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渡海來台書畫名家收藏系列(五)── 王壯為

  • Share this:

近代渡海來台書畫名家收藏系列 (五 )── 王壯為 (19 09-199 8)

秦孝儀 :「筆刀雙修,力追前古,目今燭然自照,獲大名於海內外者,其易州王壯為先生乎。生生取名自見,蓋反揚雄『篆刻小道,壯夫不為』之意。以為技等雕龍,功無止境,壯夫於尺幅方寸間,用意之堅,用情之豪,浩浩然固北方之強也。」

傅狷夫 :「壯為富學問,有遠識,詩與文出色當行,迥出時流。此外尚有筆二枝,寸鐵與柔毫,所詣並臻用佳妙。其治印能自樹標格,成一家風貌,早有定評,固無論矣。其書法成就己於行楷二者自樹一幟,雄視當代,堪作楷模。」

李猷 :「朱文迴互宛九節之連環,款識精工比六朝之造像,苟一亳所未協,恒竟夕而不安,信藝事之精虔,實竝時所罕匹。」

臺靜農 :「酒為歡伯、詩雜仙心」;壯為持鈍攻堅,當火月行天,風雨明晦時,悲欣之戲為何如耶,世或賞其布纖濃疏密,而不知其嘔心血弊精神,於蕞爾欲求一奇而後快難得與會 ……… 華嚴境界彈指畢現,是非作者所能期,更非俗子所能知也。

「筆中有刀 、 刀中有筆」一代書法篆刻巨擘 ── 王壯為

在近代渡海來台書畫名家當中,自己收藏最早,收藏較多且較為得意的書畫名家應屬王壯為大師,也算是一種「金石樂、翰墨緣」,而壯公的書法篆刻理論顯然是來自他個人努力實踐的歸納,而每每在品味之後,常心有戚戚焉,因其論述與自己的書學思想最契合,就是因為這份所見略同的緣份,幸運地讓我收藏到多件精典之作,包括:「王壯為先生九十自壽作品集」 自述四言六十八句行書、集丁輔之甲骨文集聯、集中山王銘器篆書對聯兩幅、 218 公分行書長軸等精彩之作品,以下有各作品之賞析及介紹。

壯公曾刻其齋號曰「石陣鐵書之室」,其邊款題道,右軍謂紙為陣,印人以石為紙,是石陣也,書家以筆作書,印人以刀作書,是鐵書也。因此觀其書法,運筆如操刀,用筆提按之間虛實分明,以刀法帶入筆法第一人;觀其印如同以刀為筆以石為紙,刀筆合而為一,所以稱壯公是 「 筆中有刀、刀中有筆」 的第一人。

“ 書從印入,印從書出 ” 是鄧石如印學思想的主要內容。鄧氏強調個性,即 “ 以我書入我印 ” ,入印文字非秦漢之古璽文、繆篆等工具書之類,這就給印人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諳熟金石文字,還要精通篆法,獨具風格。鄧石如首創以小篆入印,故其篆刻風格呈現出婀娜之姿。

如果「印從書出」是乾嘉年間碑派書法思潮的刺激,而「印外求印」則因清中葉出土文物日多,金石考證風氣漸盛所導致,而壯老是在此背景下,是最求新求變的實踐者,其印文面目所呈現包括有,甲骨文,商周金文,楚帛書,石鼓文,權量銘文,漢篆文,封泥和磚文等等。壯公認為,書法和篆刻看似兩件事,而實乃為一事。其見解分析,在印章和篆刻的範圍內書法的成分比例極大,即使以書法與刀法二者加以比重,前者還是重過後者的。事實上摹印或篆刻的藝術成就,如果除去了書法的部分,這種藝術便不復存在,而篆刻藝術實乃書法藝術的一支。王氏顯然認為篆刻一旦脫離了書法成分則恐將淪為雕刻工藝品。

壯老的書印理論與個人想法是一致的,此亦為個人一再強調者,當今號稱之篆刻家只恐怕淪為美工設計者居多,方寸之間取巧容易而作書難,全國美展雖有獨立篆刻一項,但書印是同源,倒建議參加篆刻者仍應以書法為輔一併加入評選,以免此項藝術走入偏峰,所以我們反而少看到個人的書法篆刻展,但單純篆刻展卻隨處可得。從現實客觀而言,學書者遠大於學篆刻者;以功利而言,參與者多則競爭者眾,而競爭者寡,則出眾機會大,所以在學書領域當越不過瓶頸,出不了頭天時,有些人等轉而從事篆刻,倒是增加其出線機會,算是一種取巧或走捷徑,而此這般人等往往在沽名釣譽之後卻捨本逐末,好不生利用此得來的捷徑走回書法的源頭才是正道。

作品一:「王壯為先生九十自壽作品集」自述四言六十八句行書

此作品蒐錄在,蕙風堂所出版「 王壯為先生九十自壽作品集」一書內側圖版第 3 頁 ( 黑白版 ) 及主文內容 117 頁 ( 彩色版 ) ,該 自述四言六十八句行書 其實是寫在壯老 78 歲時,分別為綜述、性情、刻寫、書理、書史及老境共為六篇。 鈐印中,王壯為鉥、仙嵓(巖)木石居,此印刻於癸亥 (1983) 大暑,是他搬到景美興隆路家之半山腰後,學生送給他兩叢七弦竹,此地有庭院山巒,庭院種種花草樹木,於此期間刻了「七弦兩叢修竹嵓居一老翁」( 1982 )、「仙巖木石居」( 1983 )、「露華盦」的名號。而此自述四言六十八句係其最善長的行書寫成,應是人生將至 80 的一種心情與回顧。

釋文 :

自述 四言六十八句 王壯為并書

易水太行,山村舊業。農田書屋,家族隱居。世變幾番,江湖糊口。簪筆報國,執殳禦倭。絶域投荒,駝峯飛度,歷從將帥,曾處市廛。食祿半生,屆齡退休。還我初服,歸吾老氓。木石巖居,得償夙願。意中意外,殆不可知。 綜述其一 。

五歲弄筆,十二操刀。早接丹青,幼親毫素。父子傳受,至樂難追,豈吾性情,萌育於此。 性情其二 。

左弧右翰,磨石礪鋒。篆隸草真,陰陽朱白。夙夜魂夢,誤失瘋狂。苦樂同深,工夫偕進。殷勤跌宕,寒暑雨暘。六十多年,兩萬餘日。輪馳歲月,明滅光陰。不知覺間,忽將八十。 刻寫其三 。

書慣言法,誰識其理。始識理者,崔瑗子玉。子玉得知,草縱之間。勢只一字,藑越前賢。我知子玉,千載之後。揭勢之妙,心神邂逅。 書理其四 。

舊言書史,但記姓名。不睹其跡,詎探其精。幸生今世,所見日多。無非史料,補闕袪訛。以授學生,能繼者有。光大其事,承先啟後。 書史其五 。

古哲有言,謂勞則富。富在德行,豈必財祿。樂志宜年,操勤勵健。健而仍老,此之謂漸。久不踰矩,諸凡任之。近號任叟,事亦無奇。一任自然,再任麴蘖。無不聽任,長生之訣。 老境其六 。

款識 : 第二丙寅 (1986) 正月二十四日

鈐印 : 王壯為鉥;仙嵓木石居。

畫心尺寸 : (92✕ 51cm) 不由己齋主人收藏

作品二:集丁輔之甲骨文集聯

翻遍壯老許多著作或作品集,除在屏東師範李國揚碩士論文「王壯為篆刻藝術研究」第 88 頁附有一甲骨文對聯外,倒很少看到壯老寫甲骨文,而轉讓此對聯的前輩隱約告知,當時壯老共寫了三幅契文對聯,其中一為紅色聯,為上論文所見附圖,而本收藏聯係其中一幅,本不以為意,但今看到落款的時間均在壯老 82 歲時所書,不由不愈發相信其所言,對此甲骨文對聯的收藏更顯珍貴及愛不釋手。

「 甲骨文」 ,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而提到甲骨文很容易讓人想到「甲骨四堂」,即彥堂董作賓,雪堂羅振玉、觀堂王國維、鼎堂郭沫若等四位。其中渡海來台的董作賓於甲骨文的學術研究地位,在台灣當推第一人,不知是否此緣故,當時有名的書畫大家大多避開甲骨,王壯為先生曾評董作賓晚年的甲骨文書法「筆畫有粗有細,有鈍有銳,是其最大特色」就其書法線條變化的趨向,確實如同壯公所言,頗具有「人書俱老」,「工拙不計」的現象。不過我們卻少知道王壯為大師也寫甲骨文字,而且是寫大字的甲骨文,坦白說此與古人刻在龜甲獸骨的瘦小文字,在文字書寫的表達是有點困難及區別的。但對於一個汲古求新,以刀為筆的篆刻家而言,那完全是不受限的,而反映在董作賓的評語「筆畫有粗有細,有鈍有銳」、「人書俱老」不就是壯老個人寫契文字的最佳寫照。

此作品的鈐印「郾易老人」是壯老有感於兩岸來往日易頻繁,而刻有「匽易樓」( 1988 )、「燕客」、「郾易老人」( 1990 )、「郾易逸者」( 1987 )、「燕南曠士」( 1990 )等印,可以感 受到他老來思鄉之情。

釋文 :

「千言立成若舟下水;十分知足如月在天」

款識 : 丁輔之集契字;漸叟八十二歲書

鈐印 : 第二庚午 (1990) ; 王壯為鉥;郾易老人。

畫心尺寸 : (126✕ 25cm✕ 2 ) 不由己齋主人收藏

作品三:集中山王銘器篆書對聯(一)

壯公除了寫契文外,最喜歡的篆書文字當屬戰國時期的中山王國銘器文字。因為 1974 年以來,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出戰國七雄之外的中山王國重要遺址,而河北省正是壯老的故鄉,此神秘的中山王國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其中以中山王錯鼎、中山王方壺以及中山王圓壺合稱中山三器。 ( 如下圖 )

(以上中山王錯鼎及局部拓本)

(以上中山王方壼及局部拓本)

(以上中山王圓壺及局部拓本)

影像來源:河北石家庄影像志 - 戰國中山王國探秘 ( 收看時,請關閉左側背景音樂 )

中山王國銘器文字是戰國晚期金文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銘文綺麗多姿,筆劃一絲不苟,線條下垂,纖細俊秀,字型修長,重心反偏上,富裝飾趣味。從刀法上欣賞,鐫刻技巧精熟,運刀如筆,線條刻劃生動,多彩多姿。用刀的輕重起伏,得心應手。行刀節奏的快慢徐疾,靈活多變。單刀、雙刀交替使用,提按分明。轉折處銜接準確,變化豐富。契刻用單刀利刃,尖入尖出,鋒芒畢露。線條組合上追求粗細、輕重、虛實變化。橫、豎等主筆「粗、重、實」,其它副筆「細、輕、虛」,這就使通篇文字產生了強烈的韻律感。以上之敍述猶如在形容壯公的篆刻刀法,這更證明壯老使刀如使筆與中山王國銘器文字以刀為筆有異曲同功之妙,多方之不謀而合,所以中山王國銘器文字由壯老寫來最能入精髓。而大陸寫  中山王銘文,在眾多書法家中最著名的首推徐無聞先生,徐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專家和書法家。徐氏書寫的中山王體書法作品,尚寫實得其形,嚴謹工整;而壯公則刀筆兼具,字形瀟灑,線條勁挺,隨意變化,得心應手。(下圖右側為徐無聞先生中山王器銘文書法對聯)

釋文 :

「宅心仁愛勿荒逸;處事公平明是非」

款識 : 集戰國中山王器銘字;漸叟王壯為八十又二歲書 。

鈐印 : 第二庚午 (1990) ; 王壯為鉥;郾易老人

畫心尺寸 : (135✕ 33cm✕ 2) 不由己齋主人收藏

作品四:集中山王銘器篆書對聯(二)

釋文 :

「天降聖者從眾愛;山中君子為人宗」

款識 : 集中山王器銘字為聯 漸叟八十又一歲

鈐印 : 再己巳 (1989) ;王壯為鉥;郾易老人。

畫心尺寸 : (136✕ 34cm✕ 2) 不由己齋主人收藏

作品五:韓昌黎雪間草梅詩行書大長軸

張隆延自述其與王壯為之契交曾評如下:漢碑寫最好的是丁念先,篆書寫最好的是曾紹杰,行草、楷書寫最好的是王壯為 ………… 個人認同張氏的說法,但較嚴謹的細分及修正應為行書寫最好的是王壯為,草書還是留給傅狷夫為允當。王氏童蒙時期臨摹顏真卿「多寶塔」、柳公權「玄祕塔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再後依北魏「張猛龍碑」、王羲之蘭亭,兼習淳化閣帖中的二王行草書,後期在重慶安居曾到沈尹默「石田小築」拜訪兩三次,以自己所書求教,並特別留意及研究起禇遂良。綜上因各家養分的吸取,才有今天壯公自己的行書面目,但如此熟成的行書,係以何者的影響最大,當推寫二王帖派的泰斗沈尹 默先生,近代渡海來台的書家,似乎多人與 沈尹 默先生交遊或受業,包括臺靜農、程滄波、曾紹杰及壯老均是,所以 王壯為的行書多少是有沈尹默的影子,但線條用筆卻又完全與沈尹默不同 。今觀其行書作品如同欣賞其印面側款,完全可以感受其齋號曰「石陣鐵書之室」的原因,以刀法帶入筆法,前無古人,自是一大創新,名傳千古指日可待!

此收藏的行書大長軸,長約 218 公分、寬 52cm ,中華民國第十屆全國美展參展作品(國立台灣藝術館編印),行書大長軸洋洋灑灑,一氣呵成,係難得一見的大幅行書作品。

釋文 :

梅將雪共春,彩豔不相因。逐吹能爭密,排枝巧妒新。誰令香滿座,獨使淨無塵。芳意饒呈瑞,寒光助照人。玲瓏開已遍,點綴坐來頻。那是俱疑似,須知兩逼真。熒煌初亂眼,浩盪忽迷神。未許瓊華比,從將玉樹親。先期迎獻歲,更伴占茲晨。願得長輝映,輕微敢自珍。

款識 : 韓昌黎雪間草梅詩壬戍之秋七月既望之后十日 漸翁王壯為

鈐印 : 書偕歲月殊 ; 儘多豪氣特有文心;老醉全來。

畫心尺寸 : (218✕ 52cm) 不由己齋主人收藏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