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里擁有三個商店街的獨特經驗

  • Share this:

造街英雄-廖勝煇

台北城位於中華路、愛國西路、中山南路和忠孝西路間,台灣光復後隸屬台北市城中區, 1990年時,配合行政區調整改名中正區,但台北城始終設有建國、光復和黎明三里,日治時期最盛的榮町--今日的衡陽路,本町--今日的重慶南路,是三里的分界線。自台北建城以來,光復里就最具商業機能,廖勝煇的父親廖金龍早在1947年,就在沅陵街開信昌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專門買賣華洋百貨,兼賣紐扣商品,最盛時期的員工有18人,可號稱全台最大家專賣店。目前販售的商品種類超過兩千種,顧客雖因社會型態的改變而不如前,廖勝煇為了堅守父親留下的產業和服務里民的信念,仍然信心十足的昂首闊步,讓被稱為台灣紐扣業鼻祖的信昌實業有限公司,繼續在台北市沅陵街的二樓服務顧客。

廖金龍除經商有成外,因為早期赴上海時差一點亡命異域,故滲透人生,待人和氣,樂於助人,在台灣省城隍廟未成立財團法人前,除逢年過節的演戲酬神外,還認養台灣省城隍的常年水電費,故在街坊有很好的人緣。廖勝輝繼承父親的特質,讀大學時就擔任鄰長,在當時是學歷最高的鄰長,他和父親一樣,以服務街坊為樂,台灣省城隍廟改組為財團法人後,兩代的服務經歷,自然就擔任董事。

為了擴大服務的範圍,在街坊的支持下,擔任光復里里長,如何讓街區保持日治時期,甚至 1960年代以前的盛況,是他心中的夢,2000年,經濟部推動街區改造運動,在中正區林菁區長的支持下, 以沅陵皮鞋街的名義申請街區改造 ,申請時,商家因為各有盤算,並非全數認同,惟至少一半的商家是從兒時就一起長大的街坊,大家對他了解,相信他做事的熱忱與能力,故排除各種困難申請成功。當第一年造街活動的灰姑娘故事為沅陵街的鞋店街打響知名度時,帶來的人潮,也為街區的店家帶來新的動力,隨後政府協助製作招牌,鋪設整齊的路面,改善路燈的裝飾,騎樓的打平等,每項看似小事,都讓顧客感受到便捷與整潔的新形象,每次舉辦活動時,透過媒體的報導,都為街區吸引新的客源。

沅陵街的成效,在許敏娟區長的協助下,他再度 整合博愛路的相機街申請為商店街 ,一個里擁有兩個商店街,在台灣屬於創舉,而兩個商店街舉辦活動時的相互拉拔,讓光復里再度在台北城活躍起來,至中華路的影音業者也向廖勝煇里長表示,希望成立 音響商店街 ,協助申請當然是里長的責任,中正區光復里擁有三個商店街,讓他興起將光復里營造成特殊平面百貨公司的構想,這個目標在清寰顧問公司的協助下,首先獲得經濟部商業司的認同,自 2006年元月起,凡是光復里的商家,都可以申請使用國民旅遊卡,讓台北市以外的公教人員到台北消費時,若不曉得那兒可以使用國民旅遊卡,到台北城的光復里就對了。

資料來源: http://taipeisocharming.pixnet.net/blog/post/3275518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