師還特別安 插﹁喝水時間﹂到這規律中,讓小朋友都坐下來補充水份,我覺得非常用心。我們也學習將家中生活的點滴安排成這種一收一放的韻律,這不僅讓小孩學習到動靜自 如,也增強了他們的氣體。

我認識一位琉璃光媽媽就將小孩的生活規律安排得非常好,每天都有固定的節奏,加上吃全有機 (至 少百分之九十九,連尿布都採用有機棉布),晚餐早早吃(也吃較少),孩子準時八點就寢。這孩子從小就睡得多、胃口驚人,當我請這位媽媽分享小孩生病的心得 時,她對我說很抱歉,因為她家的小朋友從來不生病,真的要是小感冒,她也會不知所措。我覺得這才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

參與變換的過程,並強調手指或四肢的活動

華德福老師們不遺餘力地讓小孩看到物體的變換或轉變,在四季變化中,教室會有 不同擺設,反映出春夏秋冬的變遷或是迎接不同節日的慶典。對一般居家來說並不難做到,想想我們在迎接新年時都會貼上春聯、放鞭炮,端午節時會插艾草、包粽 子,也就是讓小孩的生活參與傳統民俗節慶中。

在一般的課程中,老師讓小朋友用手搖機將麥子磨成麵粉、再把麵粉作成麵包,也教小朋友如何將毛線搓或是編成繩子,還有玩沙、捏蜂臘、縫東西、種花等等都是讓小孩體會參與一種從無到有的變換過程,也都讓小朋友的手指頭動起來。

老師利用唱遊時間,邊唱邊帶著小朋友動起每根手指頭,這些都是刻意安排的課程設計。動動手有什麼好處呢?當您讓小孩運動他們細微的骨骼與肌肉 (特 別是手上的),會刺激腦細胞的發展,研究亦發現手指笨拙的小孩在算數測驗中出的錯較多。我們必須要注意到市面上有許多玩具是減少小孩手指的活動的,最糟的 莫過於那些按鍵玩具,事實上這些玩具最早是設計給那些殘障人玩的,而現在竟大行其道。我們必須讓小孩的手指頭動起來,像是把黏土捏成小鳥等,發揮其想像空 間,而不是拿個小鳥的模子直接把黏土印成小鳥的形狀,換牙以後的手指頭比較適合玩使用工具型的玩具。

天然的材料

一進到華德福學校,就可以感受到身在其中的滋養。視覺所觸及都是雅緻美麗的佈置,所用的材料也都是盡可能純天然的,讓我有種衝動想把家裡也變成這樣。

在教室裡的自由玩樂時間提供了許多道具或玩具,諸如:大小玻璃石頭、積木用木 塊(比較多圓滑的形狀)、橡樹種子、貝殼、木製玩偶或布偶、木製、金屬或瓷器扮家家道具(碗盤杯子、叉子湯匙)、一些毯子或絲布、小背包或袋子、各種裝扮 服飾:公主、武士、巫婆帽等、大的道具有架子 (方便搬動、可以兩個架子蓋一塊布變成一個小屋)、木馬、搖船(翻過來又成小拱梯)等等。

戶外一般都有木製沙箱、盪鞦韆等,也鼓勵爬樹、跑跳,任何簡單的天然物,幾截木幹就可以讓小孩發揮他們潛藏的創造力。

學校點的蠟燭是天然蜂臘,小孩捏的是蜂臘黏土,縫小精靈的填充物是天然羊毛, 吃的點心都是當天準備的有機食品,或是前一天麵包課大家一起揉的麵包。這些天然材料所費不貲,但是也可看到校方的用心,希望小孩從小就接觸天然的材質,不 讓過度艷麗的人工色彩、或是死硬塑膠玩具扭曲了小小的心靈世界。

真實生活的學習

用餐時間大家坐定後,老師帶唱一首感恩歌,然後點兩位小朋友來幫忙,老師打飯 倒水,兩位小朋友幫著端飯碗和水杯到每個小朋友面前。吃完的小朋友要將自己的飯碗、水杯拿到放置一旁的大鐵盆裡,如有剩飯則自己倒在餿水桶中。在另一個華 德福學校裡,用餐完小朋友則要幫忙清桌子,甚至洗碗,老師讓小朋友們學習幫忙,回到家後小孩也更懂得要幫忙。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所有的小朋友用的都是瓷碗和玻璃杯,但發生打破碗或杯子的情況少之又少。這與只用塑膠杯盤或免洗餐具的幼稚園相比,感覺真不是 ”溫馨”兩個字就可以形容的。

我因為老是有許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每每小孩一睡覺,我就只做自己的事 (特別是需用電腦的事),盡可能所有的家事都等到小朋友醒來之後一起做,反正一天都得和小孩一起過,那麼就讓小孩陪我玩一會兒,我陪小孩玩一會兒。事實上這麼做反而符合人智學教育理念,讓孩子可以從真實的生活中模仿學習。

從小小孩會站開始,就扒在洗碗槽邊 ”見習”,要想切菜,我就給一 把不利的小刀,真的切到了也沒太大關係;早上要供香,我會先放好蠟燭,小朋友可以幫著點燃;要做饅頭了,小孩可以幫著添麵粉、加水…,其實就是所有他們能 力所及的小事。我的要求很簡單,前幾次就是”見習”,只能用看的,聽我說明,唯一的規則是,我說不可以做的事做了就得下去,不讓玩了(如不能拿刀向著人、 不能把麵團故意丟在地上),很快小孩都學會怎樣才有機會跟大人一起玩。

我向來不太擔心一般大人會擔心小孩做的事,像是用刀、點火、拿針線,只是教他們如何避開危險,他們從來也沒有真的因此受傷過。當然我的忍受度也很寬,就是小孩在菜園抓土吃我也不在意,我知道小孩吃過一次就知道不好吃了,何必百般禁止 (小小孩剛開始就是以舌頭做他們的感覺器官,所以什麼都往嘴裡放)。

“吃”是我家很重要的一環,因為人在國外,中式健康素食不多,全麥有機食品又 貴,為了確保家中吃的品質,只好盡量自己種、自己做。小孩幾乎每天都跟著我去菜園,每星期都有機會跟著我做各種饅頭、花捲、麵包等,做果凍、仙草、冰淇淋 等點心更是小朋友的最愛,也知道不幫忙就沒得吃。一位鄰居太太總是趁小孩去睡覺時趕著做饅頭,因為她嫌小孩笨手笨腳、妨礙她做事,所以她的小孩從來沒事 做,也不會做事。反觀我家的小孩跟著我做各種家事,老大兩歲大就會幫著我水餃皮了。這使我想到孔子說自己:”吾少小家貧,故多能鄙事。”也許孔子就是因為 多能鄙事,所以才有之後的成就吧!

陪小小孩玩

小孩兩三歲時,開始多一些陪小孩玩的部分。陪小孩玩的前提是:找一些自己也覺得好玩或是有正面意義的事。

我們常常利用回收的紙類來玩,可以用打孔機打洞、用線穿製小書、也可以拿來塗鴉、黏紙段、摺紙、做卡片。我常常覺得教小孩一些勞作很值得,因為他們很喜歡剪剪貼貼,一旦學會就會自己玩起來。

有一回我選一些有趣的中國兒歌打印出來,在回收的雜誌上選有關的圖案,讓小孩剪貼,做出一本屬於自己的中國兒歌本,這時的她才三歲。也因為小孩自己貼圖案,所以唸到哪首兒歌她都指得出來,小孩的成就感可想而知。

看到小孩班上的同學都﹁流行﹂提藤編籃子裝便當上學,心裡很嚮往這種復古情懷,家中的籃子也就越變越多,大半給小孩裝玩具用,有時帶著小孩提著小籃在公園裡檢一些可愛的材料回家 (當 勞作預備用品),像是松鼠啃過的核桃(當玩具)或是收集大樹種籽(做沙包的填充料)。撿了楓葉的種子從樓上拋下來讓小孩看螺旋槳般飛落的自然神妙,也可以 拿來貼在紙上作小鳥。以前宿舍前有一顆肥皂樹,我們會去收集掉下來的肥皂球回家泡水做天然肥皂水,給小孩洗尿布用。小孩要散步,我們就繞附近一圈順便撿垃 圾,讓他們學習從小培福。我常常覺得很巧,如果看到垃圾想撿,就會正好有塑膠袋躺在路旁作現成的垃圾袋,所以都不用怕垃圾撿得滿手拿不了。

社區媽媽

我與社區的幾個媽媽們組成了一個非正式的聚會,剛開始是因為我送一些琉璃光雜誌給這些媽媽,有的媽媽對吃素產生興趣了,有的媽媽因為懷孕見了肉就噁心,前來借食譜,所以我就出個主意說,來我家一起給小孩上烹飪課吧!從此每週三我們就一起帶著小孩揉麵團,做麵包、做披薩等 (媽媽們輪流出點子),孩子一起玩麵團、媽媽們陪著做,也交換日常心得,再準備個蔬菜湯,烤麵包的時間,孩子一起在外頭玩,等麵包烤好了,就一起吃自己做的各種動物造型麵包、喝湯。平時不愛吃飯菜的孩子們胃口都好極了。

我一向很保護小孩,極力排除各種外來污染,所以小孩沒有電視可看,沒有垃圾食 物可吃。剛開始對於附近的鄰居我也很少往來,因為發現小孩子一聚在一起,就會有好心的阿姨出來發糖果。社區裡常辦小孩的活動,許多媽媽都送小孩去,好讓自 己輕鬆一下,我家向來不參加,因為活動中為小孩準備的點心是我家的違禁品,不給吃又怕小孩心理不平衡,擔心小孩學一些壞榜樣回來。後來這些媽媽小孩的聚會 產生了很正面的意義。一方面,由於雜誌的關係,媽媽們有共識,一起學習用健康的材料,一方面,讓小孩實際動手玩,小孩高興,大人也可以分享帶孩子的心得, 我也因此學到許多。

有社區媽媽的組成,往往可以集思廣益。一次端午節大夥就出主意,我說讓小孩子們一起縫個真的有避邪效果的香包 (註一),有的媽媽教孩子們摺紙做端午節掛飾,有的幫忙給小孩綁五彩線在手腕上避邪等等,媽媽們則一起包粽子。孩子們有吃有玩,這真是個令人難忘的端午節。

這個學校社區媽媽的聚會,因為大夥畢業搬走而曲終人散,我也搬到新的環境。要 想維護小孩的成長環境確實不容易,小孩去到新鄰居家就學小姊姊塗指甲油,回家後就拿蠟筆塗指甲;同學家長找我家小孩去她家玩,我得先跟她解釋我家不給小孩 電視看、垃圾食物吃,如果只給小孩水果當作點心就可以去,但是我萬萬沒想到她家的小孩是芭比娃娃迷,後來我還得向這小孩解釋,我其實是很努力地讓小孩不接 觸這種玩具,請她諒解,不要再帶芭比娃娃到我家來。

我想每位家長都一樣,都想給小孩找到完美玩伴,讓他們在滋養的環境下玩樂,又 學到好的行為模式,這時候能不能找到有共識的家長就特別重要了。我與幾位琉璃光媽媽們接觸,知道大部分媽媽都希望可以就近找到同樣理念的同伴,特別是新手 ﹁奶﹂媽或在小孩生病時都很需要朋友支持或經驗的傳授,如果能有琉璃光社區媽媽的聚會就更好了。在此我願意權充發起人,如果您想認識您當地的琉璃光媽媽 們,不論世界各處請與我連絡,也許您會發現她們就在不遠的地方哦!

註一:香包內材料:混合等量海鹽、沙、肉桂粉、純化硫磺粉︵ sublimed sulphur powder︶。裝小袋置床邊或掛車內等可避邪、保護個人。︵參考"How to counteract environmental poisons", Hanna Kroeger publications, ISBN: 1-883713-15-3︶

縫紉與布偶戲

在華德福學校裡男生女生都要學習做裁縫、打毛線。初開始時我給小孩一小塊布讓她隨意縫,等到真的稍微會控制針線時,就讓小孩縫沙包 (裡面裝外頭檢來的樹種或過期的豆子),慢慢再增加其他的,像是縫布袋、布偶(小精靈、小老鼠等)、仙女棒等,這些之後都變成是小孩的玩具,我本來也很難想像,原來一個可以縮口的小布袋就可以讓小孩玩個半天。

如果您要給小孩縫娃娃,您可以參考華德福學校裡的布娃娃,他們常常沒有五官,或是只有一雙簡單的眼睛,因為這可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娃娃可以隨著孩童的心情而有不同的面貌。

給小小孩縫的東西一定要簡單,可以很快就看到成果的,也可以常常重覆,稍微複 雜或是費時的工對大人來說沒差多少,但是對小朋友來說卻會扼殺他們的興致。我們兩年前就開始縫一隻青蛙,青蛙背上是幾個鈕扣作裝飾,用兩個小木球作眼睛, 最後布邊只剩一小半,縫合就完工了,但是一直就是做不完,小孩寧願縫點別的。我常常想讓小孩學些新的或更困難的,這下可學到教訓了。

一次我們找鄰居小孩一起來縫,她媽媽因為擔心她年紀太小會扎到手、或是讓針掉地扎到腳,所以九歲的她才開始能碰針線,我的小孩當時四歲,就已經很會縫了,然而有其他小孩的加入,孩子們縫的興致也更高,這是可以提高小孩意願的撇步。

與其他小孩的互動也讓我學到珍貴的一課。我的小孩問我:為何某個姊姊縫東西只 求快速,我原先不明白,只告訴自己的小孩要認真的縫,亂縫一氣的作品沒有保留的價值,後來與她的媽媽一起縫東西就真象大白了,因為她的媽媽就是只求速效, 怎麼快、怎麼好。而這正是人智學上提醒我們的,大人的一言一行,小孩連您做事時的 (心情)和(態度)也一併學到了。自此我也更加謹言慎行。

布偶戲一直是華德福學校的特色之一,老師用一些天然的材料當佈景,小木頭當 山、松果做樹、貝殼當船,一條藍絲巾就是門前的小河。當豎琴的音聲響起,蓋住佈景的絲布被揭開,老師帶著布偶話說從前。這可是聲光過度刺激的卡通或電影所 沒有的鎮靜與療癒效果。所以如果您累積了一些小布偶後,就可以在家裡演戲給小孩看,小孩很快也學會自導自演。有媽媽們與我分享自己在家裡演戲給小孩看,小 孩有多麼歡喜,母子間的互動變得更好。

捏蜂臘

我自從與小孩一起玩捏蜂臘,就覺得特別好玩,蜂臘在手心的溫熱中會越來越軟, 一方面不似一般黏土黏手,還可以做得很細緻,捏完的作品冷卻了變硬、不會變形,可以展示起來,等下次再重新利用。唯一比較麻煩的是玩之前得稍微加熱。不管 是捏黏土或蜂臘,我們常常找一個主題,也許是下午茶、也許是去菜園收菜,只要您開始捏一個茶壺或是一個竹籃,就可以引發小孩的想像空間,高高興興捏了起 來,捏完還可以用這些作品玩一場扮家家。小孩做黏土點心給我吃的時候還不忘告訴我這個是有機的、沒有人工色素或添加物,我也假吃得很安心。等不玩了,可以 用一淺盤放置作品,留在玩具架上。

難道大人得一直陪著玩嗎?也不盡然,初開始是帶著小孩玩,很快他們就學會怎麼玩,之後只要幫忙出些點子、起個頭,小孩自己就樂在其中,這時您就漸漸可以放手了。

然而大人並非就掉頭走人,這階段的小孩還在族群意識中,並非獨立自我的意識, 需要大人在旁。學校的自由活動時間,老師不會陪著玩,但是都在可以觀察到的範圍,也許在掃地或是打毛線,雖說是自由活動,但不是任其亂丟玩具或是高聲尖 叫,老師在適當的時候隨時提醒或引導活動的發展,在小孩進入爭執之前就先化解危機。在家中也是一樣,您可以在旁做一些事,也許摺衣服或挑菜等,如果小孩想 加入您,就讓他們一起幫忙,如果小孩興趣缺缺,寧願自己玩,那也很好,但是當他看到您在縫釦子或是在種菜,您已經是在豐富他的人生了。

說故事

在學校,小朋友們被歌聲引導坐成一圈,老師的搖椅旁有一截木幹作桌子,桌上蓋著一塊天然棉布,上有燭台、臘燭、大火柴盒及一個熄火用的鐘型罩子。小朋友坐好後,老師在她的頭巾上插上一支大羽毛,擦亮了火柴,點一位小朋友來幫忙點蠟燭,故事講完後又點一位小朋友幫忙熄蠟燭 (這可是所有小朋友都在等待的差事)。這些固定的儀式像魔法般吸引住小朋友,也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給小小孩挑選故事有幾項要點,一個是找講完會有結局,而且是邪不勝正、美滿結局的故事,而不是像連續劇還要等隔天再說的,這會讓他們有安全感,故事的結局讓他們有最後總是回到家的感覺。

另一點是避開妖魔鬼怪的故事。這階段的小孩不會過濾,只是完全吸收您所給他的 東西,任何五官所觸及的,他都照單全收,所以還是選一些圖片美好、故事情節正面的故事吧!我雖然一直很小心這方面,可是偶然一次留小孩在朋友家一個下午就 毀了。朋友帶著三個小孩講妖怪的故事,講完了讓小孩一起玩,我家的小孩從來沒聽說過妖怪,另外兩個年齡稍長的小孩則一直說服她真的有妖怪,從此我家的妖怪 情節不斷,小孩老是指著黑黑的地方告訴我有妖怪,讓人傷透腦筋。另外有個辦法,一個長輩告訴我她從小就不怕鬼,她爸爸從一開始就教她是鬼怕人,因為人的額 頭會發光,鬼怕這個光。事實上也是,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這使我想到 (先入為主)的觀念很可以利用。

挑一些您自己很喜歡、有感觸的寓言或童話故事。在您說自己有感覺的故事時,會帶進您心靈的力量。

有時特意說一些沒有圖片的故事,也許是描述媽媽小時候發生的某件事,反而更能夠擴展小孩的想像力。

另一點我曾分享過的,睡前故事因為伴著孩子進入夢鄉,其實極具影響力,父母要特別留意故事的內容。

畫畫

從華德福幼稚園開始,小朋友就開始畫水彩畫,老師將圖畫紙先浸在水中,稍微抹乾後就讓小朋友開始畫,老師也一起畫,但絕不會是直接畫一個實體的東西,反而像是隨意的揮灑,小孩也模仿老師的畫法。將紙浸濕的目的是讓水彩畫更為生動靈活。

史坦勒博士強調畫圖的教學不能從 ”畫線”(drawing)開始 而要由”塗色”(painting,用油彩或水彩的繪畫)開始,要運用顏色或光與陰影。反觀我們大人畫畫,往往先畫一個輪廓,再在裡頭加東西,事實上這與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觀察是不同的,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先有一個輪廓(請參考琉璃光雜誌二○○五年二月”兒童教學問答”)。想想一般給小朋友的 著色本都是既定的輪廓或框框,只是讓小孩學著如何小心不讓色筆劃超過格子,反而限制住孩子的想像空間與創意,還不如給他一張白紙作畫。小孩總是以模仿開 始,有時小孩要我陪著畫,我學著用塊狀的蜂臘蠟筆(或將一般蠟筆的紙皮剝除),畫粗的或實體的線條,或整片整塊的塗繪,或是用毛筆、水彩筆也行,試著以整 體、利用深淺顏色(而非輪廓)做展現,混合的顏色會讓圖畫更豐富、更有層次感。有時也可以故意沒有目的地畫,然後在畫中慢慢發掘畫出了什麼。只要有開始, 您會發現小孩可比我們會畫得多了。

唱歌

學校裡每個活動的始末都以歌聲來作為串連,記得開學沒多久,就聽到家長告訴老師,小孩回家後跟媽媽講話都變成是用唱的!這當然是模仿老師的結果,因為老師連呼喚小朋友的名字都像是用唱的。老師告訴我,他們平日固定唱的歌,是五音階 (Pentatonic scale,缺Mi及La),因為這兩個聲調讓旋律有終點、有開始,五音階的歌唱起來可以接續不斷,像是永遠唱不完,這種歌很適合這階段的孩子,可以讓他 們重溫入胎前靈性世界的老家。另一個媽媽們比較容易做到的是,小小孩發聲的頻率較高,所以媽媽唱歌時得配合小孩唱高一點的音調。

猶記幾年前在華德福師範學校與那裡的大孩子一同洗碗,他們都是很自然地邊唱歌邊做事。我因為自己很不會唱歌,又不想給小孩聽機械性的歌聲,所以家中常常沒有任何旋律可聽。一天朋友提醒我說,我家帶小孩的做法都很 ” 華德福”,就是歌聲太少了。於是我也刻意的要求自己唱歌,特別是在揉麵做麵包、饅頭時,總會記得”自動”唱起歌來,小孩初時會注意地聽,後來就是大家一起 唱,自己也因為刻意唱歌而變得輕鬆起來,家中氣氛也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洗菜、洗碗或是給孩子洗澡的時候也唱,不過目前仍僅限於小孩有參與的時候才會想起來 要唱歌。

一位媽媽告訴我她常常帶著小孩唱歌、跳舞,也用打擊樂器來訓練小小孩的聽覺 (如找寶藏遊戲,小孩愈靠近寶藏地點,鼓聲就愈緊湊),我覺得很有創意。

親近自然

每年春天一到,華德福老師們總要讓小朋友們自己種點東西,或是在花圃中栽種會 開花的球莖或是在小花盆中種些成長快速的小麥草,不過這對我家來說就是大巫見小巫了。因為我自己有種菜,所以小孩打在胎裡就與我一起在菜園玩,滿了月就開 始在菜園見習。小孩上幼稚園之前,有一次她問我上學的事,我告訴她菜園就是你的學校,菜園裡某某小孩就是你的同學。事實上也是,小孩每天參與,我移秧,她 移秧,我收菜,她也收菜,加上有機菜園裡生機盎然,可見的小動物很多,爸爸是學動物的,有機會就教小孩觀察動物的習性,也教小孩如何不傷害到小動物。小孩 難免想觸摸小動物,我則教小孩用宇宙性語言﹁ Om Mani Padme Hum﹂跟動物溝通,告訴孩子這麼做,也許有一天就可以跟白雪公主一樣,所有的動物都會主動親近你,也藉此讓有緣的動物們種點善根。

有朋友跟我分享,每每帶孩子去到大自然的環境中,孩子自己就可以玩得很久,爸 媽也輕鬆。我們雖然老是住在城市裡,沒有太多機會到海邊或森林裡,但我總是抓住各種機會提醒小孩,像是路邊開放的花朵好香,我會去聞聞看;陰暗牆面上總有 綠油油的蕨類,我會伸手去摸摸看,聽到小鳥的叫聲會停下來問小孩牠在說什麼?當我自己發現自然,小孩也會跟從。

收拾玩具

我常常看到現代小孩一個收玩具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玩具一股腦地丟在一個大箱子 中,在華德福教育中可以看到很大的不同。在自由玩樂時間過後,老師的收拾歌聲響起,小朋友們都知道遊戲時間結束,大家就開始幫忙將所有的東西歸位,對一些 較被動的小孩,老師會將玩具放在他手上,告訴他說:娃娃完累了,你可不可以帶她回床上休息?老師唱個 ”跳”兒歌,陪孩子們將散了一地的貝殼、核桃、玻璃石頭等玩具們分類,跳回屬於它們自己的籃子裡。

往往小孩三、四歲時父母就以為他們夠大可以自己收拾玩具了,其實不然,帶著小 孩一同收拾玩具是需要的,要記得這個階段的小孩很需要肢體動作的帶引。一些媽媽在帶小朋友玩的規則是,玩完一種玩具,得先收拾好才讓玩下一種玩具,這麼做 的好處是家裡可以比較不亂,但也有專家指出,在小孩自由發揮想像空間的玩樂中,不宜打斷這創意之流,他也許一下騎一騎木馬,一下忙著裝小石頭在布袋裡,一 下又給自己腰上綁根繩子要你帶貓去散步,我們大人哪裡知道這小小腦袋瓜子正在建構些什麼,何妨安排一個固定的時段帶著小朋友一起讓玩具王國的成員各自回到 休息的位置。

一個玩具架是很方便的做法,讓玩具們有屬於它們自己的位子,也許看起來不是那麼整齊,但是可以用一塊布簾蓋住。如果玩具架放不下了,可以讓小孩想一想,是不是玩具太多了,照顧不了,也許將一些不再玩的玩具送給會照顧它們的人。

我一直很怕別人送小孩玩具,特別是一些我不鼓勵小孩玩的東西,最好的情形是孩 子還沒看到以前就消失了,小孩知道這是他的禮物就只好讓他玩一玩,一陣子過後就悄悄放在最不顯眼的地方,小孩沒看到常常也忘了,就是想起來也不會發現是被 媽媽丟了。我覺得事前的把關比較重要,也許在小孩生日的邀請函上就先註明:謝絕塑膠製或是電動玩具,歡迎二手天然玩具。

身教作用

希望小孩不要說謊,所以我在說話的時候就得小心。上回在餐廳吃飯,小孩在玩杯子,我警告她 ” 萬一打破了,媽媽可沒有錢賠老闆。”才講完就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趕快糾正自己的話,”我說錯了,這個小杯子媽媽還賠得起,可是我並不想花錢在這種地方”。 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就得要先成為這樣的人。我覺得這也是養小孩最美的地方∣因為孩子,我們的身行也得以修正、提升。

讚美與修正

我常利用時機提醒小孩一些正確、值得鼓勵的行為,譬如我不要小孩看書的距離太近,我會刻意地說 ”某某人看書看得很遠喲”,就會看到小孩自動把距離拉大。當您刻意地點出正確行為,會加強這些行為。

要留意您的讚美,不要每每小孩拿他的塗鴉或傑作給您看的時候,就簡單地說: ”好棒呀””很好”,反而應該明確指出孩童真正做了什麼,”你看你用了好多的顏色,像彩虹一樣”,因為前者只是讓他們學著等您的肯定,而後者才能建立起他們的自尊。

換牙以前的小朋友尚無法深思熟慮,至少要等到五歲才開始漸漸有是非的概念。只是用口頭教育小孩,告訴他們道理,往往事倍功半。一個有效的做法是用肢體動作的示範加上您對事情的描述,讓孩子 ” 感覺”到您所說的。譬如您要他輕聲關門,與其喊十遍”關門小聲點!”還不如帶著他的手輕輕地合上門,告訴他關門要這樣關…。一個小孩被孤立無法加入另外兩 個小孩,通常一起的小孩會說我們要自己玩,那麼您就可以告訴他們遊戲規則是不一起玩就通通分開玩,把三個小孩分開,讓大家都各玩各的,直到他們願意一起玩 為止。當他們親身體會或感覺到被孤立並不好玩時,通常不用太久小孩就都一起玩了。搶玩具的情形發生了,如果無法一起玩,通常就請小孩輪流玩,再要搶來搶 去,這玩具就會被束之高閣。當小孩學到搶來搶去就會都沒得玩,下次就會想到用更好的方式一起玩。

另一個我自己才剛學到的一點是,在做任何修正時,大人的態度要學習不帶情緒, 當您很生氣地罵人或是很傷痛地教訓小孩大人的辛苦,恐怕會引發小孩更想這麼做,因為他學到這麼做會讓媽媽﹁走樣﹂。這似乎是小孩頑皮的天性,他們想看看大 人的極限。但是當您不帶情緒地要求小孩按照規矩做,小朋友一樣會收到訊息。另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是,一位鄰居的小孩常常故意跑給媽媽追,或是故意搗蛋讓媽 媽疲於奔命,有一次幫她帶小孩時,這小子又故意跑遠讓我去追,我在後頭邊追邊喊他,發現越追他跑越遠,所以我停下來不追了,他覺得沒有樂趣,也就回來了。

話又說回來,修正小孩行為的心理準備是,不要期待這個階段的小朋友講過一次就會記得,如此一來,同樣的狀況發生您也比較不會動氣,他們需要的是不斷不斷地重複與模仿,讓規矩漸漸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規矩的建立

規矩盡可能簡單、清楚,並且要切實執行。我有一位朋友,從小孩一歲起就讓小孩 自己吃飯,堅持不餵飯,不吃了才下桌。有次小孩因為不愛吃當天的晚餐,就推說飽了,媽媽心知肚明,要他先想清楚是不是真飽了,否則下一頓得要等明天的太陽 出來才有。小孩還是不吃就下桌了,結果隔天很早就餓醒,挨到天色終於變亮,他爬到窗前掀開窗簾一看,回頭叫媽媽: ”太陽出來了,可以吃早飯了!”就這樣,兩次經驗過後再也沒有同樣的情形發生。我不是建議您定一樣的規矩,而是一定要對定下的規矩切實執行。

另外,在說 ”不”以前,先搞清楚小孩的意圖。有時我們會犯的一項 錯誤就是一天都板著撲克牌面孔說”不行這樣”、”不行那樣”、”不可以”,一天下來自己都覺得面目可憎。如果您不想小孩做某事,您必須引導他去做另一件 事,而不要只是說不。在真正有必要說”不”的情況才說不,”不”說得太多往往就失去效用了。其實只有在會造成傷害自己、他人或毀損物品的情況才有必要說” 不”,或是您可以改以正面的字眼,避開說”不”,或是直接告訴他該做什麼。譬如他問您可不可以打鼓?其目的只是想找東西玩,您大可以不要說不,而是直接建 議其他不會吵到他人睡覺的玩法。

前車之鑑

人智學的兒童教學有太多需要我們努力學習的,在實行上我也有做得不好或不對的 地方,像是在我知道著色本與激發小孩創作力背道而馳時,我家的小朋友早已經是著色好手;雖然我知道不應該去啟發這階段兒童的智識力,也將讀和寫延到小孩換 牙以後,但是卻沒意識到,平時給小孩玩的一些玩具其實就是鼓勵他們專注在腦部活動,如拼圖、撲克牌等,甚至還找機會要小孩以倒堆的順序來記憶事情以增強氣 體(雖然這也是人智學教的,但卻不適合這階段的小孩),我們應該讓這階段的小孩多從事一些可以運用他們的整個身體或四肢的活動,而不要讓小孩多用腦。也許 您和我一樣,偶爾也有感到為時已晚之憾,畢竟我們都是在養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重點是接下來我們如何讓孩童的玩回歸正途,也希望在分享經驗的同時,讓 後人得以不重蹈覆轍。

如果您也想將人智學的智慧運用在您小孩的生活上,我這裡所能納入的內容實在太有限,請您一定要回顧以往琉璃光雜誌所刊出的相關文章或是華德福教育相關書籍。期許所有的小朋友都能開開心心過﹁玩﹂童年

玩的紛爭

換牙以前的小朋友尚無法深思熟慮,至少要等到五歲才開始漸漸有是非的概念。只是用口頭教育小孩,告訴他們道理,往往事倍功半。一個有效的做法是用肢體動作的示範加上您對事情的描述,讓孩子 [感 覺]到您所說的。譬如您要他輕聲關門,與其喊十遍[關門小聲點!]還不如帶著他的手輕輕地合上門,告訴他關門要這樣關…。一個小孩被孤立無法加入另外兩個 小孩,通常一起的小孩會說我們要自己玩,那麼您就可以告訴他們遊戲規則是不一起玩就通通分開玩,把三個小孩分開,讓大家都各玩各的,直到他們願意一起玩為 止。當他們親身體會或感覺到被孤立並不好玩時,通常不用太久小孩就都一起玩了。搶玩具的情形發生了,如果無法一起玩,通常就請小孩輪流玩,再要搶來搶去, 這玩具就會被束之高閣。當小孩學到搶來搶去就會都沒得玩,下次就會想到用更好的方式一起玩。

以下文章是請陳瀅媽媽捉刀,補充我所寫不足的部分。如果您也想將人智學的智慧運用在小孩的生活上,我這裡所能納入的內容實在太有限,請您一定要回顧以往琉璃光雜誌所刊出的相關文章 (一九九八至二○○四年)或是華德福教育相關書籍。期許所有的小朋友都能開開心心過[玩]童年。

祥兒上幼稚園時,到校後先在遊戲場玩 約半小時後,才由老師帶回教室。如果遇到下雨天,老師就帶著孩子們穿上雨衣雨鞋,到外面雨中漫步,體驗老天爺的甘露。家長們準備一套乾淨的衣服放在教室, 衣服濕了就換掉。這樣一早先玩才回教室的生活韻律與別的學校不太一樣,但是孩子們下一個活動卻異常安靜,精神比較放鬆、集中。這個作息在星期一的早上尤其 管用,因為孩子們經過週末假期回到學校,精神及心理還沒調過來,旺盛的精力使他們無法安靜下來做活動。如果先讓他們玩個半點鐘再回到教室,他們的精力已消 耗了一些,不安分地動來動去的情形便得到改善。

自祥兒上學後,從學校學到餐前禮儀,便把家裡當作他現學現賣的實驗場。從擺碗筷到餐前祈禱歌、祝福語或口訣,他都會帶領。持續了三、四年,直到現在遇有特殊場合,還是由他擺碗盤,帶祈禱歌。

老師在安排收拾的活動時,也有一套, 她知道那個孩子喜歡收拾那個部分,有時她會要求幾個孩子搬一個大的東西或家具。在我看來,沒有什麼他們小孩搬不了的,老師總有辦法讓他們把家具、地毯、大 樹椿等挪到適當的位置。孩子們對於自己能完成工作非常自豪,變得很有自信。這套絕對可以在家裡如法炮製,依孩子的年齡分派難度不一的工作,讓他們出點力 氣,給點誇獎比任何物質的獎賞還珍貴。

收與放的韻律 陳瀅

儀式

祥兒在幼稚園的畫畫課有如一場寧靜神聖的儀式。首先家長將畫紙浸在水中,再為孩子們準備紅、藍、黃三色顏料及水杯。大約二十分鐘後,將畫紙自水中拿出來,平鋪在畫板上,以手抹去多餘的水分,放在每個小座位前。此時老師帶著小朋友剛剛從遊戲場散步回來。

等孩子們坐定後,家長交個老師一隻畫 筆。老師坐下來後,眼觀四方,徐徐地說出一個故事,手上的筆跟著故事開展出色彩生動的畫面。比如:一座花園、小房子、樹葉、彩虹或是簡單的一片天空。此時 的孩子們手上沒有畫筆,只能聽和看老師畫。等到老師如詩歌慢吟後,家長才將畫筆一個個交到小朋友的手中。此刻無聲,只有孩子們輕沾顏料染上畫紙,將他的心 眼所見到的形象及顏色呈現出來。整個過程安詳平和,讓我非常嚮往。這是不是一場神聖的儀式?

祥祥的生日到來之時,我們帶著做好的 或買好小蛋糕(也可以加上小禮物),帶五或六根蠟燭(以小孩年齡為定)到校。等孩子們都到齊後,老師帶著家長和小朋友坐好一圈特別圍起來的地方,中間是一 個特別布置的小桌子,點綴著顏色淡雅的絲巾,一座以樹枝雕成的燭台放在中間。老師將祥兒披上披肩,戴上皇冠,領他坐在我們旁邊。

接下來,老師開始說起一個神秘的故 事,大概是說某年的某日,有一位媽媽挺著肚子辛苦地走在路上,她走累了坐下來休息。此時幾位小天使圍過來保護媽媽,因為有一位小天使要來投胎了。當小天使 出來時,老師點上一根蠟燭問媽媽,他如何啊?媽媽就述說祥兒出生時的情形。老師點上第二根蠟燭又問父母,第一年如何?媽媽又開始說祥兒什麼時候會坐會爬, 有什麼趣事。然後第三根蠟燭,第四根蠟燭,一直問到最近這一年,故事也一段段增加。最後老師說一些祝福的話,介紹祥兒這個小天使給大家,並送給他一份老師 親手做的禮物,小朋友們將畫的生日卡或禮物送給祥兒。然後,祥兒便將小禮物一個一個送給小朋友,他們之間互相道謝,最後以祝福長壽的生日歌結束這個別開生 面的生日儀式。蛋糕則在點心時間才享用。沒有喧嘩及凡俗的生日快樂歌來派對,而用溫馨的儀式祝福一個珍貴的生命到來。華德福學校非常注重儀式。舉凡畫畫、 點心時間、故事時間、慶生會、節慶等場合就會有不同的儀式舉行 (每個老師也有不同的做法)。它是非宗教的,比較像人與自然宇宙的情感交流及對話。古老傳承的習俗也是這麼地流傳下來的。

藉由儀式的展現,孩子們學會對大自然及自己的尊重,對所從事的活動產生一種神聖感、使命感,而且會比較專心與用心。

玩伴日 (Playdate)

一個小孩或兄姐年齡差距很大的家庭, 很需要和小朋友玩,這也是祥兒上學最大的動機。由於我們住得離學校較遠,上下學盡量和附近小朋友通車,孩子們自然玩在一起。有時會和媽媽們互相代看孩子一 兩個小時,對七歲以下的孩子時間長度剛好,不會太累。有時放學後帶一位或兩位班上的孩子回來,先將他們餵飽(最好事先問清楚小孩的飲食習慣、過敏問題 等),陪他們聊聊;然後準備一兩個活動,比如:摺紙、縫小人( GNOME)或布偶、耶誕樹等;做蜂蠟、黏土等。室外活動則有找寶藏、摘果子、爬樹、撿石頭、樹枝等;最後以下午茶結束美好時光。當孩子大一點時,則會自己玩。

我們大約每個月以祥兒的表現安排一次,所以他對午後的約會玩伴非常期盼。剛開始,我們先觀察家長與他們溝通,然後找一個與他氣質相近的孩子。結果發現如果家長容易溝通談得來,通常小孩子們也會玩在一塊(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及家長的身教影響孩子有多深)。

等祥兒升上小一時,玩伴日轉入另一個階段,我會和住得近的家長互帶小孩一個下午,讓我們有多餘的時間作事情。這真是讓小孩及大人都能拓展社交的好方法。

社交

華德福的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社交活動。早上到校在遊戲場玩就是社交能力建立的開始,主題活動之後的遊戲時間和平時的 Play date都可以幫助小孩建立友誼。一起玩難免會遇到爭執或矛盾的時候,老師會聽兩方或三方的說詞,通常是要求他們自行解決。小小孩爭的多與玩具有關,比如:誰玩得太久了;誰不讓誰玩;誰與誰霸佔某地等等。

老師會讓大家輪流玩,或讓小孩去做別的事情。如果無法解決,老師便將引起爭執的東西收起來,輕聲細語的說: [東 西我暫時代管,等會兒再玩。]小孩看沒有東西,也就不吵了,他們會找其他的事做。如果碰到打架、撞倒人的問題,老師會告訴小孩他的行為讓另一個小孩很難 過,他要說道歉;甚至直接拿起孩子的手輕放在對方的身上,說:[Gentle, gentle(輕輕的,輕輕的。)]小孩很快就知道他的力道要輕柔,或他的作法不對,他馬上會道歉。

以前在家碰到類似的情形,我會威脅他 們,如果再吵架就不准玩。雖然做到盡量公平處理,但是語氣仍有改進的空間。有一天忽然發現孩子也用同樣的語氣跟我講話,才恍然大悟自己的身教做了不好的示 範。從老師身上我學到對小孩,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態度,但是都應該以正面、溫柔、理性平和的態度來對待,而不是動輒威脅、強迫,好像建立了自己的權威地位 (其實沒有)。

瞭解孩子的態度自己做了改變後,發現 他也會跟著轉變。比如:經過一天下來,孩子忽然脾氣變大,用餐時挑三撿四,挑剔到家,而且頂嘴不服管教。這時我知道他累了,情緒控制不了了。此時最好的作 法也許是讓他下桌,先休息一陣子,反正在生氣時進餐會引起嚴重的消化不良,不如等到休息好了,再牽著他的手上桌吃飯,或做功課,道理也比較聽得進去。我在 情緒管理上有時 EQ 也不好,造成僵局,往往傷了小孩或別人而不自知,有一天看到孩子也喋喋不休,簡直是自己的翻版,趕快自己反省,決定要改過自新,以絕後患。

另一個最常見的畫面就是,大人很容易 失去耐性而嫌自己的孩子。往往我們求其快速反而達不到目的地,揠苗助長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時是我們忘了自己在孩子這樣的年齡時,也是如此,什麼也不太會。 有些活動是以玩的方法導入學習,因此孩子在玩的時候,也許剛開始學,或者這不是他的強項,最好不要有預期心理,希望他在短期內會很快就學會或成為專家。比 如下棋,因為有輸贏,如果孩子的好勝心強,因為大人太希望他很快學會,或者掌握重點,往往心急的要他學,或責備他的錯誤。這樣反而傷了他的自尊心,結果不 是拒絕再學,就是反叛大人。所以孩子小的時候不要參加有競爭、比賽性質的活動,讓他從充分享受玩的樂趣,比較成熟後再漸漸介紹競爭性的活動。華德福的學校 裡,競爭性強的活動,比如:足球、棒球、籃球等,不會在小四以前讓孩子練習。有關體育的活動,以後有機會另文介紹。

玩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 性

中國的父母為了小孩未來的 [競 爭力],以為不要輸在起跑點才是正確的,便將孩子的童年填滿各式各樣的智能活動。我帶孩子回來學中文,到了語文中心一看,真被嚇壞了!語文中心只是整個學 習中心設給外國小孩學中文的一部分,還有各式各樣的學習,不管是學科、才藝、音樂或體育,甚至魔術、禮儀等都可以補習。而暑假期間家長對孩子一點也不放 鬆,就怕下學期的學科跟不上,生活中課程排得滿滿的。我對祥兒一天要學的中文(兩小時)已感到很大的壓力,覺得他像一隻鴨子,於是要求老師功課少一點;看 到台灣的小孩,學得東西比他還要多,只有瞠目吐舌的份。

想到回來之前與祥兒的老師對話,他說 小孩放暑假,就像人吃了東西要有時間消化一樣,暑假就是小孩在消化一年來所學習的東西,轉變為生命(靈魂)的養分,滋養身心靈。其實也在暗示我不要給祥兒 太多壓力。華德福的教育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以玩耍帶領教學,給與孩子很多空間,有耐心地等待孩子長大。其實他們的學術教育真正是由簡入難(高中的學 科之難尤其超過一般高中),一步步的走上終生學習之道,而非從小就像灌鵝肝一樣拼命餵。

從華德福教育出身的人在社會上一樣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美國運通( American Express)的總裁就是其中之一;其他從事教育、學術、藝術界得非常多。所以會玩的孩子不一定就不會唸書,學校的教育中多給予玩耍的時間,也不一定會 減低孩子們的學科成績。家長與老師的心理尤其要重建,因為輸在起跑點不一定到不了終點,也不一定會輸;慢飛的鳥不一定笨,先跑的兔子也不一定快;生命的追 求絕對不是分數、名次或名校,而是人類的智慧與終極關懷的傳承。

看到台北孩子的沈重壓力,感覺不到朝氣與童真,而祥兒到小四了還不失天真活潑、單純可愛,對學習沒有排斥,整天快快樂樂的,真得很慶幸祥兒能接受華德福教育,更感謝雷博士介紹這個關照全人的教育。

自上期刊出對琉璃光社區媽媽的邀集,已有許多地區的媽媽與我連絡,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美國及台灣一些城市,希望能有更多的媽媽回應,我們還在等您喲!

如果您想認識您當地的琉璃光媽媽們,請您與我連絡。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