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郊的一處山中,
腳被飛來的碎石片刺傷流血,引起了生理上極大的疼痛。
但佛陀心理持續保持正知正念,默默地承受身體的痛苦,不起煩惱。
※ ※ ※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恆河下游北岸的跋耆國,
住在設首婆羅山一處有野鹿出沒的樹林中。
那天,在佛陀的住處,來了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老居士,名叫那拘羅。
老居士向佛陀頂禮問訊後,對佛陀說:
「世尊!我年紀大了,常常為身體的衰弱與多病所苦,
行動也蠻吃力的,每次想要見世尊,以及幾位我一向敬重的善知識比丘,
都要很勉強自己才辦得到,所以,每一次能見到世尊,
對我來說都很不容易呢!但願世尊為我說法,讓我長久獲益,永遠安樂。」
「善哉!老居士!正如你所說,上了年紀的人,身體必然多病痛,
哪還能期盼有個健康強壯的身體可以依靠呢?除非是個愚癡的人,
否則,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所以,老居士!你應當這樣學:
我的身體雖然生病了,但是,我的心不生病,老居士!你應當這樣學!」
那拘 羅老 居士聽了佛陀的教導,覺得很歡喜,禮謝了佛陀,就離開了。
那時,尊者舍利弗,正坐在離佛陀不遠處的樹下。
那拘 羅老 居士一辭別佛陀,就喜孜孜地去見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看見臉上泛出愉悅神態的那拘 羅老 居士,就問他說:
「老居士!你今天容光煥發,神情和悅,莫非在世尊那兒,聽到什麼深妙的法嗎?」
「怎麼能不容光煥發呢,尊者舍利弗!剛剛世尊才以甘露法,灌溉滋潤我的身心呢!」
「世尊用了什麼甘露法,灌溉滋潤你呢?老居士!」
於是,那拘 羅老 居士就將他見佛陀的經過,轉述了一遍。
尊者舍利弗聽了之後,就問老居士說:
「那你何不繼續問佛陀,什麼情況是心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什麼情況是心不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大德!我沒有那樣細膩的思辨能力,去繼續追問佛陀。
但願尊者,為我詳加解說。」
「善哉!老居士!請你仔細聽,我來為你說明:
什麼情況是心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不曾聽聞正法的愚癡凡夫,
對屬於物質類身體的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不能如實知;
不如實知的緣故,對身體產生了貪愛樂著,
而導致或以為這些物質類的身體就是我生命的主體,
要不然,就以為我生命中另有主體,身體是屬於那個主體的,
而執著它。所以,當它發生變化了,敗壞了,心就會隨著受到牽動,
而生起憂、悲、惱、苦、恐怖、顧念、不捨、障礙了。
同樣的道理,對於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
生命的其他組成也是這樣,一旦以為其中之一是不變的我,
或者在其中含有不變的我,或者以為那是不變我的一部分,
或是屬於不變我所有的,只要以為生命中有一種不變的我,
為生命的主體,其結果就必然是:身苦時,心也苦。
什麼情況是心不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聖者的學生,多聽聞正法,對屬於物質類身體的生起、
消失、味著、禍患、出離如實了知;如實
了知的緣故,對身體不會貪愛樂著,不會以為這物質類的身體,
就是我生命的主體,也不會以為我生命中另有主體,
身體是屬於那個主體的,所以,當它發生變化、敗壞了,
心不會隨著受到牽動,就不會有憂、悲、惱、苦、恐怖、顧念、不捨、障礙了。
同樣的道理,對於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生命的其他組成也是這樣,
不認為生命中有不變我的主體,所以,當身苦時,心不會苦。」
聽了尊者舍利弗這一番解說,那拘 羅老 居士有深徹的理解與體悟,
當下證得法眼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
不再需要靠別人而能解決自己的疑惑,於正法中,心不再畏懼。
就從座位上站起來,整理好衣服,恭敬地合掌,對尊者舍利弗說:
「大德!我已經證悟,得到超越與度脫。
現在,我歸依佛、法、僧眾,為佛弟子,請當我的見證人。我從現在起,終身歸依三寶。」
按語:
一、 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相應部第一相應第三八經》、《雜阿含第一二八九經》、《別譯雜阿含第二八七經》,後段取材自《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一經》、《雜阿含第一0七經》、《增一阿含第一三品第四經》 ?
二、為了方便說明、教導我們,佛陀將人的組成,歸類為物質、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五種,經典中常簡為「色、受、想、行、識」,並將之合稱為「五蘊」、「五陰」。又,為了表示人們強烈的執著慣性,也稱為「五取蘊」、「五受陰」(參考《雜阿含第五八經》)。
三、在印度傳統的文化與宗教思想中,認為生命中應有一個不變的主體:在個人,稱之為「我」;在宇宙中,稱之為「梵」。這種思想,除了佛教之外,也普遍存在世界其它的宗教文化中,可以說是人性中的共通執著。佛陀從他的證悟中,指出「我」是一種根本不存在的錯誤,執著這種錯誤,成為眾生流轉生死,煩惱痛苦的關鍵。所以,破除「我」,就成了佛陀所教導的核心修行科目了。而從五蘊中,觀察、體證其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我」,是破除「我」的修行方法之一。
四、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經文中作:集、滅、味、患、離。其完整的內容,應當是「苦、集、滅、道、味、患、離」,也就是《雜阿含第四二經》所說的「七處善」。這是以苦、集、滅、道等「四聖諦」為核心的開展。
五、生理上的衰弱與病痛,老年人是更有機會,也更能深刻體會的。那拘 羅老 居士能很快地在尊者舍利弗的解說下證悟,佛陀的應機說法,是個重要的因素。
六、痛苦,是一種不舒服的感受,經中也稱為「苦受」。生理的痛,為身體非自主神經的一種警示機制,是難以避免的,佛陀也不例外。心理的苦,主要是源於「我」的執著。例如:希望「我所擁有的」周遭一切,包括肉體與精神,自身與他人,都要依著我的意思來運作,十足展現了貪愛的特性。這是可以經由修學來止息與超越的,這就是故事的主題:「身苦心不苦」了。
七、《雜阿含第四七0經》、《相應部第三六相應第六經》,對身苦與心苦,用了一個很貼切的譬喻:身苦,就像中了第一支毒箭。如果身苦心也苦,那就像又中了第二支毒箭,苦上加苦。所以,當有病痛時,我們要這樣想:中了一支毒箭已經很不幸了,還要再繼續中第二支嗎?怎能不「身苦心不苦」呢!
八、有時,看到一些學佛的朋友,報告他們「身苦心不苦」的心得,所用的方法,是將身體病痛部分,假想成第二者或第三者來觀察。如胃痛,就假想將胃獨立出去,不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擬成「你這個胃」來觀察,看「你」要怎麼痛,與他客氣對話。這樣的方法,似乎也能達到不錯的對治效果。不過,使用這假想法觀察時,應當要注意不要讓那「觀察者」,在不知不覺中,又成為「我」的另一種變型才好,因為,只要執著於任何型態的「我」,痛苦煩惱與執著,就又會換個面貌悄悄地跟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