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渡海來台書畫名家收藏系列(三)── 傅狷夫
羅家倫 :「行草剛柔並濟,筆墨之間充滿畫意,觀字如觀畫。」
傅申 : 古人畫水以線條已行之千年,直到傅狷夫創「點漬法」才開了一個新紀元。
姚夢谷 :曾形容傅狷夫的「觀海」,他說狷夫到野柳各地看海濤,不管是大夥一塊去,或是夫婦結伴而行,他總是癡坐灘頭大石上,靜靜的看不說話、不回顧,也不攜筆模寫。「海濱枯坐、默察心記、洞識變化之由」,這是傅狷夫觀海訣竅。
李霖燦 (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以畫水名世而有真蹟傳世的寥寥無幾,記憶所及只有南宋馬遠的「水圖」,照耀畫壇、無人可比擬,直到傅狷夫的發明,才有可比擬,直到傅狷夫的發明,才有劃時代的改觀。
不由己齋主人 : 300 年來行草書第一人,以畫入字,足與王覺斯、傅青主相抗衡。
雲濤、書畫雙絕-傅狷夫 (1910-2007) 書畫作品收藏
作品一
釋文 :
繞郭雲煙匝幾重,昔人曾此感懷嵩。霜林落後山爭出,野菊開時酒正濃。解帶西風飄畫角,倚闌斜日照青松。會須乘醉攜嘉客,踏雪來看群玉峰。歐陽修詩
款識 : 傅狷夫書
鈐印 : 得失 寸心知 ( 王壯為刻 ) 、 傅狷夫印 ( 支慈厂刻 ) 、雪華村人 ( 支慈厂刻 )
畫心尺寸 : (40 ╳ 76cm) 不由己齋主人收藏
作品二
釋文 :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宋程伯子郊行即事
款識 :
林川先生法家正腕,己酉 (1969 年 ) 初冬傅狷夫
鈐印 : 恕醉人 ( 陶壽伯刻 ) 、 傅狷夫印 ( 支慈厂刻 ) 、雪華村人 ( 支慈厂刻 )
畫心尺寸 : (34.5* ╳ 85cm) 不由己齋主人收藏
近代渡海來台的書畫家,如以畫論前有張大千,溥心畬及黃君璧;後有江兆申,以上諸家之盛名常蓋過傅狷夫先生,但如以書法行草論, 300 年來當首推傅狷夫為第一人,理由如下:
清代 乾隆以前為 " 帖學期 " ,康熙好董其昌書法,而乾隆好趙孟頫, 上行下效,帖學之風盛行,但多無建樹,尤其科舉書法講究 " 黑、圓、光 " ,形成所謂 " 館閣體 " 。 乾隆之後為 " 碑學期 " 尚金石考據之學,學碑者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展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大力鼓吹,碑學成為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但我們發現除了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羈、憤世嫉俗的風氣在清初得以進一步延伸外,如朱聾、王鐸、傅山等人的作品。傅山( 1607-1684 )之後 300 餘年來,在書法領域上我們再也看不到行草書,直到 傅狷夫的出現 。
連綿草最早出現於唐朝的張旭,另外懷素的「自敘帖」裡也有許多連起來的草書。傅狷夫先生自述「我寫字就是畫畫」、「以畫法入書,莫如行草。」寫連綿草是一種享受,因規律少,得以自由發揮,能宣洩離鄉的鬱悒心情,常數十字一氣呵成,令人感受到乘興縱筆、隨心所欲、馳騁抒懷的快感與樂趣。今附上兩張傅老的連綿草收藏,觀賞之餘自可明白及體會以上所言。
作品三
款識 :
晨雨中所見之長春祠,杭人傅狷夫寫意
鈐印 : 傅 ( 陳丹誠刻 )
畫心尺寸 : (30* ╳ 120.5cm) 不由己齋主人收藏
古人論山水畫有云:「山無雲則不秀,無水則不媚。」,而傅狷夫之畫兼具山石與雲、水三者之美,不但為傳統的山水畫寫下新的一章,更為展開台灣本土山水畫奠定了不可磨滅的鞏固基石。 民國二十六年,時值對日抗戰,傅狷夫離開江南,途經湖北、貴州而抵四川,翻山越嶺、目睹了千山萬水的壯闊,此時他的眼界大開,開始寫生眼前的真山真水,他說:「自然妙造,使我的筆墨隨著內心感受而大有改變,更加能體會范寬說『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和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等名言的內涵。」
為了實地觀察台灣山石紋理,六次上阿里山、三次遊東西橫貫公路、觀察東北角海岸,幾經揣摩實踐,觀察 山勢紋理,有如裂罅之狀,「罅」是陶器,「裂罅皴」就是陶器斷裂的樣子,「裂罅皴」由傳統馬牙皴與斧劈皴變化而來,它兼有北宗之剛健勁挺,與南宗之陰柔華滋之特色。 對高嶽的陽剛雄偉,與雲海煙嵐輕柔相依,「雄」與「秀」相得益彰,剛柔並濟,成功表達了「以煙雲為神采」的畫韻。
此收藏之作品為台灣 橫貫公路 長春祠一景,晨雨中山巒朦朧迷霧,虛無縹緲,水氣連天, 如詩似幻之夢境。傅狷夫取用古法並加以變革,意臨 米芾以體驗水、墨、筆一氣呵成表現水墨滲合之法,米芾横點用筆濕潤完全破除傳統勾皴擦染之法,而自闢蹊徑;雲山表現兩中山川水氣連天朦朧濕潤感,此正是 『師古人不如師造化』的最好寫照。
傅狷夫,本名抱青,別署野客、雪華村人、淡墨先生等,號心香室主,生於 1910 年浙江杭州, 17 歲入西泠書畫社,拜王潛樓為師,專攻山水,後受教於陳之佛。七十歲後自號覺翁。在書畫作品上署款,慣以狷夫,二字語出孟子:「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故有有所不為齋名,心香室是其畫室名稱。
傅氏曾任教於政治作戰學校、國立藝專 ( 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等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待學生如己出,深獲學子敬重。曾任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書法學會理事,著有《山水畫法初階》、《心香室畫談》、《心香室漫談》等書,並有個人畫集、行草書集等。在台個展十數次,曾獲台灣省主席獎、教育部美術獎、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 2007 年 3 月 11 日逝世於美國舊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九十八歲。
傅抱青與傅抱石,改名「狷夫」
民國二十六年( 1937 年)對日抗戰,傅抱青入蜀,經常往返重慶、萬縣之間,居處不定。於是從家鄉杭州寄來的書函,便託寄於陳之佛家代轉。一天,年長的「傅抱石」與「傅抱青」同赴陳之佛家小敘,桌上一封寫著「傅抱青收」的信函,「傅抱石」以為是自己的信,順手拆閱,才發覺是「傅抱青」的。「傅抱青」因為自己年紀輕,不宜與前輩名姓相近而生干擾,於是改名「狷夫」 終生沿用此名作畫, 並鐫有「有所不為齋」印一方。「狷」乃儒家語,其 字義為耿介自守不與人茍合, 嚴以律己 之謂。 《 論語 》 孔子論人品曰:「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乃是 有所選擇之守正不阿。(此段摘自蘇峰男-傅狷夫的一瓣心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