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古人而後師造化」理論與實務兼具之清中期書畫家-董棨舊作收藏
寄與林寒謝穠寫生毛細入微茫
石農 棨
鈐印:董棨 梅涇老農
規格 : (畫心 130*30cm )不由己齋主人藏
此畫並未署年月,但如以董棨生卒年月 (1772 乾隆 -1844 道光 ) 推估此作品距今至少 167 年以上,甚或超過 200 年,保留至現在品相仍佳,堪稱幸運中之幸運。此畫得之於一位前輩收藏家,據稱係文革時期外流文物,財力考量無法收藏大名家,僅以畫工精湛為對象,與自己觀念頗類似,而今其年事漸高,輾轉至 不由己齋主人。此畫應歸屬花卉翎毛之類,其師法古人意態甚明, 方薰 主張「設色宜清不宜重」畫法皆從運筆中得來,凡作花卉飛走,必先求筆。鉤勒旋轉,直中求曲,弱中求力,實中求虛,濕中求渴,枯中求腴,總之畫法皆從運筆中得來,故學者必以勾稿為先聲。勾勒即熟,則停頓轉折處處入彀,書家所謂屋漏痕、折釵股、印泥劃沙,隨處佈置,天成畫幅,自得神妙境界。 因此畫中之松鼠活靈活現,身上之皮毛 ”毛細入微茫"落款字似董其昌,倒看不出有如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所言法顏真卿之法。
董棨 (1772 乾隆 -1844 道光 ) 清,字石農,號樂閑,又號梅溪(涇)老農,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涵子。 花卉翎毛得 方薰 傳,中歲變以己意,其運筆點色,意態繁縟,而筆致清脫。山水、人物、雜品,具有前規,頗見功力。 有曲水流觴長卷,為其中年得意之作。 楷書法顏真卿,行草宗董其昌。 兼工鐵筆。性慷慨,往來禾中苕上二十年。 所得潤資至巨萬,而自奉儉約,半以濟人。著有「養素齋畫學鉤深」,於六法門徑,頗得要領。 卒年七十二。(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 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 122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