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馬(茶亭) 趙陳 馬是人類的朋友,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遠古時代,生產力低下,馬對於人類十分重要,是農耕的主要畜力,是兵家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夏官‧序官》載:“夏官司馬。”司馬是管馬的嗎?賈公彥疏:“鄭雲,‘象夏所立之官,馬者,武也,言為武者也。’”原來夏官是統率武裝力量的軍事長官。真正掌管牧馬事宜的官員叫“馬師”。夏官所掌管的軍事力量,在我國古代商至春秋戰國時期是馬拉的戰車。陝西西安出土的秦兵馬俑,不僅有巨大的戰陣,也有戰車。戰車成為當時諸侯國強弱的分界。小至百乘之君,大至萬乘之國,戰車對征戰有著決定勝負的作用。秦正是倚仗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了中國。 馬的作用如此重要,古時的人又不懂得為馬檢疫消毒,便只有祈求上天保佑,讓馬不要染病,平平安安。唐‧張說《大唐隴右監校頌德碑》記載:“若夫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敬其本也。”馬祖是天上的星宿,即天駟。先牧是首創牧馬之人,後被尊為牧馬神;馬社則是養馬之地所設立的祭祀后土之社;馬步是馬神名。一年四季都要祭祀,只為求得馬匹平安,因為戰爭和生活都離不開馬。 唐太宗李世民可稱為最愛馬的皇帝。他所鍾愛的駿馬共有6匹,分別名為拳毛、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和青騅。這些駿馬陪伴他經過漫長的征程,創建了大唐偉業,立下不朽功勳,為此,貞觀十一年他親筆作了《六馬圖贊》,還令歐陽詢用八分書寫定刻石。雖然今天我們已見不到這塊書法刻石,但原在埋葬李世民的昭陵祭壇兩廡的六駿石雕現由西安碑林收藏,可以觀賞到唐代駿馬的風姿,遺憾的是只能看到其中四駿了,拳毛 和颯露紫於1914年被盜,現藏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以馬為題材的詩詞、書畫作品自古以來久盛不衰。唐代詩聖杜甫詩集中詠馬詩就達11首之多。《房兵曹胡馬詩》寫道:“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詩中寫出我國西北地區所產名馬的神貌,更抒發自己的胸襟抱負。杜甫不僅寫詠馬詩,還屢次寫到著名畫家曹霸畫馬的情景,既有《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也有《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歌》。“馬似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宋詞中也有不少寫馬的名句。近代國畫大師徐悲鴻先生的《奔馬圖》更為世人稱道。 縱觀歷史,“馬”幾乎成了中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乃至家居用物、市井俚語,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馬車早已在城市銷聲匿跡,街上也基本見不到馬的蹤影,但人們依然習慣稱街道為馬路。馬褂原本是滿族人騎馬時的服裝,是在長袍外罩以對襟短褂,解放前曾被官定為男子的常禮服,連同馬裙、馬褲一起,如今大抵只能在影視作品中見到了。尚在服裝市場佔據一席之地的是馬甲、馬靴。 欣逢新世紀第一個馬年,我不由得想起當年插隊時陝北農民常說的一句話:“牛馬年,廣種田。”意謂牛年和馬年往往風調雨順,是農業豐收的年份。其實豐收何止農業呢?經過馬不停蹄的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真正是人強馬壯,萬馬奔騰。借用李後主詞中的一句話作結:“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侃馬 據《說文解字》載:“馬,怒也,武也。”怒有健壯、神駿之意,武有勇猛、剛健之說。古人心目中的馬,是吉祥之物。《雲笈七簽》中有《神馬》篇,《拾遺記》中有《八駿》與《龍馬》篇。最出名的是《列子‧九方皋相馬》,唐人韓愈的《雜說(四)》即取材於此,我國當代聞名中外的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也以此創作了一幅有中國民族風韻的油畫。《戰國策》中的“千金求馬”、《史記》中的“指鹿為馬”以及《韓詩外傳》中的“田子方贖馬”,也很有名。 因為馬之駿逸,常入詩入畫。漢武帝劉徹曾作《蒲梢天馬歌》、唐太宗李世民作《詠飲馬》。南陳沈炯,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李賀,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軾,明代詩人李夢陽、郭登都專門寫過詠馬詩。至於有關馬的成語,更有幾十條之多。 中國馬的形象最早見於甲骨文,它“畫”得完全是馬的樣子;頭朝上、背朝後、尾朝下。再出現於青銅器上。漢畫石馬向現實造型邁進了一步。漢代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躍馬”,以及甘肅出土的青銅雕塑“馬踏飛燕”可謂其中最著名的作品,“馬踏飛燕”圖案已成為中國旅遊的標誌。漢代出現專畫牛馬的畫家,六朝畫馬名家是毛惠遠,他曾專著《裝馬譜》。唐朝畫馬,巨匠輩出,唐宗室漢王、寧王、江都王、岐王皆善畫馬;杜甫最為推崇曹霸畫馬之“九馬爭神駿”的主題;唐朝陳閎、韓幹、韋偃等均為畫馬高手,閻立本、李思訓亦兼畫馬。宋蘇軾、米芾曾數度在詩文中,高度讚美韓幹畫馬。五代時胡瑰《出獵圖》和《回獵圖》二幅,雖均缺耳殘鼻,卻不失為舉世古珍。早在1960年台灣發行了一套4枚《故宮古畫郵票》,其中一枚是唐韋偃的“雙騎圖”,另一枚是唐韓幹的“牧馬圖”。北宋時畫馬高手當數李公麟,黃庭堅《次韻子瞻詠“好赤頭圖”》贊曰:“李侯畫骨亦畫肉,下筆生馬如破竹。”現存李公麟,黃庭堅《五馬圖卷》即有一匹“好赤頭”良馬。元代畫馬丹青大家有趙孟 、龔開、任仁發等,特別是趙孟 畫馬到了“據床學馬滾塵狀”的“逞奇八怪”的癡迷程度,看不出他還是皇族子孫。明代不重畫馬,卻見朱元璋為韋偃馬畫題下“聖旨”,告誡“歷代創業之君未嘗不賴馬之成功”的個中道理。清初對外用兵,故馬又成為臣王嗜愛之畫題。畫馬能手有張穆、錢灃,還有一位跑到朝廷供奉的義大利人郎世寧,擅中國畫,尤工畫馬。台北故宮博物院現存他的《百駿圖》長卷。1970年台灣還以此發行一套橫五連票《百駿圖古畫》,並同時發行清朗世寧百駿圖中的二枚馬的特寫郵票。現代江蘇宜興人徐悲鴻以畫馬馳名中外,最著名者為《九方皋相馬》大幅油畫和《奔馬圖》,現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1978年我國發行了一套10枚《奔馬》郵票及一枚小型張,將徐悲鴻先生筆下生動有神的各種奔馬躍然於方寸之中,爾後越南也發行了一套徐悲鴻奔馬郵票。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十二生肖,歷經2000多年,流傳至今而不衰,足見其強盛的生命力。馬作為生肖之一也上過許多國家的郵票。世界上第一枚生肖馬郵票是日本於1953年月12月25日發行的。我國台灣於1977年發行第一套採用古畫作為生肖馬圖案的郵票,共2枚,均為清郎世寧所畫之馬。我國於1990年1月5日發行第一輪庚午年生肖馬,為1枚,綠色的草地上烘托著一匹躍躍欲走的紅鬃小黑馬。轉眼到了壬午馬年,我國第二輪生肖馬一套2枚郵票,呈現在人們面前,第1枚為大紅底上面凸現著一匹大尾黑花白色玩具馬,憨態可掬,惹人喜愛,第二枚為白底襯現出一大紅斗方,內書楷書“馬”字,保持了第二輪生肖票的統一風格,既有喜慶氛圍,又有傳統民族文化品味。
說馬 我國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馬”的注釋是:“馬,怒也,武也。像馬頭髦尾四足之形。”是說繁體字的“馬”是個頭尾四足都像馬的象形字。而它的最基本意義就是當人們勃然而怒、兵戎相見時,是付諸武力的最重要物具。 古人對馬的觀察之微、劃分之細、感情之深,則令今人贊佩。如馬一歲曰馬,二歲曰駒,三歲曰馬兆;馬淺黑色曰馬鬼,深黑色曰驪,赤毛黑尾曰騮,青白雜毛曰驄,色彩不一曰駁;馬高六尺曰驕,馬高七尺曰馬來;馬之良材曰駿、曰驍,千里馬曰驥……有專門相馬的書《相馬經》,有著名的相馬大師伯樂、九方 等。馬在古代如此重要,於是,風雲叱吒的將士、弄墨尚武的文人,都與馬結下不解之緣。“駕彼四牡,四牡馬癸馬癸,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小雅‧採薇》篇,就生動記寫了戍邊將士與戰馬兵車互相依存、互相生威的關係。“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文人詩人屈原就更在多處詩句中留下了駿馬的足跡。而一世梟雄的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之圍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更成為英雄愛美女、英雄愛寶馬,將美女與寶馬相提並論的千古絕唱。而自此以後,吟詠駿馬的佳作精品就更不勝枚舉。 如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的《天馬歌》:“天馬呼,飛龍趨,目明長庚臆雙鳧,尾如流星首渴烏,口噴紅光汗溝朱。” 這匹如在天空呼呼馳騁的駿馬呀,連騰雲駕霧的龍也只能尾隨相從。它目光炯炯如同啟明星,挺出的前胸像兩只展翅的野鴨,尾巴奮起像流星掃過,頭顱像一只高高仰起的金烏,口似噴紅光,而它肩胛間滲出的汗水竟像粒粒血珠!本來就富有浪漫氣質的詩人更把心愛之物神聖化了。還值得一提的是,與李白齊名的另一唐代大詩人杜甫,他異曲同工,也有一首詠馬詩:“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詩中的胡地大宛馬,當指前蘇聯南部、新疆等地的駿馬。可見西域駿馬當時就馳名中原大地。它不僅馳騁疆場,屢立戰功,而且拉車供騎,“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更給人以出行交通的便利。 到了當今時代,天上有飛機,地上有火車、汽車,農田有拖拉機、收割機。現代戰爭中,各種武器也都用最堅硬的鋼鐵和最先進的電子技術來裝備。馬已經不可避免地從交通線、從戰場上“退役”了。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它留在我們民族語言中的“足音健影”依然活躍,常青而不衰。如:駿馬奔騰,一馬當先,龍馬精神,馬到成功,快馬加鞭,瞻于馬首,倚馬可待,兵強馬壯,人歡馬躍,老馬識途,走馬觀花,馬前卒,馬後砲……這些詞彙都永遠保持著它們的不朽魅力。
說馬 馬有許多佳名美譽:千里馬、天馬、寶馬、汗血善馬、駿馬、老驥、白駒等等。唐太宗屢用以征伐的六駿、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駿、漢文帝有良馬九匹號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錫以嘉號。髫齡讀《三字經》,就知道“馬牛羊、雞犬豕”等六畜,馬與牛羊列上珍三品,而馬居六畜之首。稍長讀《幼學瓊林》有“錄 驊騮,良馬之號”之句。走到商肆店舖,常見“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的對聯,以企盼經營順利,生意興旺。 馬在史傳中多記有故事,《史記‧大宛列傳》記張騫使西域,在給漢帝的報告中,盛陳大宛名特產,特指稱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後又有使者誇讚其馬。並言最善者在大宛貳師城,武帝急於得善馬,曾派人“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遭到拒絕,於是不惜派貳師將軍李廣利以數萬專門之師,直趨貳師城,取得善馬。賜名“天馬”。可見善馬之為時所重。 馬在人類社會生活與事業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業的戰具,至今流傳著許多成語、俗諺。終日奔忙謂之“馬不停蹄”,不迷方向稱“老馬識途”,不亂行止惟“馬首是瞻”。祝事功有成,莫不言“馬到成功”。若言文采。李白自薦于韓荊州而稱“雖日試萬言,倚馬可待”。晉桓溫北征,才華為一時所稱的袁宏(虎)相從,“會需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世說新語‧文學》)北魏傅永,字 期,有氣幹,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可惜只是一介武夫,連友人的來信都無法回覆,而請另一位朋友代答,遭到拒絕,於是“發奮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筆”,終於成為一位文武全才,建立事功,以致魏高祖常常嘆服說:“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惟傅 期耳!”事見《魏書》與《北史》。傅永的功績,馬至少做出了一半貢獻。秦皇統一六國,馬之功居其半,兵馬俑可為一證,銅車馬得行軍快速之效,馬踏飛燕示馬之迅猛,馳道之修亦利馬之驅馳;唐宗連年征伐,所驅策者六駿,貞觀之治,六駿有其功。太宗不僅自撰《六馬贊》,還刻石鑲於墓室,示至死不能須臾離六駿。是以元人王惲題唐韓幹畫馬詩有句雲:“昭陵六駿秋風裡,辛苦風里,戰功”,以贊嘆六駿之勳績。俗語有“馬到成功”之說,正以馬之屢建夫功,深在人心。而“一馬當先”正以見勇士之奮進。 馬以速度見稱而成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選。周穆王以八駿巡行四方,升崑崙之墟。傳說還因八駿之快捷而縮短了與西王母相會的時間。光陰似箭,而以馬之疾馳為喻者,尤所習知,即下智若秦二世,亦深明此理。《史記‧李斯傳》記稱:“二世燕居,乃召高與謀事,謂曰:‘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莊子‧知北遊》中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漢張良、魏豹的史傳中亦都有“人生一世間,若白駒之過隙”。是可見周秦以來,已以良馬白駒之快捷喻光陰之迅速。 河圖洛書相傳為文化之肇端,白馬馱經得外來文化之滋潤,馬遂為重要文藝題材之一,畫家色彩,畢現馬之威武、飄逸、灑脫、奔騰種種美姿;八駿、六駿以及百馬之圖永為畫家筆墨所至,唐曹霸畫馬,詩聖杜甫為作《丹青引》詩以贈,佳篇傳誦至今。近代畫家徐悲鴻亦以畫馬獲譽海內外,人爭仿作。我國最早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小雅》的《白駒》之什,就有“皎皎白駒”之句,言良馬之毛色,《六月》頌“四牡馬癸馬癸”,則言良馬之強壯。詩人筆下,馬更是重要寫作對象,古詩十九首之“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喻人之不能忘本,魏武以老驥自喻,世傳名句。唐宋詩人更多吟詠,杜甫詩集隨手翻檢,可得詠馬之作多首,而汗血善馬之刻畫,尤令人神往。其《房兵曹胡馬》詩云:“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宋王安石的《驊騮》一詩,更為簡潔動人,詩云:“驊騮亦駿物,卓犖地上遊。怒行追疾風,忽忽跨九州。”宋孤臣鄭思肖發出“此地暫胡馬,終身只宋民”的悲憤,充分表達眷念故宋的舊情。類此難以盡檢。 頌讚馬的故事和詩文,還可以搜求到無數。只就這些拾零,便能看到馬的威武、強壯、俊逸、飄灑、快速等等特有精神和建功立業的氣概。在迎接以馬作為生肖標誌的新一年,願馬的諸種優異特性涵蓋和潤澤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與角落,讓中華民族像“天馬”那樣騰躍
詠馬言志--杜甫馬詩一首賞析 《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杜甫一生懷有遠大抱負和志向,他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這首詩藉詠友人房兵曹胡馬而言心中之志,充分體現了杜甫蓬勃向上、銳意進取之精神及遒勁豪邁的詩聖風格。這首詩非一般詠物詩生硬外加上的言志,而是於詠馬之中表現出詩人的情與志。杜甫寫馬,可謂已達形神俱似之境,首句點明來歷不凡(大宛產良馬),接著倒裝刻畫,“鋒稜”置前,給人頓生這匹胡馬骨峻神清的第一印象;接著詩人尤極善相馬的伯樂,觀完骨相繼察雙耳,尖削勁挺的雙耳更襯映出馬的精悍(附帶聯繫一句:咱現在股市之匹匹馬駒是否也大都呈“瘦骨耳峻”了?),復再述馬的本領與功力,一個“入”字,韻味十足,側寫馬快,正寫馬疾馳時腳蹄幾不落地的飛爽感受;詠馬之後轉入言志,詩的後兩聯,藉寫胡馬的品格,表達了對朋友的期望,更表達了詩人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抱負。杜詩聖極口贊譽這匹寶馬良駒能穿空闊度險峻越障礙甚至足以託付生命!末聯既是言馬更又言人,鼓勵友人房兵曹,身為兵曹參軍,當有萬里之志、英豪之氣!這雖是激勵友人,更反映出詩人自己的壯闊胸襟!!該詩的手法技巧咱就不表了,在馬年來臨之際,筆者呈獻這首詩實乃同大家共勉“堅定信心”、共勵昂揚鬥志、共存遠大志向。並藉此向聯證網的所有讀者朋友們提前拜大年了:恭祝大家馬年騎駿馬,駿馬騁萬里!!!
詠 馬
楊師道 寶馬權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裝。 春草初生馳上苑,秋風欲動戲長楊。 鳴珂屢度章台側,細蹀經向濯龍傍。 徒令漢將連年去,宛城今已獻名王
失步集(七絕部分) 讀太白詩,有“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句,豈非餘初學舊體詩詞之謂耶?故名《失步集》。今只選上網以來所做七絕部分,約百首。因偏愛某些句子,可能有些並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 詠馬(二首) 玉鞍金絡過丹墀,骨相崢嶸毛亦奇。 世上殊多千里馬,老肥禦苑未曾馳。
羸疲豈任鹽車重,伯樂見之不勝嗟。 此馬若遂千里志,追風猶可到天涯。 [楊師道,字景猷,華陰人,隋宗室也,清警有才思。入唐,尚桂陽公主,封安德郡公。貞觀中,拜侍中,參豫朝政,遷中書令,罷為吏部尚書。師道善草隸,工詩,每與有名士燕集,歌詠自適。帝每見其詩,必吟諷嗟賞。後賜宴,帝曰:“聞公每酣賞,捉筆賦詩,如宿構者,試為朕為之。”師道再拜,少選輒成,無所竄定,一座嗟伏。卒謚曰懿。其詩題材豐富,詠物應詔詩相對較多;風格如溪流清音,澄澈明麗。]
詠 馬
蘇金傘 “嘶發月欲曉,蹄翻草色新;馳驅不厭遠,千里聞鈴音。”
明人《詠馬蹄寺》七律一首: 古剎層層出上方,雲梯石蹬步回長。 金神寶相蓮開座,玉梵清音月近床。茶沸煙騰禪出空,花飛泉落水流香。 逢僧共說無生活,回首音塵意自忙。 詠馬 草原莽莽喜馳奔,/山道崎嶇蹄亦登。/雪箭風刀奮力頂,//槍林彈雨敢衝騰。/千難萬險忠職守,/一步三歌建殊勳。/馬放南山伯樂退,/識途老者望來人。(陳紅勝)
浣溪沙 題丁兵備 丈畫馬 苜蓿闌干滿上林 ,西風殘秣獨沉吟。遺台何處是黃金 ? 空闊 已無千里志, 馳驅枉抱百年心。夕陽山影自蕭森。 【注釋】 丁兵備:丁日昌,兵備指其任蘇松太道。後官至江蘇巡撫。 上林:上林苑,漢代長安苑囿,漢武帝自西域引入苜蓿,植於上林苑以飼馬。 “遺台”句:用郭隗說燕昭王千金購馬骨故事。昭王后築黃金台以待賢。 空闊:反用杜甫詩“所向無空闊”句。 【評解】 此詞藉詠馬自訴懷才不遇。用典自然。“空闊已無千里志,馳驅枉抱百年心”,亦 馬亦人,語意雙關。抒寫了內心的感慨。 “夕陽山影自蕭森。”飄逸、空靈,為全詞增添情致。
馬 撰文:翰林 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神采駿逸,龍馬精神。 龍馬精神,是中國人所崇尚的一種精神,神龍、俊馬,任何時候都是人們所喜愛和嚮往的東西。 民族生命力的代表 馬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而且是歷史文化上最奔放活躍的角色。 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關於千里馬、神馬、天馬的記載很多。其中,天馬行空,獨來獨往,這種觀念代表了中國人特有的瀟灑態度。 據說大禹的父親鯀原系是天上白馬,是黃帝的孫子。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就是鯀。 馬有靈性 馬有靈性,秦朝時,為防胡人,秦人在武周塞裡面築城,很多次都是城要築好時崩塌了。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有一匹馬奔跑,反覆圍繞著一個圈子打轉。當地父老覺得奇怪,就依照馬跑的蹄印去築城,築好的城竟不再崩塌了。於是人們把築好的城叫「馬邑」,就是後來的朔州城。 武力的象徵 馬作為威嚴與武力的象徵,歷代的君王將相都很愛馬,歷史上留傳著許多人與馬的動人故事:如周穆王的八駿馬、唐太宗的六駿馬、項羽的烏錐馬、關雲長的赤兔馬、薛仁貴的白馬. . . . . 等等,名駒因名人乘騎,相得益彰。 藝術表現 神采駿逸的馬,是歷來各種藝術表現的主題。杜甫曾有詩詠馬雲: 頭上銳耳批秋竹,腳下高蹄削寒玉。始知神龍別有種,不比俗馬空多肉。 馬的形象也常被給於各種吉祥圖案中。一幅畫著一個人與一匹背著貴重的物品的馬在一起的圖案,可以用于表示祝願別人官位與舒適生活永遠伴隨。 馬上封侯 一幅畫著一只猴騎在馬上,則表示「馬上封侯」的吉祥意義。
馬年的滋味 馮驥才 龍年頌龍,猴年誇猴,牛年贊牛,馬年呢?友人說,你脫脫俗套說點真實的吧,你屬馬,也最知馬年的滋味。 我回頭一看,倏忽已過了五個馬年。咀嚼一下,每個本命年的滋味竟然全不一樣。 我的第一個馬年是1942年,我出生。本來母親先懷一個孩子,不料小產了,不久就懷上我,倘若那孩子 據說也是個男孩子“地位穩固”,便不會有我。我的出生乃是一種幸中之幸。第一個馬年裡我一落地,就是匹幸運之馬。 第二個馬年是1954年,我12歲。這一年天下太平。世界上沒有大戰爭,吾國沒有政治運動。我一家人沒病沒災沒禍沒有意外的不幸。今天回憶起那個馬年來,每一天都是笑容。我則無憂無慮地踢球、釣魚、捉蟋蟀、爬房、畫畫、鑽到對門大院內去偷摘蘋果。並且第一次感覺到鄰桌的女孩有種動人的香味。這個馬年我是快樂之馬。 第三個馬年是1966年,我24歲。這年大地變成大海。黑風白浪,翻天覆地。我的家被紅衛兵佔領40天,佔領者每人執一木棒或鐵棍,將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理想與夢想全都淋漓盡致地搞個粉碎。那一年我看到了生活的反面,人的負面,並發現只有漆黑的夜裡才是最安全的。我還有三分鐘的精神錯亂。這一馬年我是受難之馬。 第四個馬年是1978年,我36歲。這一年我住在北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裡寫小說。第一次拿到了散發著油墨香味的自己的書《義和拳》。但我真正走進文學還是因為投入了當時思想解放的洪流。到處參加座談會,每個會都是激情洋溢,人人發言都有耀眼的火花。那是個熱血沸騰的時代。作家們都為自己的思想而寫作。我“膽大妄為”地寫了傷痕文學《鋪花的歧路》。這小說原名叫《創傷》,由於書稿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引起激烈爭論,誤了發表,而盧新華的《傷痕》出來了,便改名為《鋪花的歧路》。這情況直到11月才有轉機。一是由於茅盾先生表示對我的支持,二是被李小林要走,拿到剛剛復刊的《收穫》上發表。我便一下子站到當時文學的“風口浪尖”上。這一馬年對於我,是從掙扎之馬到脫韁之馬。 第五個馬年是1990年,我48歲。我的創作出現困頓,無人解惑,便暫停了寫作。打算理一理自己的腦袋,再走下邊的路。在迷惘與焦灼中重拾畫筆,卻意外地開始了闊別久矣的繪畫生涯。世人不知我的“前身”為畫家,吃驚於我;我卻不知這些年竟積累如此深厚的人生感受,萬般情境,揮筆即來,我也吃驚於自己。在藝術創作中最美好的感覺莫過於叫自己吃驚。於是發現,稿紙之外還有一片無涯的天地,心情隨之豁然。這一年的我,可謂突圍之馬。 回首五個馬年才知,這馬年的滋味,酸甜苦辣,駁雜種種。何況本命年只是人生的驛站。各站之間長長的十二年的征程中,還有說不盡的曲折婉轉。我不知別人的本命馬年是何滋味,反正人生況味,都是五味俱全。五味之中,苦味為首。那麼,在這個將至的馬年裡,我這匹馬又該如何? 前幾天,請友人治印兩方,皆屬閒文。一方是“一甲子”,一是“老驥”。這“老驥”二字,不過是乘一時之興,借用曹操的詩,以寓志在千里罷了。可是反過來,我又笑自己不肯甘守寂寞,總用種種近憂遠慮來折磨自己。看來這一年我注定是奔波之馬了?
馬年說馬 周止敬
馬,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它身體高大,面部很長,小耳直立,尾有長毛,四肢強健。給人的印象是憨厚、誠實、純樸,沒有一點虛假。馬稟性溫馴,有令則行,有禁則止;行走靈活,善於奔跑,適應性強。不但能耕、挽,而且能乘、運。因而千百年來成為人們可靠的運輸工具。 我國疆域遼闊,生態複雜多變,馬匹數量龐大,品種繁多,既有體形高大、速度快的伊犁馬、焉耆馬,也有適應高寒環境的河曲馬、蒙古馬,80年代又新發現了體高不足一米的五腰椎矮馬、安寧果下馬,目前中國擁有一千多萬匹馬,總數居世界前列。 觸覺馬的觸覺、嗅覺極其靈敏,有時能通過對空氣中微量水汽的辨別,找到幾公里外的水源。環境刺激定向:馬走進山林,能順利沿原路返回,這是馬靠著景物、顏色、聲音、氣味等外界環境,對其大腦的刺激而識途的。馬對氣味的記憶很強,能在迷途中經曲折路程重回原地。 眼睛馬的眼睛很特別,它的瞳孔是上下扁,左右寬,這和它們的祖先野生馬大多生活在開闊的草原上有關。它那上下扁、左右寬的瞳孔能使它們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兩邊的獵物或敵人。 睡姿人們一般都認為,馬終生站立,永遠直立著睡覺,只是在得了重病時才躺下。馬的確能站著打盹,甚至睡得很香。這是從它們的祖先那裡遺傳下來的。遠古的野馬生活在原野裡,遇到敵害的突然襲擊,只能迅速逃走。站著睡覺,逃得快。如今,飼養在馬場裡的馬就不同了:它們住在溫暖安全的馬廄裡,不用擔心野獸的進攻。這樣,馬就喜歡臥在柔軟的草墊上,自在地伸開腿。不過,它們也能站立而眠,有時它們先站著睡,然後再臥下。 語言馬有自己的語言,它的語言主要是通過耳朵的不同姿態來表示的。耳朵直豎起,微微搖動,表示“很高興”;耳朵前後左右不停地搖晃,表示“不高興”;耳朵靜靜地倒向後邊,表示“興奮”;耳朵向前倒或倒向兩邊,表示“疲勞”;耳朵向兩邊耷拉著,頭低下,表示“想休息”;耳朵高揚起,向兩邊直豎,表示“緊張”;耳朵不停地搖動,頭揚起,表示“害怕”。 智力原蘇聯曾經發現過一匹聰明的馬,它拉馬車運糧食,一次只肯拉20袋,每次裝完車,它都要回過頭來仔細看看,如果超過20袋,它便“拒絕拉車”。馬很聰明能幹。德國農民奧斯丁養了頭叫漢斯的馬,會做加減乘除算術。美國的史威特把他的馬訓練得很出色,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平時替他遞報紙,幫他穿衣服,給他拿帽子。這馬還是他的一只活“鬧鐘”,每天早晨定時催他起床。美國肯塔基州路易士維爾市有一匹叫“牛油糖”的馬,在主人的精心訓練下,竟能駕駛一部經過改裝的林肯牌汽車。在英國,有一匹名叫“灰灰”的馬,在主人基利的耐心訓練下學會了踢足球,它不但會做頂頭球、射門、橫射及後傳等動作,而且射門的命中率相當高。
滿江紅‧詠馬 傅佔魁 何處奔來,狂飆起,潮翻浪激。閶闔下,鬃揚赤焰,蹄生霹靂。嘯海嘶雲昂驥首,旋天挾地伸鵬翼。向蒼茫,萬里踏崎嶇,無羈櫪! 躍壕塹、馳峭壁、騰淖雨、追霜夕。思神行八駿,橫空無極。伯樂情逢知己淚,沙場血伴英雄滴。謁崑崙,莽莽騁高懷,披雲立!
輕雨軒限韻詩:詠馬 江陽韻 輕雨微寒 詠馬 昨日宛馬落曉霜, 今朝馳原草疊蒼。 塞外秋夢吟寒水, 隔山猶聽雁語雙。 繆斯之翼 詠馬 披星戴月出太行, 不負鞍韉獨炎涼。 四蹄踏遍天地遠, 項背承堯玉鬥蒼。 燕歌長嘶驚塞月, 蹄聲勁疾踐秋霜。 拋利鎖, 棄名韁。 我欲逍遙馳騁五萬里, 焉能安於廄舍足稻粱? 金鞍銀鐙玉轡頭, 自有帝王相扶將。 香車玲瓏行, 寶馬錦衣裳, 騏驥安得負佳人, 鬃須沾染脂粉香? 雁門有孤月, 胡笳朔雪光。 聲催鐵蹄急, 佩我舊革囊。 將軍征戰何須歸, 駿馬笑傲在疆場。 至今思得長 在, 白馬銀槍是趙郎。 詠馬八首 其一 汗血馬(天馬) 星精龍種競騰驤, 汗血照映紫金裝。 當年馳騁八萬里, 一聲嘶斷瀾滄江。
其二 烏騅馬 力拔山兮氣軒昂, 滅強秦兮在疆場。 時不利兮烏江上, 烏騅鳴兮空悲傷。 其三 紫騮馬 吞海拔山意飛揚, 試看匈奴誰敢當。 金鞭長控紫騮馬, 六戰連捷築封狼。 其四 赤兔馬 赤面攬乘赤兔韁, 手中青龍豪氣長。 掛印封金絕塵去, 只為桃園一爐香。 其五 青驄馬 唏律一聲驚宇蒼, 青驄踏碎諸候王。 執契靖邊開昌運, 萬國四夷來朝唐。 其六 黃驃馬 頭戴黃冠身穿黃, 跨下黃驃走陣忙。 盤龍金棍打天下, 誰人不識趙玄郎。 其七 白龍馬 白馬銀盔瀝泉槍, 朱仙鎮上排戰場。 兀術從此膽盡喪, 千古人人敬岳王。 其八 五花馬 一門三代說忠良, 五花寶馬閃電光。 金沙灘裡血灑盡, 楊家兒郎美名揚。 其九 寶馬良將 寶馬良將兩相彰, 人傑騏驥共流芳。 長城窟上盡一飲, 百年過後又滄桑。 詠馬之“老馬” 老態蹣跚眼無光, 惆悵恐是病乘黃。 天寒遠放雁為伴, 日暮不收烏啄瘡。 玉勒金鞍既已遠, 骨瘦毛長倍淒涼。 每憶當年隴西道, 寂寞垂淚對斜陽。 詠馬-八駿 穆王八駿競馳翔, 海外去尋日月長。 九天仙樂瑤池宴, 歸到人間已滄桑。 觀韓幹“照夜白” 曹衣出水吳帶長, 丹青誰描真乘黃。 韓幹九天真龍出, 凡塵萬馬一掃光。
七律‧詠馬有感 良駒日夜行千里, 振鬣嘶鳴浩氣長。 歷盡崎嶇猶抖擻, 縱橫環宇顯忠良。 真才尚賴名家選, 寶物常遭敗類傷。 莫嘆韓公曾庶貶, 古今伯樂美名揚。
五律‧詠赤兔 傲骨迎風立, 嘶鳴震漢疆。 神出吹號角, 鬣振起鋒芒。 熱血三春碧, 飛紅十里長。 五關雖險惡, 豪俊任悠揚。
七絕‧詠老馬 罷徵老馬已非強, 依舊識途萬里長。 不似階前楊柳態, 鞠躬盡瘁志高昂。 七絕‧“黑馬” 縱橫股市牽黑馬, 虎躍龍騰競技忙。 封住漲停猶快慰, 紅盤收盡大長陽。 飄塵(文) 詠馬 金鞍銀轡換新裝, 徐生筆下驕八方。 跨過雪山踏淺草, 央吉鐵青弛疆場。
長-江 馬詩一首 青絲瘦骨驍騰過, 長安壯兒誰比強。 八駿圖里數悲鴻, 九馬畫上看漓江。 鈍刀狂舞 詠馬 路闊鞭聲亢, 思遙塵煙揚。 無羈圖自在, 放逐恨隨韁。 打油 體健多幾擔, 命賤無福享。 一朝發脾氣, 先踢背上郎。 淡泊經年 詠馬三首 滿川碧綠襯豔陽, 萬花旖旎透風香, 笑引愛侶閒信步, 不記江湖路短長。 萬里征程不言長, 刀光劍影一身當。 古今多少英雄事, 俱是君背見真張。 辛苦耕作幾多糧, 縱橫戰陣誰與當。 披頭昂首鬥天地, 馱大人類文明光。 一休_在線 黑馬 股市有馬黑旋風, 志在千里思奔騰。 一朝掙脫桎銬去, 率眾翻紅滿園春。
迎本命年‧詠馬(雜言體)2002 我是一老馬,骨瘦毛。識途不迷路,伏櫪思遠征。迎馬年,訴心聲:一不作駑馬,徒戀棧豆不肯行;二不作野馬,除卻蹄嚙一無成。縱不能鹽車負重,也不能天馬行空;馬齒雖長志不窮,尚能馳驅一揚鬃。況眼前矯矯若龍,萬馬奔騰,大地爭取汗馬功。老馬不服老,猶自嘶長風! 注: 雜言體是詩歌的一種形式,最早見之於《詩經》,如《式微》等篇,但為數既少,變化也不大。 到漢樂府民歌,雜言體正式成為一種新興詩體,得到一定的發展。漢樂府雜言體民歌中,一篇之中,由一二字到八九字乃至十字的句式都有。甚而有如《鐃歌十八曲》這樣全部都是雜言的。
詠馬! 作者:來自網路 披星戴月出太行, 不負鞍韉獨炎涼。 四蹄踏遍天地遠, 項背承堯玉鬥蒼。 燕歌長嘶驚塞月, 蹄聲勁疾踐秋霜。 拋利鎖, 棄名韁。 我欲逍遙馳騁五萬里, 焉能安於廄舍足稻粱? 金鞍銀鐙玉轡頭, 自有帝王相扶將。 香車玲瓏行, 寶馬錦衣裳, 騏驥安得負佳人, 鬃須沾染脂粉香? 雁門有孤月, 胡笳朔雪光。 聲催鐵蹄急, 佩我舊革囊。 將軍征戰何須歸, 駿馬笑傲在疆場。 至今思得長 在, 白馬銀槍是趙郎。 ※※※※※※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看看陽光,打個噴嚏,不回頭。
詠馬
雲中君 大宛神駿八尺龍,雪蹄逸塵絕太空。 看天不用玉作轡,行地唯願乘長風。 世間伯樂不能知,絕足千里無由馳。 少壯伏櫪氣深隱,叵耐金韉白玉羈。 瀚海漠漠風悠悠,隴頭殺氣暮雲愁。 不能前驅效一死,夢魂常到關山遊。 年少未能逞豪傑,老作伏雌空自羞。
待續…