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州片」展談藝術市場的信用危機

  • Share this:

不由己齋主人最近文章發表

發表此文章,確是有感而發,故宮以「蘇州片」展套用米芾「偽好物」一詞,似有爭議。「偽好物」一詞出自米芾「書史」,是評論一件傳為鍾繇「黃庭經」的唐代摹本時寫道:「亦是唐一種偽好物。」,很明顯米芾指的是臨本或摹本,並不是指連屬款鈐印都造假原作者的偽作,在此次故宮蘇州片展品中,便有一眼即可識破之贗品。坦白說商人唯利是圖,在畫廊或拍賣會本存在許多偽作交易,對善意的買方是個大災難!書畫收藏者宜做好鑑定功課,詳請參閱內文。

2018-09-10 00:40 經濟日報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3/3358262

因篇幅限制,刊登內容多有刪減,原文內容如下:

從「蘇州片」展談藝術市場的信用危機

故宮博物院自今年四月起展開年度重要大展「偽好物 — 十六至十八世紀 “ 蘇州片 ” 及其影響」,標題下得引人注目,極具商業行銷手法,尤其什麼是「偽好物」 ? 什麼是「蘇州片」 ? 對一般好奇的參觀者而言,的確有一窺究竟的動機與求知的衝動,但觀賞展覽後,相信「蘇州片」確屬偽作,但全數的偽作應視為「偽好物」?恐怕是見仁見智了!而在 藝術市場 偽作交易時有所聞,但「偽好物」卻不適用在 藝術 市場,否則將造成市場最大的 信用危機 。

生意經云:「糧油生意一分利,布匹百貨十分利,棺材嫁奩百分利,珠寶字畫萬分利。」如此之暴利誘惑,源自於人性的貪婪,且不分東西方,不分時代背景,不乏名家參與其中。 蘇富比偽畫大師-貝特萊奇( Wolfgang Beltracchi )其高超的畫技及對顏料、載體、塵灰、氣味、年代 …… 等的考究,仿遍了文藝復興的達文西、至林布蘭、維梅爾、畢卡索等超過 100 位畫家名作,偽製了大約 300 幅作品,騙過了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大商,甚至知名的博物館,其獲利約達 18 億台幣,是西方藝術史上最大的偽畫案,最後被判六年刑期並面臨 2700 萬美元的求償訴訟。

另觀華人的書畫 市場,偽作除有一大部分來自集團區域化,如蘇州山塘「蘇州片」、北京潘家園、琉璃廠、天津鼓樓、山東濰坊、浙江慈谿、江蘇南京夫子廟、清涼山古玩市場 …… ;卻有一部分來自於大師級的名家,從北宋的米芾到近代的張大千及其開門弟子胡若思等,然對於大師之仿作常有舉重若輕的評價,甚至以米芾所稱之「偽好物」傳為美喻,尤其張大千以繪製贗品起家,除為錢財外,挑戰古人與鑑賞權威,成為其造假的最大趨動力,仿製對象包括石濤、 八大山人 、 唐寅 、 仇英 、 徐渭 、 董源 …… 等,的確騙過當時的黃賓虹、陳半丁與羅振玉 …… 等書畫鑑賞權威。

藝術市場的永續發展,交易秩序的公開透明,應以誠實信用為出發,達到保護善意的參與者。一級市場的仲介商及二級市場的拍賣商,如同資本市場的投資銀行,負有承銷保薦功能,所以一級市場品項的推薦;及二級市場拍品的篩選,成為市場是否穩定成長的重要關鍵,所謂「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即言之,真假在「風格鑑定」與「科學鑑定」必將原形畢露。

風格鑑定在於鑑定專家的眼力,可從款識字跡、鈐色用印、筆觸線條及畫風氣韻判定之,所以風格鑑定專家往往本身就是能書善畫的藝術家與收藏家;至於科學鑑定專家則是利用各式檢測儀器,客觀分析 顏料 媒材 、紙布載體、框裱材質等年份科學 判定之,而 貝特萊奇偽製德國表現派大師-坎本唐克的名畫「紅馬肖像」因錯用了鈦白顏料( 1914 年尚未有鈦白發明)而導致東窗事發,揭開一連串偽畫醜聞。

人性對 錢財的貪婪往往勝過 取之有道,輿論或史料對偽作者的苛責不足,甚至對巨匠所作 贗品以 褒代貶。偽作、複製、臨摹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作品呈現,複製、臨摹有延續和普及 藝術原作的功能,如日本二玄社 複製作品、蘭亭集序各式臨(摹)本,具有保存及研究價值;但偽作絶對是 藝術市場的票房毒藥、信用危機,面對琳瑯滿目的藝術品,良莠不齊的仲介商,權威專家尚且看走眼,一般投資人請擦亮眼睛,做好鑑定工作為宜。

猜猜那一張是石濤「山窗研讀圖」原作 ?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